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素平 董 飛
江蘇省海安市畜牧獸醫站,江蘇海安226600
小反芻獸疫是一種烈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發生于山羊、綿羊等小反芻動物,具有高發病率、死亡率和傳染性極強等特點,OIE 將其列為A 類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患病羊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口炎、肺炎、腹瀉、眼部、鼻腔處有漿液性分泌物等。山羊是最易感的動物,嚴重暴發時死亡率達100%,幼年動物感染后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小反芻獸疫屬于外來疫病的一種,隨著我國畜牧業快速發展,與外界的物種交流逐漸頻繁,在此過程中容易帶入小反芻獸疫。
小反芻獸疫的潛伏期最長能夠達到21 d,一般情況下,潛伏期為4~5 d。急性感染的病例體溫升高至41℃,并且持續高熱。患病羊只躁動、口鼻部干燥、食欲受到影響,呼吸有惡臭氣味,鼻腔內有膿液流出。患病羊出現口腔黏膜充血癥狀4 d 后,體溫開始升高,由于口腔頰內黏膜發生損害,所以患病羊會出現流口水的情況,隨著病情的發展,口腔內會出現壞死性病變,初期呈紅色的淺表壞死灶,隨后變為粉紅色,壞死灶在下齒齦、唇等部位。病情嚴重的患病羊乳頭、齒墊、舌頭等部位也會出現壞死性病變。到發病后期,患病羊會發生嚴重的腹瀉,糞便呈水狀,脫水,隨后出現體溫下降的癥狀并伴隨著咳嗽、呼吸困難。
小反芻獸疫的發病率高,可達100%,在病情嚴重時期,呈暴發性傳播,死亡率高達100%,病情輕微的發病可造成50%的死亡率。對低齡小反芻動物的危害最為嚴重,死亡率和發病率都高。養殖場購進小羊一般是通過羊販子從外省或收集千家萬戶的小羊混為一群運送給養殖場,導致養殖場不能明確羊只的具體來源,如若又沒有做好新購進羊的隔離工作,同時入場前沒有專業的獸醫人員進行認真的健康檢查,羊販子也不能提供有效的檢疫合格證明,運輸途中也沒有有效的隔離措施等都為小反芻獸疫傳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部分區域對小反芻獸疫的防控認識不足,養殖人員、販運人員等對小反芻的防疫重要性和疫病傳播風險認識不足,羊只的流動也為小反芻獸疫的傳播擴散提供了一定的條件。該病可以通過直接接觸進行傳播,患病動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原體,健康動物接觸后能夠發生感染。感染后的亞臨床發病型患病羊是最危險的群體,具有傳染性,但不易被發現。目前對該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重視對該病的防控十分重要,除了通過免疫接種預防小反芻獸疫外,還需要采取綜合性的防控措施。
小反芻獸疫是一種外來性動物疫病,運輸以及羊群流通的過程中容易導致感染患病,因此要重視對該病的防控,加強養殖戶對其危害的認識程度,提高防范意識,尤其是羊只在省份之間流通的過程,需提供有效的檢疫合格證明。
小反芻獸疫的傳播速度快,危害嚴重,一旦發現有羊只患病,要及時采取封鎖、隔離、撲殺、消毒、無害化處理等措施,制定小反芻獸疫應急預案,通過緊急防疫機制控制及撲滅病情,減少疫病發生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國家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和《國家小反芻獸疫應急預案》等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建立疫病監測體系,實行報告制度,在疫情發生時對其進行確診、分級,并采取應急措施進行控制。對于確診的疫情,要盡早隔離撲殺所有患病羊,并對養殖環境以及運輸車輛、養殖器具等進行徹底的消毒,封鎖疫區,設置隔離警示帶,撲殺后的尸體、清理出的糞便及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小反芻獸疫的擴散與蔓延[1]。對于受到該病威脅的地區,要加強檢疫及監督,禁止活羊出入,加強對羊場以及屠宰場內的檢疫,隨時掌握養殖場內的疫情發生情況,必要時期對羊群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在疫區、疫點內的患病羊全部撲殺完畢,并進行消毒及無害化處理后,仍然要持續封閉最少21 d的時間,并且檢測后未發現有患病羊或隱性患病羊時,才能解除封鎖。
