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勛 龔紹榮 李朝震 邱丙珊 翁亞煩 舒相華 趙桂英*
1.云南農業大學,昆明 650201;2.云南省保山市畜牧工作站,云南保山 678200;3.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畜牧工作站,云南保山 678200
近些年保山豬以其優異的生產性能和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等特征博得市場的關注,正逐漸融入云南人民的生活中。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21世紀,想要擴大銷售額、增強市場影響力,就需要建設推廣自己的品牌[1]。
保山豬原產于云南省保山市,是云南省較早認證且保存較完善的一個地方優良品種[2],具有肉質細嫩、香味濃郁、產仔多、母性好、適應性強、耐粗飼、抗病力強等優良特性[3],于1987年錄入《云南省家畜禽品種志》,于2009年列入《云南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目錄》,于2011年錄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于2014年通過農業部保山豬地理標志認證,于2017年獲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目前農戶飼養的保山豬主要分布在保山市隆陽區、施甸、昌寧、騰沖、龍陵、德宏等市縣[4],是云南省西南地區影響較大、地方豬品種保存較完備的地方豬種。保山豬適應性較強,前軀較后軀發達,是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地方豬種。
保山豬額面多皺紋,形如“八卦”,俗稱“八卦頭”,耳大下垂,豬體窄長,背腰平直,少數稍凹;皮粗厚,乳頭平均6對,毛色有黑色和棕色2種,以黑色為多。保山豬自2001年經雜交組合實驗篩選出最佳雜交組合,已在生產中運轉近20年,表明保山豬雜交后能充分利用農家飼料資源,繁殖、生長育肥和胴體性能都達到較高水平,且能保留地方豬種優良肉質特性[5]。2014年,安徽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的專家現場對保山豬進行品質測定,認為保山豬豬肉:眼肌肌肉具有獨特的“彩虹肉”特征;頸部肌肉呈現典型的“風吹馬尾千條線”特征;肩部肌肉具備“梅肉(雪花肉)”典型特征;五花肉具有“三紅三白一皮”的特征;后腿肉紋理清楚;尾巴切面為典型的“一朵梅花”等,完全具備極品豬肉的特性[4]。
1)地理位置優越。保山市地處云南西部,是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又是“史迪威公路”的要道,處于昆明至瑞麗輻射緬甸皎漂、昆明至騰沖輻射緬甸密支那連接南亞兩大通道、兩大經濟走廊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樞紐位置[6]。保山市是全國唯一擁有2個民用機場的地級市,杭瑞高速(320國道)貫穿境內,大瑞鐵路、保怒高速等重大項目已開工建設,全方位交通網絡已初步形成。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重大戰略的深入推進[7],保山從對外開放的“末梢”變成了“前沿”,優質動物性農產品銷售具有國際、國內2個市場,具備發展外向型畜牧業的條件。
2)政策環境優良。畜牧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各級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把加快畜牧業發展作為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6]。從2004年開始,中共中央連續16年發布的一號文件均以“三農”為主題。云南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決定》及《關于加快山地牧業跨越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全省山地牧業發展的思路、目標和保障措施。保山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實施生豬產業“三百工程”的意見》《關于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施甸縣政府在2015年工作報告中,將“加快保山豬、黑山羊、綠殼蛋雞等生態基地”作為今后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重點工作;在2016年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保山豬品牌規劃與建設”。這些都為保山豬品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在國家、省、市產業發展政策的扶持下,保山市已建設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保山豬規模養殖場(小區);興邊、田園、大田壩等保山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發揮了積極紐帶作用;施甸康匯、吉祥、老滇味、亮山等保山豬肉食品加工效益明顯,將為保山豬肉食品的開發、品牌打造奠定基礎。
3)政府機構健全。保山市政府建立健全了動物衛生執行法、獸醫技術支持和畜牧科技推廣機構,72個鄉級畜牧獸醫站相對獨立,已形成了市、縣、鄉、村4級動物疫病防控、畜牧科技推廣、動物性農產品安全監管服務體系,為全市畜牧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隸屬于保山市畜牧獸醫局的保山市種豬場先后承擔實施了“保山豬母本核心群場建設”“保山豬良母系選育及雜交優勢利用”“保山豬資源保種場建設”等項目和研究課題,在保山豬保護、選育,飼養管理、疫病防控、市場培育等方面總結和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為保山豬的保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科研資金投入不足。2007年以前,受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政府各級、各部門主要以發展生豬數量為主,加大了對外來生豬品種的推廣改良力度,對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認識不深刻,缺少資金投入。除1997-1999年獲云南省發改委、云南省畜牧局“保山豬母本核心群場建設”項目,2001年獲云南省科技廳“保山豬優良母系選育及雜交優勢利用”課題,2005年獲國家農業部“保山豬品種資源保種場建設”項目外,10多年以來沒有其他項目資助。
