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革
湖南省衡東縣畜牧水產事務中心,湖南衡東 421400
豬肉是我國主要的動物性食品之一,人們對其需求日益增加,如何提高肉豬生產的數量和質量以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是備受各方關注和重視的課題。肉豬的飼喂方式一般有限量飼喂和自由采食2種,前者指定時定量進行飼喂,充分利用和轉化飼料營養,人工控制性強;后者則為豬只提供24 h的飼料供給,任其自由采食。通常來講,不限量飼喂模式下的生豬采食多,相應地其增重更快,利于肉豬育肥和生產,但飼料轉化率較之限量飼喂要差些。本文就肉豬自由采食模式進行探討,以期找到該模式下最佳的飼喂及管理方法,提高肉豬育肥的效率,為肉豬養殖者提供借鑒參考。
近年來,肉豬養殖業在不斷發展,與之相關的養殖管理理念也在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實例顯示集約化養殖將取代散養模式成為未來養殖業的主流,而肉豬的飼喂模式也從過去的分餐飼養逐漸轉變為自由采食,同時飼喂次數也由過去的每天2次或3次(按頓)改為全天候的自由采食(不按頓),保證24 h有料供給肉豬隨時進食,從根本上改變了肉豬的飲食習慣,每天進食增多,肉豬育肥速度也相應增快,提高了肉豬育肥的效率[1]。
肉豬育肥應在清潔干燥、溫濕度較適宜的環境下進行,否則不潔的環境會使肉豬生病,過高或過低的溫度則會影響肉豬食欲,使其減少進食,減慢增重,影響飼喂效果。因此,應建造隔熱效果更好的圈舍,并注意通風散熱,避免圈舍溫度過高,且保持內部空氣流通,利于肉豬生長健康;搭建涼棚避免肉豬日曬過度,不思飲食;必要時利用降溫/保暖設備,維持適宜的溫濕度,為肉豬生長提供較為優質的環境[2];另外,注意豬舍的清潔和衛生,做好防疫工作,保證肉豬的健康是肉豬養殖的基礎。
分群散養是保證肉豬較高采食量、控制較低生產成本的較好方法,人工效率、圈舍使用及周轉率較高,但在對豬只分群時不可盲目隨意,要綜合肉豬的品種、性別、個體強弱等多方面因素恰當合理地分群,保證同一豬群內的個體不能有較大的差異,分群之后盡量維持穩定,一旦出現個體強弱或身體狀況差異懸殊的,或有豬只發生疾病影響生長發育的,要及時進行調整,使豬群在相對適宜且安穩的環境下飼喂長大。
肉豬飼喂通常采取分群散養方式,同一圈舍內的豬群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除了相互間對飼料的競爭外,對于空間的使用也會相互影響。因此,要安排合理的飼養密度,以保證肉豬之間的相互影響較小,各豬只均能獲得較好的生長和育肥,保證肉豬的增重速度以及對飼料的利用效率。
肉豬的飼喂密度不宜過高,否則除了會影響肉豬進食外,還會導致圈舍的溫濕度增高,影響豬群生長,甚至出現熱應激反應;飼喂密度也不宜過低,否則會增大飼喂成本,減低圈舍的周轉使用率[3]。另外,肉豬的飼喂密度應具有一定程度的動態性,隨著肉豬體型的增大、體重的增加,以及圈舍地面結構的不同,飼喂密度也需做相應的調整。
肉豬飼喂以生食飼料為宜,如大麥、玉米、米糠等,生喂營養價值高;飼料調制的狀態不同也影響肉豬的育肥效果,據報道,幾種飼料的飼喂效果依次為:顆粒料>濕拌料>干粉料>濃粥狀>稀料。同時,應優化飼料的營養,也可在飼料中添加適當的添加劑,促進豬只進食,保證育肥效率。
另外,應為肉豬提高充足的飲水,以保證其身體健康、代謝正常。肉豬生長過程中,其飲水量是隨著環境的溫度、自身體重及采食飼料多少的不同而相應變化的,通常情況下,飲水量是采食飼料干重的4倍(春/秋季)或6倍(夏季),冬季則減半。供水方式通常采用自動飲水器或使用水槽任豬只自由飲用。
自由采食模式通常是使用全天候有料的飼料槽保證肉豬隨時采食的,但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如若簡單地對肉豬進行散養則極易造成飼喂過程中的浪費。為減少這種不必要的浪費,一方面,應對飼料槽進行必要的改造,將其固定在離地面18~20 cm的高度,飲水槽采用水泥封堵,飼料槽邊緣用水泥拉緣并作斜,防止槽中的飼料被豬只拱出后不再采食造成浪費。有條件的豬場可以安裝自動喂料線,配備現代化自動喂料料槽;另一方面,根據豬群采食量的變化相應調整飼料供給量,要及時觀察各飼料槽口的剩料情況,并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調整供料量或下料口的大小)。對飼料盤中剩料多少的判斷一般以200 g(小豬)和500 g(大豬)為宜。
自由采食雖然可以增加肉豬的進食量、提高其育肥速度,但同時會破壞肉豬的飲食及生活作息規律,肉豬進食過多卻得不到充分休息會導致分泌紊亂;豬只進食過量而活動較少,會影響豬肉質地,口感較差;另外,自由采食模式下,不易發現豬只的異常情況,若有豬只發病卻未能得到及時救治,則會影響豬群生長發育,甚至造成豬場經濟損失。
各種飼喂方式均有其利弊,自由采食模式下的豬只增重快,胴體脂肪率高,可縮短育肥時間;而限量飼喂則增重慢、脂肪少,但是飼料轉化利用充分,且豬只瘦肉率較高。無論采取何種飼喂方式,關鍵在于如何克服缺點、發揚優點,選擇適合豬場發展的飼養及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