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平
江蘇省海安高新區畜牧獸醫站,江蘇海安 226600
山羊養殖在江蘇省海安市的畜牧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海安市的傳統行業,也是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長久以來,海安市的山羊養殖模式通常為家庭式分散養殖,最近幾年隨著高架舍飼養殖技術的推廣,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規模化羊場,同時外地引進羔羊的頻率也有所增加,但是購進的羔羊通常日齡偏低,體重小,容易遭受應激因素的刺激,進而導致生長發育緩慢、死亡率高的情況發生,這些情況嚴重制約了海安市山羊養殖產業的發展。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海安市開展了“山羊保育的研究與推廣”項目,項目的實施以當地山羊養殖業的實際發展情況為基礎,通過對分階段調理飼料研制、疫病綜合防控、降低應激反應等技術的推廣,大大提高了羔羊的成活率,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利用生物飼料技術,降低了養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保育羊生長發育速度快,且各個器官組織尚未發育完善,機體的免疫力較弱,容易遭受病原體的侵襲進而使死亡率增高,通過山羊保育技術的實施,能夠提高保育羊的免疫力,減少環境中的應激因素,進而提高保育羊的成活率[1]。
新生羔羊的前胃占真胃的57%,瘤胃尚未發育完全,其中黏膜乳頭小且質地軟,反芻功能還未發育完全,對于粗飼料的消化能力較弱,在采食粗飼料后,只能在真胃以及小腸中進行消化,但是真胃和小腸中,又缺乏淀粉酶,所以羔羊對淀粉類物質的消化吸收能力較弱,如果采食了過量的淀粉類飼料極易出現腹瀉的情況;保育羊的瘤胃逐漸發育完全,開始出現反芻活動,隨后消化酶的分泌量也有所增加,耐粗飼能力有了提高[2]。要想提高保育羊的生長性能,促進其瘤胃的發育是關鍵,通過對保育羊進行分階段調理,能夠有效地促進瘤胃內微生物菌群的建立,使瘤胃盡快適應粗飼料,以增加保育羊的采食量,提高其生長性能。
山羊保育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應激因素對羔羊的影響,包括環境因素、運輸因素以及營養因素等。同時結合分階段飼養以及疫病防控技術,有效改善了保育羊的健康狀況,提高飼料報酬率,進而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并且在促進羊養殖業集約化、規模化、科學化發展方面有積極的意義[3]。
1)進行分階段調理試驗。項目組選擇海安市城東鎮某山羊養殖場進行了對比試驗,試驗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有保育羊40只,對照組與試驗組保育羊的平均入舍體重均為7.24 kg,試驗組采用分階段飼養的方式,在入舍后的前15 d,使用項目組研制的保育羊前期調理料2102,隨后的30 d飼喂項目組研制的保育羊后期調理料2602,對照組飼喂保育期顆粒飼料。經過45 d的保育對比試驗,對照組保育羊轉群時成活數量為38只,保育期成活率95%;試驗組保育羊轉群時成活數量為40只,保育期成活率100%,相比較對照組,采用分階段調理的方式成活率能夠提高5%。綜合計算購入羔羊的成本、飼料費用、人工折舊等費用,對照組保育羊利潤為平均每只63.46元,試驗組保育羊利潤為平均每只162.19元,使用分階段調理使保育羊的利潤提高了155.58%。
2)進行入舍羔羊預防應激反應試驗。在入舍羔羊預防應激反應試驗中,選擇了波雜山羊公羔進行對比試驗,試驗組山羊共259只,平均入舍體重為7.86 kg,對照組山羊為262只,平均入舍體重為7.89 kg。2組山羊均飼喂保育羊顆粒飼料,入舍后的前7 d在飼料中添加驅蟲藥物伊維菌素,定時、定量、定人飼喂,保證飼料與飲水的干凈充足,每天打掃羊舍,保持環境衛生。對照組在入舍的第6天接種1頭份小反芻獸疫活疫苗,入舍第11天接種1頭份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四聯干粉滅活疫苗,入舍第16天接種1 mL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滅活疫苗;飼養28 d后轉至育肥舍進行飼養。試驗組山羊在入舍第1天接種1頭份小反芻獸疫活疫苗,同時接種1頭份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四聯干粉滅活疫苗,入舍8 d接種1 mL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滅活疫苗,入舍20 d接種1頭份口蹄疫O型滅活疫苗,飼養28 d后轉至育肥舍進行飼養。
