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飛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畜牧獸醫站,江蘇南通 226600
長久以來,由于管理粗放,江蘇省的肉羊養殖產業發展較慢,加之江蘇省夏季梅雨季節溫度高、濕度大,肉羊死亡率較高。為此,本文論述了規模化肉羊養殖的關鍵技術,以期為江蘇省肉羊規模化養殖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提供幫助。
在傳統的肉羊養殖模式中,通常采取羊舍內栓養或放牧的形式,這種養殖模式,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如果環境內濕度較高,很容易引起肉羊發生胃腸道疾病以及寄生蟲病,增加死亡率,而且此種養殖方式的生產效率較低,育肥時間長。利用高架床養羊技術,能夠有效提高肉羊養殖效率,每平方米羊床的飼養數量能夠達到3只以上,提高了羊舍利用效率,并且肉羊的活動范圍為羊床,避免了肉羊與糞便直接接觸,降低了疾病傳播的概率。采取羊床飼養的方式,能夠降低羊舍內的濕度,羊更適宜在干燥的環境中生長,所以此種方式能夠大大降低肉羊的發病率,進而提高其生產性能,增加養殖效益。
高架舍飼對相應的配套設施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完善基礎設施,才能夠確保高架舍飼養殖技術的最佳效果。肉羊在舍飼的條件下養殖,飼養密度較大,羊舍內的有害氣體含量增多,為了保證羊舍內的空氣質量合格,并且維持合適的溫、濕度,使環境適宜肉羊的生長,應配套采用屋面無動力風扇設備,該設備可以常年進行通風換氣且效果良好。在南方夏季高溫潮濕的氣候下,羊舍還應同時配套使用負壓通風機以及濕簾裝置,這樣能夠達到通風及降溫的良好效果。另外,應配套使用塑料管或鐵皮制作的料槽,其優于水泥料槽,可將直徑為30 cm的PVC管從中間分開,方便飼喂及清潔。水源的供應宜采用自動乳頭式飲水器,以保證肉羊能夠獲得足夠的干凈飲水。
母羊發情調控包括同期發情技術以及誘導發情技術,在同一羊群中,每只母羊的發情時間在發情周期內都是隨機的,通過人為破壞黃體,或造成“人工黃體期”,使同群母羊在同一時間結束黃體功能,以實現發情調控的目的。同期發情技術是利用外源激素對卵巢進行刺激,使同群母羊在同期發情[1]。誘導發情技術是指母羊在非繁殖季節時,人工誘導其發情并排卵。對母羊進行同期發情處置,可以使用前列腺素進行注射,需要連續注射2次,期間間隔10~14 d,每次使用的前列腺素注射量為0.05~0.10 mg,2次注射完成后的2~3 d,母羊的發情率能夠達到90%以上,可以同時配合使用促排3號或促黃體素,以提高母羊的受胎率。
通過人工授精技術,能夠有效提高公羊的利用率,并提高公羊的配種效率,降低飼養大量種公羊的養殖成本,同時能夠提高母羊受胎率,防止疾病傳播。人工授精技術的應用要求操作規范,精液質量合格。在規模化養殖場中,如果公羊的配比達到要求,適宜采用現采現配的方式進行人工授精,通常每次輸精量為0.1~0.2 mL,發情母羊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輸精1次,能夠提高受胎率。對于需要保存的精液,可以添加蒽諾沙星、褪黑激素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組分。
通過雜交技術進行育種能夠提高肉羊的生產性能、繁殖性能以及飼料報酬率,雜交后代可獲得親本的優良性狀,能夠對本地品種肉羊進行改良,以獲得適宜本地生長環境,養殖報酬較高的品種。江蘇本地的肉羊品種體型較小,生長發育速度慢,但繁殖率高,適應性強,與波爾山羊進行雜交可充分利用其體型大、生長發育速度快等優良性狀。目前,主要的雜交改良方式有:波爾山羊為父本,黃淮山羊和海門山羊為母本;波爾山羊為父本,薩能山羊與黃淮山羊雜交一代為母本;波爾山羊為父本,薩能山羊與海門山羊雜交一代為母本。
羔羊早期斷奶能夠縮短母羊的哺乳期,使其盡早發情,配種懷孕,進而縮短其繁殖周期,提高母羊利用率,使母羊實現2年3產[2]。在羔羊7~10日齡時開始提供代乳粉,15日齡時提供新鮮牧草,使用羔羊開口料誘食,至28日齡時斷奶,羔羊能正常采食飼料。
