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繼貴
湖南省永順縣松柏鎮農技和農村合作經濟服務站,湖南永順 416708
母豬產后泌乳障礙綜合征也叫乳房炎、子宮炎、無乳綜合征,也被稱作泌乳失敗、產后菌毒血性無乳癥。主要表現為母豬在生產后泌乳量減少,乳汁稀薄,乳汁中含有乳凝塊等,仔豬采食后會發生生長發育受阻、下痢等,嚴重的可能會出現低血糖癥狀,增加仔豬死亡率。
該病的發病原因十分復雜,對病因的準確掌握有助于對該病進行防控。根據目前已有的資料記載可知,已發現的病因達30多種,疾病因素或飼養管理不良等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原因,各種病因之間能夠相互影響與轉化,在確定具體病因時十分困難,以下對幾種養殖生產中的常見病因進行簡單分析。
母豬的營養供應不充足、日糧配比不合理、飼料質量差、適口性差,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會導致母豬營養不良而患病。突然更換飼料、飼料質量差等會影響母豬對飼料中營養物質的吸收性能,從而導致營養不良的情況,引起產后泌乳障礙綜合征。飼料儲存不當、發霉變質等會導致母豬的生理系統紊亂、內分泌失調進而影響泌乳功能。在母豬懷孕期間,如果飼喂了過多的能量飼料和蛋白質飼料,或是盲目增加飼喂量,容易導致母豬體重過大,機體脂肪含量過剩,進而誘發產后泌乳障礙綜合征[1]。
母豬到了懷孕后期時需要將其驅趕至產房中,環境的變化容易令母豬產生應激反應,分娩的時間過長會消耗母豬大量的體力,導致母豬產后虛弱,這些因素都是導致母豬產后泌乳量下降的原因。
豬舍內的環境條件過差、溫濕度不適宜、環境噪音過大等導致母豬煩躁不安,抵抗力降低,增加患病的風險。產前或產后被糞污污染,容易發生子宮內膜炎,乳頭被污染容易發生乳房炎,無論是子宮內膜炎還是乳房炎,都會影響乳腺的正常發育,導致母豬產后泌乳量減少,甚至停止泌乳。
母豬產后泌乳障礙綜合征的發病有明顯的季節特點,夏季的發病率較高,主要是因為豬只的體表散熱能力較差,對高溫十分敏感,能夠引起采食量下降或發生應激反應,進而影響乳汁的分泌。同時,高溫會影響下丘腦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的分泌,導致垂體促甲狀腺激素(TSH)的分泌量減少,致使甲狀腺素(T4)的分泌減少。甲狀腺素在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分泌不足會影響母豬乳腺的發育,導致母豬泌乳量降低[2]。
患病母豬食欲降低,精神萎靡,體溫上升,部分患病豬體溫沒有明顯變化,通常會伴隨著便秘的癥狀,糞便呈黑褐色,表面附著黃白色粘液。乳房沒有堅實的硬塊,乳房局部溫度較高,觸摸有痛感,拒絕哺乳,沒有乳汁分泌或者是能夠擠出少量的稀薄乳汁;病情嚴重的患病母豬乳房腫脹明顯;部分患病豬可能會發生乳房壞疽,體溫上升,精神萎靡。一些患病豬同時會出現子宮內膜炎的癥狀,仔豬瘦弱、饑餓,情況嚴重的整窩仔豬死亡。
注重懷孕母豬的飼養管理,合理配置日糧,保證飼料中營養成分的充足與全面,根據母豬的不同生理時期配制相應的日糧,注意補充維生素。妊娠后期需要根據體況進行合理限飼,控制母豬膘情,使母豬生產前后的體重適中,防止脂肪過多引起的產后泌乳障礙綜合征。母豬懷孕期以及產前產后需要提供青綠多汁的飼料并且要適當補充蛋白質、礦物質等營養物質,飼喂的飼料要新鮮無霉變。設定適宜母豬的飼喂程序,做到定時、定量飼喂,并且要保證飼料量的充足,避免爭搶食物導致的打斗,防止機械性損傷等。在對母豬進行免疫接種時要溫和輕柔,減少對母豬的驅趕,防止免疫應激造成的不良影響[3]。
保證母豬舍以及產房的干凈衛生,定期進行消毒,生產前徹底消毒產房。同時做好環境控制工作,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重防暑降溫,避免溫度過高引起的母豬子宮內膜炎、乳房炎等。對母豬產后的狀態進行監控,及時發現乳房炎、子宮炎以及感冒等病癥,并對癥治療。每天測量母豬體溫,觀察糞便以及陰道分泌物狀態,記錄采食情況,一旦發現患病的奶牛或異常情況應及時進行醫治,防止疾病因素導致的泌乳量減少。
母豬在生產時如果出現胎位不正、難產、產程較長等情況時,會對母豬的機體產生不良影響,容易誘發母豬產后泌乳障礙綜合征,因此,需要加強對產后虛弱母豬的護理,促進乳汁分泌,減輕炎癥,幫助其盡快恢復。對于已經出現無乳或少乳的情況,可以采取輸液的措施進行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