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臣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農業農村局,湖北宜昌443000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新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關注民生、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對動物衛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動物衛生工作已不再局限于為養殖業服務,特別是保障動物源性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公共衛生安全,保護生態平衡,維持人與自然和諧等多個領域都需要獸醫提供良好服務。傳統的由政府獸醫部門包攬一切的模式已不適應新形勢下動物衛生防疫工作需求,需要社會力量作為補充。尤其在基層,探索建立動物衛生服務社會化體系,對于促進動物衛生公共服務,確保畜牧業生產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和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獸醫服務的提供主體不同,獸醫服務可分為市場化服務和公共服務,即經營性服務和公益性服務。獸醫市場化服務是由社會組織或個人開展的動物診療、保健、美容、常規免疫等工作,以市場為導向,以贏利為目的。獸醫公共服務是政府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獸醫執法、教育、科技等公共事業為基礎,開展獸醫科技推廣、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監測、檢疫、疫病控制、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工作,其受益對象為全社會,具有公益性特點。
動物衛生服務社會化的內涵就是把握畜牧獸醫事業發展現狀和趨勢,運用市場化的方式,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廣泛參與政府負責的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監測、檢疫、疫病控制、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公益性服務事業,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以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以養殖企業獸醫服務組織為骨干,動物診療機構和專業個體為補充的社會服務體系。形成政府與市場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動物公共衛生服務供給新機制。
鄉鎮事業單位改革10年來,呈現出一些新的情況。
一是隊伍老化,青黃不接。從事鄉村獸醫工作的人大多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近幾年都相繼退休了。因無編制,無上升通道,工作環境差,收入也不高,年輕人沒有愿意從事這個行業的。
二是獸醫人員的專業素質普遍不高。師傅帶徒弟出來的獸醫思想守舊,專業知識面窄、水平低,運用不了新的檢測和診療技術。
三是公共服務的內容增多,要求更高。過去獸醫公益性服務主要是動物強制免疫和產地檢疫,現在還要進行疫情監測,抗體檢測、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服務,產地檢疫增加了藥物殘留和激素的檢測。
四是養殖經營規模在增大、能力在增強。規模化專業化養殖成為常態,自我服務意識明顯增強,自我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如動物強制免疫能主動擔當。
五是社會化的服務組織在壯大。養殖合作社、專業協會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不斷壯大,服務能力大大增強。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社會對動物衛生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而受體制的制約,基層動物衛生服務機構發展嚴重滯后。為了較好地服務社會、服務畜牧生產經營者,近幾年我們在動物衛生服務社會化實行機制上進行了一些探索,進行了幾種形式的嘗試。
對于國家完全資助的公益性項目,采取按項目的要求直接委托給具有資質的機構去完成,項目主管部門負責過程監督、完工驗收。陽光培訓工程項目是旨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組織實施。這個公益性項目的實施代替了獸醫技術推廣部門的職能,因學校的組織、教學能力更強,培訓的效果更好,從2010年開始共培訓養殖人員、防疫人員1 000 多人次。
對于一些有一定自我服務能力的養殖企業、大戶和合作社,鼓勵其自行服務。獸醫公共服務機構根據其完成情況給予獎勵。如動物強制免疫是一項公益性服務項目,由于隨著養殖者對防疫認識和獸醫水平的提高,養殖企業、大戶和合作社大多愿意承擔強制免疫任務。伍家崗區家禽規模化養殖較早,從2005年開始,家禽就實行以獎代補的形式落實防疫,行政管理部門對其年度質效評估,區政府給防疫獎勵。
政府將某項公共服務以一定的金額向經營服務組織購買服務。2003年伍家崗區伍家鄉獸醫站改制為民辦組織,伍家鄉政府與鄉畜禽服務隊簽訂動物防疫服務合同,根據服務質效兌現服務費。伍家鄉生豬養殖量大約3 萬頭,每年政府支付的防疫費為10 萬元左右。
有些公益性服務是國家補助性項目,前期投入高,需要地方政府資助啟動。2014年經請示區政府同意,宜昌市民大農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民辦公助形式新建伍家崗區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項目,項目投資245 萬元,企業自籌185 萬元,政府補貼60 萬元。全區動物無害化處理由企業運作,政府、部門協同監管,實行了轄區范圍內所有病死動物統一收集、集中處理。
建立和完善村級獸醫公共服務平臺,打通獸醫公益性服務“最后一公里”。根據區情在7 個村(社區)建立了動物防疫、檢疫、無害化處理申報工作室,村(社區)提供15 m2左右的場所,區動檢站配備冰箱、噴霧器、消毒藥等防疫應急物質和必備的辦公桌椅,掛某村(社區)動物衛生服務工作室牌子,公開防疫、檢疫、無害化處理申報管理程序、服務和監督電話。方便了群眾對獸醫衛生服務的需要,樹立了畜牧獸醫行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