張麗燕
吉林省梅河口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梅河口135000
禽流感又稱雞瘟,是家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由流感病毒感染所引起,是雞常見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呈全世界流行;變異的病毒對人也有致病性,危害較大。急性感染雞表現突然死亡,嚴重的死亡率接近100%,慢性感染雞會長期帶毒,生產性能下降,一旦發生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1]。本病一般情況下只在家禽或鳥類動物間傳播,但當病毒變異,毒力增強后,還能跨物種感染人,造成人畜共患。1997年香港禽流感導致人死亡的事件,是有史以來人類受H5 亞型流感病毒直接攻擊的首次案例,從那以后,世界各國科學家開始普遍關注流感病毒,也促使人類從分子生物學水平對其進行研究。禽流感主要通過呼吸道進行傳播,以飛沫傳播為主,病毒接觸健康雞的呼吸道粘膜后,可在局部快速增殖,最終引發病毒血癥而擴散至全身[2]。病雞和隱形感染雞是主要傳染源,自然康復的雞體內也會攜帶一段時間的病原,從而對周圍雞造成潛在威脅。本病雖然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春季和秋季發病率最高,一是由于這2 個季節候鳥大規模南北遷徙,將病毒大面積傳播。二是這2 個季節氣溫突變,機體免疫力容易出現暫時性的下降,造成本病多發。
本病潛伏期短,一般感染后3~5 d 即可表現出癥狀,感染雞體溫快速上升,可達42 ℃左右,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雞冠和肉髯有壞死性病灶。頭頸部位水腫,眼瞼腫大,視力下降,鼻孔流出漿液性分泌物,糞便不成形,呈現黃綠色,腿部皮下出現水腫、出血和變色。嗉囊變軟,將病雞倒提后,嗉囊中可流出酸臭樣的液體。急性病例可在發病后的數小時即可死亡,臨死前表現神經癥狀,如走路不穩,原地打轉,倒走,頭頸彎曲,角弓反張等。慢性病例多能持續數日,期間機體不斷消瘦,羽毛干燥無光澤,采食量不斷下降,獨臥一角,最終衰竭而死。
對病死雞進行剖檢,可見胸部、腿部肌肉有出血點,腺胃乳頭出血嚴重,肌胃角質層下也有出血,胃內容物呈黃綠色,為膽汁逆流所致。十二指腸后半段的中間位置,空腸卵黃蒂后3 cm 處,回腸前1/3 段處和回腸盲腸接口處的淋巴扁桃體明顯鼓起,發炎出血,嚴重的表現壞死。喉頭、氣管和心肌表面有針尖樣出血點。部分雞心包膜有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物。中樞神經系統眼觀正常,鏡檢后可發現有彌散性腦炎,能見到大量的血管套,神經細胞出現變性和壞死,壞死區周圍有神經膠質細胞增生。
根據感染雞的臨床表現和病理病變能對本病進行初診,但確診還需實驗室輔助診斷。PCR 法和血清學方法是該病最常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PCR法是利用流感病毒核酸特異性引物對病料進行核酸擴增,如果結果為陽性,則代表雞群有感染。血清學方法主要為抗體檢測和ELISA 法,抗體檢測是采用血凝抑制試驗,在96 孔板中加入紅細胞泥、流感病毒抗原和倍比稀釋的血清或卵黃,混合均勻后于37 ℃條件下孵育5~15 min,取出后通過判斷紅細胞在孔底的凝集情況,如果效價在14 以上,則可判定有病毒感染。ELISA 法是利用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通過酶聯吸附作用檢測組織病料中的病原或抗體情況,進而作出感染判斷。如果雞群從未進行過流感疫苗的免疫,但在檢測時有高含量的抗體出現,也表明雞群曾感染過流感病毒。
對雞群進行科學免疫,加強雞場的管理可有效降低本病的發病率[3]。疫苗免疫是預防本病的最好方法,但由于各種原因,臨床很容易出現免疫失敗,建議雞群在免疫后的7~10 d 對抗體進行檢測,雛雞、青年雞、種雞等可采集血液,檢測血清抗體,產蛋雞由于采血過程會對雞產生應激,影響產蛋率,故建議通過檢測卵黃抗體來替代。一般情況下,免疫后抗體滴度在8~13 之間都為正常,如果低于7時,建議補免。春季和秋季是候鳥北歸和南飛的重要季節,大規模的鳥群遷移會將病毒傳播,有條件的雞場可在雞場周邊設置驅鳥器,減少本病的發生。定期對場內員工進行專業知識培訓,發現疑似病例時能夠第一時間上報并處理。加強場內消毒和雞舍通風,合理控制飼養密度,降低雞與雞之間的接觸頻率,減小發病率。
目前還沒有特效抗病毒藥能夠治療本病,如果是普通型流感,建議嘗試采用中藥治療,中藥主要通過調節臟腑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利用機體自身的免疫細胞來吞噬感染病毒,雖然治療效果慢,但大多預后良好。常見的中藥有清瘟敗毒口服液、黃芪多糖可溶性粉、桉薄溶液等,為了降低機體出血帶來的影響,飲水中可加入維生素C 配合治療,可顯著縮短療程。如果雞群發生的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則必須第一時間上報疫情,雞群不予治療,全場直接撲殺并無害化處理,同時,為了防止疫情擴散,政府部門必須組織對疫區內的所有可疑雞只進行撲殺,禁止相關人員隨意進出疫區,直至疫區警報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