全混合日糧(TMR)技術是一種將粗料、精料、礦物質、維生素和其他添加劑充分混合制作飼料的技術。全混合日糧能夠提供肉羊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是肉羊高架舍飼養殖條件下的營養供應基礎。為了證明全混合日糧的實際效果,在海安縣大洋肉羊養殖場、海安縣金科養羊場和吳中富養羊場開展飼喂試驗,取得了良好的飼喂效果,肉羊日增重可達166 g。全混合日糧配方可參考以下標準,育肥前期:秸稈(大豆秸、蠶豆秸、稻草等)30%,玉米38%,豆粕20%,農副產品(蠶豆皮、大豆皮、酒渣等)8%,磷酸氫鈣1.5%,石粉1%,食鹽0.5%,添加劑預混料1%;育肥后期:秸稈(大豆秸、蠶豆秸、稻草等)25%,玉米45%,豆粕18%,農副產品(蠶豆皮、大豆皮、酒渣等)7%,預混料5%。
牧草是肉羊必不可少的飼料資源,營養豐富、適口性良好的牧草能夠顯著提高肉羊生產性能,是保證肉羊高效養殖的基礎和關鍵。通過周年供應的方式對多花黑牧草、雜交狼尾草、蘇丹草和紫花苜蓿4個品種牧草的種植模式進行改進,以降低牧草種植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進而為肉羊的養殖生產提供良好的營養基礎。
各級政府部門加強組織領導,促進肉羊養殖產業的規模化發展,積極推廣高效養殖技術,確保肉羊養殖業高速發展。
肉羊疾病的防治要以預防為主,結合實際養殖情況以及自然條件特點,對流行病學進行分析,制定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在高架舍飼的養殖模式下,羔羊入舍時,接種小反芻獸疫疫苗,1周后接種羊快疫、羊猝狙、羊腸毒血癥、羔羊痢疾三聯四價苗,接種劑量為1.2頭份/只;2周后,采取皮下免疫的方式,接種羊痘弱毒疫苗;3周時接種羊口蹄疫滅活苗,劑量為2 mL,間隔30 d后再次接種1次,加強免疫效果;在首次接種羊口蹄疫疫苗后1周接種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滅活疫苗。
消毒管理是肉羊疫病綜合防治的首要環節,有效的消毒能夠消滅環境中的病原體,消毒程序的實施要根據本地的疾病流行特點[3]。定期對羊舍內外環境進行消毒。在建設羊場時,應充分考慮消毒程序,羊舍的位置在地勢高燥、排水向陽的地點較好,并設置消毒池。通常在每年的春秋兩季要分別進行1次徹底消毒。在有疫病發生時,要進行緊急消毒以殺滅病原體,并隨時進行徹底消毒。對于疑似病癥的患病羊進行隔離處置,并徹底消毒所處環境及器具。羊場內的糞污及污水處理池等處也是消毒的重點。可選用的消毒藥物包括消毒靈、抗毒威、過氧乙酸等。此外,還需定期進行帶羊消毒。
在傳統養殖中,對于肉羊體外寄生蟲的防治,通常采取藥浴的形式,但此種方式,在科學化養殖場中,操作性較差。而規模化養殖場中的飼養規模較大,肉羊數量多,感染寄生蟲病的概率也較高,并且時常發生交叉感染的情況,對肉羊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脅,為了保證養殖生產的效率,需要對寄生蟲防治技術進行創新,使用驅蟲藥物預防寄生蟲病的效果良好。在高架舍飼養殖的模式下,肉羊入舍后注射0.2 mg/kg體重的伊維菌素針劑,能夠有效預防體外寄生蟲,尤其是對線蟲和節肢動物的驅除效果較好,并且相比較藥浴,能夠大大降低時間和人工成本。
在羊床下方建立輸尿管道及承糞池,使糞尿分離;定期清糞,減少糞便長時間在羊舍內的堆積,避免了糞便污染導致的羊舍內空氣質量差、氣味惡臭、溫度高等。羊糞可用作有機肥原料,也可堆積發酵后作花草苗木或農作物的有機肥料。
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保證食品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在肉羊生產的過程中要加強對產品品質的控制,逐漸建立并完善肉羊無公害產品生產體系,推進肉羊無公害生產基地的建設,加快無公害產品的認證,為市場提供質量優異、味道鮮美的無公害肉羊產品。
通過高架舍飼養殖技術、肉羊繁殖新技術、全混料日糧配方設計技術、牧草周年供應技術、規模化飼養技術等能夠顯著提高肉羊的生產性能以及肉羊的利用率,對畜牧業的健康發展有十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