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 建 王寧華
云南省瑞麗市農業局水產工作站,云南瑞麗 678600
黃顙魚屬鯰形目鲿科,俗稱黃蠟丁等,是我國比較常見的淡水魚種,是一種適溫性很強的魚類品種,但因為其本身是無鱗的,容易受到水體的影響,因此需要對其水質、肥料、飼料等進行科學配置,要認真做好池塘消毒、肥料投施、魚種放養、飼料投喂、病害防治等工作,唯有如此才能提高黃顙魚池塘高效健康養殖效率。選擇池塘時,面積應保持在0.33~0.67 hm2,水深要保持在 1.5~2.0 m,同時要有完善的進排水系統,水質要好,無臭無味,并且不得帶異色,符合GB11607的規定。
池塘進水1.5 m,每667 m2使用茶麩15 kg、生石灰25 kg,或者是漂白粉10 kg,用這些給池塘水進行消毒,將水中的病原體、寄生蟲以及雜魚野魚殺滅,等到試水之后再進行放苗。
在對池塘進行清塘的7 d之后,開始往里面注入新水,池塘的水位要到1.5~2.0 m,在注水的時候用網來進行過濾,可以防止一些野雜魚等有害生物進入。在魚種放養的前7 d,要將基肥施足。施肥的具體要求就是:基肥足,春肥補,夏肥控,秋肥勤,將有機肥作為基肥,無機肥作為追肥,可以為池塘中的魚種提供足量的適口飼料。
在對養殖的魚種進行選擇時,要選擇體質健壯并且沒有毒害的魚苗,然后根據魚種的耐受程度、池塘水溫的高低和魚種的密度,對魚種進行一定的消毒。一般在放養魚種時,會采用合適濃度的食鹽水和小蘇打混合對魚體進行浸洗,保持5~10 s之后就可以達到預防疾病的作用。要讓池塘保持合適的魚苗密度,一般來說,每667 m2的水面可以放養規格為50~60尾/kg的黃顙魚7 000~9 000尾,如果規格較大,可以適當降低放養的密度[1]。
黃顙魚的高效健康養殖主要有2種方式:單養和混養。一般來說,混養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鯽、鳙、太陽魚混養等。
高密度的魚種養殖需要清爽的池塘水,環境優良的池塘一般都是在大潮水期進行大排大換水的,基本上每月進行2次大換水。后期因為魚的產量越來越高,就要對底層的水進行更換。不具備換水條件的池塘要想維持水質,可以使用優質的光合菌進行潑灑。
隨著魚的生長和攝食的不斷增多,池塘底部的水質環境會出現一定的惡化,進而導致池塘中病菌的滋生。因此,為了進一步保證池塘水質的清澈,可以定期使用復合過硫酸氫鉀片等改良劑,對水質進行一定的處理。另外,還可以適當使用光合細菌進行生物分解,從而實現底質清澈。
投喂要科學合理。在開始的時候魚種的攝食量是比較少的,在3~5 d之后才會出現一定的集群攝食局面。一般投食魚種需要使用專用飼料,每日早晚各投喂1次,且要根據每天的狀況及時進行調整。黃顙魚攝食時間比較短,且容易受到驚嚇,可以使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來進行投喂,進而提高魚種的生長速度[2]。
要保證池塘中的溶氧安全,最好是安裝智能的溶氧監測儀,根據實時曲線和溶氧消耗規律對增氧機進行合理使用。在進行具體使用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投放顆粒底氧,同時還要根據天氣和水質的情況進行調節。
在進行魚種飼養的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一般來說,黃顙魚是具有較強抗病力的,在養殖期間不容易發病,但是這種魚表面無鱗,只靠皮膚粘液來進行保護,一旦操作不慎就會引發一定的疾病,一般常見的病害就是輪蟲病、腸炎病和水霉病等。在防治過程中,要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注水和換水,魚苗入塘后,要定期潑灑一些消毒藥物,對飼料臺和食場要進行一定的清理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