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寶鶯
福建省古田縣鶴塘鎮農業服務中心,福建古田 352265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動物紅細胞表面或血漿及骨髓中引起的一種以貧血、黃疸和發熱為主要癥狀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豬鏈球菌病是豬鏈球菌引起的一種常見人畜共患傳染病,主要表現為急性出血性敗血癥、腦膜炎、心內膜炎和關節炎。豬附紅細胞體病和豬鏈球菌病并發后,增加了診療難度,應該盡早確診并治療,減少養殖戶損失。筆者對福建省古田縣某養豬專業戶發生的1例附紅細胞體病并發豬鏈球菌病的診治情況進行了總結,以供同行參考。
2019年5月13日,福建省古田縣鶴塘鎮井邊村彭家山某養豬專業戶從外場購進一批35日齡保育豬96頭,飼養至2019年6月2日時,有26頭發病,癥狀表現為皮膚有出血點、眼結膜潮紅、關節腫大等,同時體溫升高,畜主采用地塞米松、抗菌素頭孢等藥物治療后,未見好轉,10 d后就有16頭病豬死亡,6月13日應畜主要求,筆者到現場查看,該場所飼養的保育豬已按免疫程序先后注射豬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免疫疫苗。購進的96頭保育豬已有77頭發病,病豬死亡16頭,發病率為80.21%(77/96),病死率為 20.78%(16/77)。
患病豬精神不振,隨機抽測 5頭癥狀明顯的患病豬,體溫分別為 41.0、41.5、41.4、41.8 及 42.0 ℃,病豬表現出食欲減退,全身皮膚發紅、耳尖出血、流淚、眼結膜潮紅、呼吸淺而快、有漿液性鼻液,四肢下端、腹下皮膚呈紫紅色紅斑,糞便干燥,尿液呈黃色。病豬關節周圍肌肉腫脹、皮膚壞死、破潰流膿,出現跛行,嚴重的后肢癱瘓,最后衰竭死亡。
對剛死亡的6頭病死豬進行剖檢,發現病死豬皮下水腫、黃疸、色澤變淡(5/6);血液色淡、稀薄、凝固不良(5/6);淋巴結腫大、黃染(5/6);病豬心耳出血(4/6);胸腔有大量的黃色渾濁液體,積液中有纖維蛋白(3/6);心內外膜出血斑(3/6);鼻粘膜、喉頭、氣管充血或出血(3/6);肝臟有大小不一的云片狀白色壞死灶(2/6);肺水腫、充血(2/6);脾臟質脆而軟且腫大呈紫色,(2/6);腎出血、腫大(2/6);胃腸粘膜充血、出血(2/5);關節囊內有纖維素性膿性滲出物(2/6);膀胱壁增厚(2/6)。
無菌環境下取10頭病豬耳靜脈血液1滴加入等量生理鹽水于載玻片上,壓蓋片鏡檢,在400倍顯微鏡下可見血漿中有少量圓形蟲體;瑞氏染色,在1 500倍油鏡下,發現有7頭病豬的紅細胞邊緣和游離于血漿中的附紅細胞體被染成紫藍色,而血小板則被染成淡紅色。還可見到紅細胞呈現菠蘿狀、星狀和鋸齒狀等不規則狀的血細胞。
無菌環境下采取10頭病死豬肝、脾制成涂片,革蘭氏染色,顯微鏡下觀察,有8頭可見到革蘭氏染色陽性鏈球菌,呈球形、橢圓形、短鏈形。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初步診斷為豬附紅細胞體病并發鏈球菌病。
將病豬隔離,同時對豬舍、飼養用具、過道用消特靈每天消毒1次,連續5 d,其他場所用燒堿消毒,隔1 d消毒1次。
對于發病豬,每頭用貝尼爾按8 mg/kg的劑量進行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5 d;同時每頭用氨芐青霉素5萬U/kg以及復方黃芪多糖0.2 mL/kg的劑量混合后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5 d。
對未發病的豬免疫注射豬鏈球菌疫苗。在豬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電解多維和抗生素等藥物,連用5 d。同時做好環境衛生,凡被病豬污染的豬舍、環境和用具都要進行消毒;清除糞便和減少各種應激因素以及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
采取上述治療方法后,沒有新病例發生,用藥5 d后,病豬基本恢復。治療后共死亡21頭,其中治療過程中死亡5頭,病死率27.27%(21/77),治愈56頭,治愈率達 72.73%(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