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農業農村局,山西呂梁033000
雞敗血支原體在禽支原體病中的致病性最強,但各個菌株的致病力存在差異。目前在世界各主要養雞國家均有本病暴發,各種日齡的雞都可感染,雛雞感染后表現為病弱雛增多,淘汰率增加,成年蛋雞產蛋性能降低,其產蛋期產蛋率下降10%~30%。對肉雞來說,由于生長遲緩,造成生產效率下降。下面筆者就雞毒支原體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鑒別診斷和防治方法進行介紹,旨在為雞毒支原體病的防治提供科學參考。
目前水平傳染是雞毒支原體病暴發的主要原因,帶菌的雞蛋是其主要傳染源。經蛋傳染的感染率變化很大,在雞產蛋期間,感染后的前2個月感染率可達30%~40%,后降低到5%以下,直到產蛋期結束。在產蛋期之前被感染的雞產的蛋一般沒有傳染性,即使能發生傳染,其感染率也很低。感染后病菌潛伏在雞體內數天到數月,當雞群受到不良因素影響時,病菌很快經空氣在雞群內傳播。病毒弱活毒疫苗免疫注射、病原感染、濕冷天氣或者飼養密度大都可引發傳染。雞群在冬春季節易發生本病,尤其在雛雞舍,寒冷季節的雞舍密閉嚴,溫度與通風難以兼顧[1]。
雞的上呼吸道表皮細胞對雞敗血支原體最易感,嚴重的急性感染時,也可感染下呼吸道。雞慢性呼吸道炎常常是由呼吸道病毒、大腸桿菌和雞毒支原體交叉感染引起的。雞一經感染,就成為永久帶菌者。
在無其他并發癥時,病雞一般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統癥狀,輕度到嚴重的啰音,呼吸困難,咳嗽,打噴嚏,常有鼻涕堵塞鼻孔,頻頻甩頭,鼻腔內有分泌物,在眼睛周圍有泡沫狀分泌物。單純性感染本病的死亡率低,但是并發感染時死亡率可高達10%~30%[2]。火雞一般比肉雞發病嚴重,常見鼻竇腫脹,使得飼料回報率和體重增長率降低。在屠宰場處理過程中,大量肉雞和火雞因氣囊炎而被淘汰,蛋雞感染多呈隱性經過,僅表現產蛋下降,或不能達到正常的產蛋高峰,孵化率下降。
單純感染本病時,病理變化比較輕,主要為鼻竇炎、氣管炎和氣囊炎。當并發大腸桿菌感染時,可導致嚴重氣囊壁增厚和混濁,有滲出液蓄積,纖維素膿性心包炎,肝周炎,特別是肉雞,病理變化更明顯。火雞可見嚴重黏液膿性鼻竇炎,不同程度的氣管炎和氣囊炎,黏膜增厚或增生性壞死,有炎癥細胞侵入,黏膜下層有淋巴濾泡。
雞毒支原體病常用的診斷方法是凝集反應,但這種方法常有假陽性結果,特別是在接種過活油乳劑疫苗或發生過滑膜支原體感染時,所以還應該通過分離并鑒定菌株和做血球凝集試驗來進行確診。因非致病性支原體也會感染雞,所以對分離后的支原體要做菌種滅活鑒定。
雞毒支原體病和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需進行鑒別診斷。新城疫感染雞后除出現呼吸道癥狀外,還出現嚴重的神經癥狀,其中包括翅膀下垂、腿拖拉、頭頸扭曲、轉圈、精神不振和全身麻痹。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病理變化為氣管和支氣管有黏液樣分泌物,在雛雞中氣管內有干酪樣阻塞物,氣囊變厚且不透明。傳染性喉氣管炎臨床癥狀為喘氣、咳嗽和吸氣時頸部伸長,病雞喪失食欲,行動遲鈍,咳血,且常因咳血和滲出物使氣管堵塞而死。
本病自然感染多并發其他病原菌感染,治療此病必須同時治療并發病。大多數雞敗血支原體菌株對大環內酯類藥物敏感,如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鹽酸林可霉素、大觀霉素、鹽酸多西環素,給藥方式多通過飲水給藥,特別是在發病時,雞的采食量大大下降,但飲水量沒受影響,所以通過飲水給藥能達到治療效果。雛雞開口使用鹽酸大觀霉素、鹽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進行混飲,每20 g 藥物兌水50L 使用。成年雞病情嚴重的可以使用45%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可溶性粉300 g+10%鹽酸多西環素可溶性粉500 g+32.5%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300 g 兌水1 t,1 次/d,連續使用3~5 d。中獸藥治療本病也是雞場常用的治療方式,孟冬霞等[3]報道過使用超微粉中藥對人工感染的雞毒支原體病進行治療,試驗結果顯示超微粉中藥復方參麻散對雞毒支原體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其中高、中劑量的復方參麻散對雞毒支原體病的治愈率分別為96.5%、96.4%,且能明顯提高感染雞平均增重。
最理想的預防控制方法是對雞群進行疾病凈化,同時做好雞場的生物安全措施,定期使用過氧化氫類、碘類、季銨鹽類等消毒劑對雞舍進行殺菌消毒。滅活的油乳劑疫苗是雞場使用最多的疫苗,該疫苗接種后可防止產蛋量降低,但不能防止感染。最近,美國生產出一種活菌苗可用于同時飼養不同年齡組的蛋雞場,此疫苗是一種致病性很低的雞敗血支原體菌苗,一般在約10~14 周齡接種。接種疫苗的雞成為帶菌者,產生的免疫力可持續整個產蛋期,具有很好的免疫防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