2)養殖經濟效益低下。在計劃經濟時代,施甸縣所飼養的生豬都是保山豬,基本上都是滿足當地需求;進入市場經濟年代后,1985-1999年,所飼養的生豬80%都含保山豬血緣,價格基本相差不多;2000-2010年,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DLY”推廣最快的階段,黑豬價格較白豬價格低,絕大部分群眾不愿意飼養保山豬,保山豬存欄量大幅減少;2011年以來,消費者們對豬肉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安全、生態、生長周期長的豬種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保山豬的養殖規模逐漸恢復發展,豬肉價格也稍高于白豬。但保山豬飼養周期長,出欄慢,效益不明顯,這是群眾不愿意飼養保山豬的根本原因。
3)肉品加工技術落后。尋甸縣素有腌制臘肉、火腿的傳統,目前雖已注冊20多個商標,但除“野鴨湖”外,其他商標沒有進行包裝上市,絕大多數產品都是以農貿市場交易為主。全縣注冊的加工企業2家,生產豬肉產品的餐飲個體戶20多戶以及全縣14個農產品交易市場中生產銷售豬肉制品的小販約500戶,都屬于作坊式生產,設備簡單、加工粗糙、沒有品牌,缺少有實力的企業來帶動。特別是“雷打樹火腿”在省內還有一定知名度,但沒有企業或組織牽頭打造品牌并推廣,沒有統一的生產工藝,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競爭力不強。
保山豬是保山地區、施甸縣的一個地方優良豬種資源,為創建保山豬知名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個知名品牌的打造及延伸和維持,需要從保山豬的源頭——保種育種做起。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加大投入,進行保種、選育、擴繁,并進行新品種的培育,選育出好飼養、適合加工成保山豬肉系列制品的新豬種。
對保山豬進行規范標準化養殖是實現保山豬產業向安全、生態、高產、優質、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規范標準化養殖技術內容主要為:選用品種來源清楚、生產性能優良、免疫合格的保山豬;養殖場選址布局科學合理,功能區清晰,圈舍、飼養和環境控制設施滿足標準化生產的需要,消毒、防疫設施齊全等;制定并實施科學規范的保山豬飼養管理規程,配備與飼養規模相適應的畜牧獸醫科技人員,嚴格遵守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獸藥使用相關規定,生產過程實行信息化動態管理;防疫制度化要求防疫設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進行科學的疫病綜合防治[8-10]。
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注冊與使用已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突破口,也成為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地方形象的有效途徑[11]。保山豬品種、商標、地理標志等都屬知識產權,保山豬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注冊工作均已完成。保山市政府及保山豬養殖戶和相關企業應該充分認識到發揮知識產權在品牌建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時建立保山豬冷鮮肉、火腿、香腸等保山豬加工產品的地方標準,注冊保山豬及其加工產品的系列商標并申請一批有關保山豬產業發展的專利。通過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來保護保山豬及其產品的市場獨占性。通過實施知識產權示范工程增強保山市農村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畜牧產業經濟發展后勁,加快創新型保山的建設步伐,并提出新形勢下保山豬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及適宜品牌的打造方案。
制定保山豬養殖、產品開發培訓專項計劃,引入專家團隊有針對性地對企業開展相關業務培訓,幫助企業培養專門人才。
1)邀請生豬養殖行業內的相關專家對保山豬原種場、養殖合作社、養殖大戶和普通養殖戶進行養殖技術專項培訓,通過培訓全面提高保山豬的養殖技術水平。
2)邀請畜產品加工行業內相關專家對保山豬產品加工企業及保山豬普通加工戶進行產品加工技術培訓,通過對加工企業、加工骨干和普通員工的培訓,全面提高保山豬畜產品加工技術水平。
充分利用保山豬適應性強、抗逆性強、耐粗飼、適合放養結合,能大量利用青粗飼料,肉質優良、肉質細膩、香味濃郁的獨特品質,實行“資源招商”、統籌資源開發、發展保山豬生態養殖業,拓展保山豬品牌的影響力。
保山豬不僅適應性、抗病性、抗逆性強和耐粗飼,而且還具有與外來品種雜交優勢明顯,肉質細膩、香甜、風味好等特點,是云南省影響較大、地方豬品種保存較完備和最具開發潛力的地方優良品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畜產品的品質、風味的追求越來越高[12]。保山豬將以其獨特的風味和特點,需求量會大幅度增長,因此加快保山豬品牌建設,也會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實施精準扶貧、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