通過預防應激反應對比試驗,對照組保育羊轉群時成活數量為245只,保育期成活率93.51%;試驗組保育羊轉群時成活數量為255只,保育期成活率98.46%,相比較對照組,采用預防應激措施保育羊的成活率能夠提高4.95個百分點。綜合羔羊成本、飼料費用、人工、折舊等費用,對照組保育羊利潤為平均每只66.10元,試驗組保育羊利潤為平均每只117.24元,采取預防應激措施的保育羊的平均利潤提高了77.36%。
3)綜合防控疫病發生。在羔羊入舍后8 d接種1頭份小反芻獸疫疫苗,接種流程應按照相關規程進行,接種疫苗后進行抗體檢測,檢測血樣的采集時間分別為接種疫苗后的 20、30、60、90、120、150、180 d,采取抽檢的方式,每次檢測30頭,且每頭羊只采集1次血樣,使用小反芻獸疫阻斷ELISA抗體檢測試劑盒對血樣進行檢測,在保育羊接種疫苗后20 d,抗體陽性率為80%;免疫接種疫苗后30 d,抗體陽性率為93.33%;接種疫苗后60 d,抗體陽性率為100%;接種疫苗后90 d,抗體陽性率為93.33%;接種疫苗后120 d,抗體陽性率為86.66%;接種疫苗后150 d,抗體陽性率為83.33%,接種疫苗后180 d,抗體陽性率為86.66%。通過以上數據可知,在接種疫苗后的20 d,山羊即可產生免疫力,在接種疫苗后30 d時,可完全保護并且保護可持續至免疫后6個月,因此,反芻獸疫的疫苗接種1次即可獲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4)飼喂生物飼料。生物飼料中含有大量的有益菌,能夠幫助保育羊建立瘤胃內的微生態菌群,使其處于平衡的狀態;生物飼料中的生物活性物質能夠促進保育羊消化酶的分泌,提高飼料的消化利用率;生物飼料的適口性良好,能夠顯著提高保育羊的采食量,促進其生長發育,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
1)建立實施組織。提高山羊生產性能的關鍵技術的重要性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在項目實施初期成立了技術工作組,以保證該項目在有序的領導下順利進行,對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分析解決,在項目實施的3年中,技術工作組深入到各個養殖場進行山羊保育工作的指導以及監督,保證了項目推廣的順利實施,
2)制定實施方案。項目組對“山羊保育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項目制定了實施方案,在2016年1月—2018年12月實行。主要技術及推廣方案包括,研制保育羊前期、后期飼料;研究減輕羔羊入舍時應激反應、促進其機體恢復健康、提高生長發育性能等措施;開展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減少疫病對養羊業的危害;使用生物飼料,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量,促進山羊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提高其免疫力,同時減少養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3)開展技術培訓。在項目實施的3年中,海安市畜牧獸醫站和鄉鎮畜牧獸醫站舉辦了50余期的技術培訓,對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培訓內容從養殖場建設規劃、山羊的育種改良到保育期飼養管理技術,疫病防控方法等。提高了養殖戶的專業技能,有效降低了山羊養殖中的疫病發生率,進而提高了養殖的經濟效益,同時又發展了一批專業的保育羊養殖戶。
3年中,推廣使用山羊保育技術的養殖數量達到了148.97萬只,占據保育羊總數的86.18%,經濟效益新增22 326.14萬元。其中通過分階段調理技術所獲得的新增收益14 707.81萬元,通過預防應激技術,所獲得的新增收益為7 618.33萬元。
通過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的實施,控制了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使得養羊業健康發展,同時提高了山羊的生產性能,此外,疫病的有效防控還顯著增加了養殖戶的收入;通過生物飼料的使用,不僅在飼料利用率方面有了提高,同時還減少了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了糞便中氨氮的排放,減少了養殖對環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