通過免疫接種的方式預防小反芻獸疫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小反芻獸疫需要進行強制性免疫,要求免疫密度能夠達到100%,同時要加強對免疫的監督,防疫員要按照疫苗的操作規程以及免疫程序為羊只接種疫苗。可在母羊產后1個月和羔羊出生1個月后、育肥羊購進后當天、自繁羊入舍1周進行小反芻獸疫疫苗的接種,按照疫苗的使用說明確定接種劑量,接種15 d 后,羊只能夠獲得免疫力。免疫接種疫苗的選擇要符合質量標準,并且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執行,堅持做到1 只羊換1 根針頭,避免交叉感染。免疫后需要對羊只進行抗體檢測,未達到抗體要求的需要及時補免。
制定抗體監測計劃,每個季度采取雙隨機的原則對全市的羊群進行抗體抽樣集中監測,海安市在2015年至2018年對小反芻獸疫采用阻斷ELISA 方法共進行了14 次集中監測,共檢測羊血3 279 份,抗體陽性的2 865 份,抗體檢測平均合格率為87.37%,說明小反芻獸疫疫苗免疫效果良好。抗體監測能及時檢測免疫效果,同時還能夠為免疫程序提供參考,如果抗體合格率過低,需要及時補免,并調整免疫程序以及防控方案。通過監測可了解疫苗抗體產生的規律,在2015年對抗體的跟蹤監測結果表明疫苗免疫18、32、46 d、一直到365 d;17 次跟蹤監測結果均較好,除18 d 合格率為76.92%、100 d 合格率為79.61%外,其余15 次均超過80%,最高的合格率達94.29%。分析防疫后各時間段抗體阻斷率(抗體阻斷率>50時為陽性,阻斷率越高說明抗體越高),防疫后抗體阻斷率平均為18 d 為60.23;32 d 為85.79;46 d 為74.82;90 d 為74.75;120 d 為75.44;150d 為74.71;180 d 為84.5,說明防疫后18 d 抗體較低,3~5 周抗體最高,4~6個月有所下降,但均保持在75 左右,180 d 檢測的羊群還保持在較高水平,說明有效的疫苗免疫可保護羊群健康。
加強對養殖場的檢疫,重點檢查小反芻獸疫的免疫情況,隨機選擇羊只采集血樣進行抗體檢測。同時還應做好引種檢疫工作,禁止從疫區引進羊只,所有引進的羊只都需要具有檢疫合格證明,引進后需要隔離飼養3~4 周,并經過檢測確定健康后方可轉入羊場飼養。建立養殖檔案,詳細記錄羊只的信息,在商品羊出售時,需要進行血樣檢測,合格的方可出售。
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能夠有效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傳播與擴散。自繁自養能夠有效避免外界病原體傳入羊場,而全進全出有利于空舍期的徹底消毒,并且避免了不同羊群間的交叉感染。羊場內應該設立隔離觀察舍,在入場時隔離觀察。
病死羊如果不經過無害化處理,則會成為重要的傳染源,造成疫病的傳播。因此,需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病死羊、糞污、墊草、飼料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在進行無害化處理的過程中,要由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現場監督,保證操作規范,符合技術要求。
采取多種措施對小反芻獸疫的危害進行宣傳,讓養殖戶充分了解防控該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利用報紙、媒體、宣傳冊等多種手段。對于不同對象,應采取不同的措施。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組織參觀學習,邀請專家進行現場指導等,保證小反芻獸疫防控技術得到普及。
要想保證養殖效益,加強飼養管理是最基本的措施。環境對羊只的機體抵抗力有重要的影響,在養殖生產中做好環境控制工作,保證溫濕度適宜、空氣質量合格,定期通風減少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含量,冬季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夏季預防熱應激對機體的不良影響。提供營養充足的飼料,營養是羊只生長的基礎。此外,還需要保證飼料的安全性,選擇質量合格的飼料,做好飼料的保管工作,避免將發霉變質的飼料混入正常飼料中飼喂。
小反芻獸疫對養殖業危害嚴重,不僅給養殖戶帶來經濟損失,還制約養羊業的健康發展。嚴格按照“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控小反芻獸疫,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免疫接種,定期對羊群進行抗體檢測,掌握羊群的健康狀況以及免疫情況。除此之外,還應該采取綜合性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生物安全防控、規范無害化處理、加強檢疫等。通過綜合防控技術措施,有效降低小反芻獸疫的發病率,促進養羊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