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龍 李文學
1.沈陽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學院18級動醫一班,沈陽 110161;2.遼寧省北票市城區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北票 122100
豬飼料及原料受霉菌毒素污染是引起豬霉菌毒素中毒的重要原因。飼料及原料被霉菌污染后,霉菌利用飼料中的營養物質不斷進行生長代謝,這過程中產生的對豬機體有害的物質就叫霉菌毒素,如T-2毒素、煙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嘔吐毒素等。在春夏雨水季節,豬飼料很容易被霉菌毒素污染,低劑量的霉菌毒素不會引起豬的中毒癥狀,但是會損傷豬的免疫系統,抗應激能力下降,使身體機能處于亞健康狀態,這可以誘發隱性感染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豬群發病[1]。
2018年5月,北票約80頭的某育肥豬場使用摻有發霉玉米的豬飼料后,大部分豬只表現出精神沉郁、食欲廢退的亞健康狀態,其中2頭豬還伴有嘔吐,表皮出現許多像蚊子叮咬的紅疹現象。2018年6月,沈陽某種豬場的1頭經產母豬出現食欲廢退、精神不佳、嘔吐等癥狀,豬表皮有很多出血點,尿液顏色偏黃,且該母豬發情正常,卻無法配種成功。經獸醫診治,確診為霉菌毒素中毒繼發豬附紅細胞體病。這2個病例都發生在春夏雨水較多季節,高溫高濕條件下的豬飼料最容易被霉菌毒素污染。豬食用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飼料后,免疫能力下降,加上夏季高溫的熱應激,可以誘發隱性感染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豬群發病,給豬場的經濟效益帶來嚴重損害。
豬對附紅細胞體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豬的血液寄生有附紅細胞體,但豬并不表現出臨床癥狀。目前豬場的附紅細胞體病多呈隱性感染存在,多與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多種原因引發的疾病,在應激條件下和免疫力降低的情況下容易誘發此病。夏季高溫高濕,豬飼料中容易滋生霉菌。有些畜主對霉菌毒素的危害認識不足,將發霉的飼料摻雜在好飼料中進行使用后,豬體內的霉菌毒素會損傷豬的免疫系統,抗應激能力下降,使豬身體機能處于亞健康狀態,加上夏季的高溫對豬的熱應激大,這就容易誘發隱性感染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豬群發病,出現地方性流行。
不同飼養階段的豬都能因霉菌毒素中毒繼發感染豬附紅細胞體病,通常哺乳豬、懷孕的母豬以及受到高度應激的肥育豬的感染率較高。病豬一般的臨床癥狀:發病前期,食欲廢退,便秘或排出干結糞便,精神沉郁,不愿走動,體溫突然升高到40.5~42.0℃,尿液顏色偏黃色,表皮會出現許多像蚊子叮咬的紅疹。發病中期,病豬行走后軀晃動,喜臥厭立,伴有嚴重的貧血癥狀。發病后期,豬耳部變為藍紫色、壞死,出現神經失調癥狀,四肢劃動呈劃水狀,呼吸困難,衰竭而死。
母豬癥狀:還會出現部分懷孕母豬早產、產弱子、流產,但胎兒或死胎皮膚黏膜蒼白,皮下脂肪黃染,胸腹腔有淡黃色或淡紅色的積液;母豬發情正常,卻無法配種成功。哺乳仔豬可以通過母乳感染,表現瘦小、拉黃色稀便、黃疸、背毛黃染、貧血、呼吸困難,病死率為30%~80%,死后耳尖、尾根、四肢末端和腹下皮膚發紺。
病死豬全身脂肪黃染且血液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結腫大;皮下水腫,黏膜、漿膜、腹腔內的脂肪、肝臟等呈不同程度的黃染,口腔黏膜出血,喉頭和會厭軟骨黃染、出血,氣管黏膜出血,內有黏液;肝臟見許多大小不等的白色壞死灶,肝臟較硬,質脆易碎;脾腫大1~2倍,質脆,表面有出血點,邊緣不整齊,呈鋸齒狀邊緣;腎臟腫大變性,腎臟有出血點或表現為貧血腎積水。膀胱黏膜有點狀出血。胸腔內有積液,心包積少量黃色液體[2]。
豬飼料存放的地方要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同時必須保持通風、干燥、陰涼,定期要進行消毒打掃。豬場一般囤積5~7 d的飼料用量,這樣可以防止使用過程中被霉菌毒素污染。選用優質飼料原料,全價料中要加入適量的脫霉菌藥物。
夏天豬舍要做好防暑降溫,將環境溫度保持在豬舒適的溫度,避免高溫對豬群的應激反應。同時飲水中添加適量電解多維,增強豬群的抗應激能力。
根據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在發病前期,豬飲水中加入80%黃芪多糖、葡萄糖、電解質、VC,連用8~10 d。在飼料中加入適量板青顆粒、復方磺胺對甲氧嘧啶鈉粉,連用4~7 d;發病后期的豬要進行隔離治療,可以選用20%長效土霉素注射液進行肌肉注射,連用2~4 d。貧血嚴重的豬還應給予補血,靜注右旋糖酐鐵鐵、VC和維生素B12等[3]。伊維菌素注射液皮下注射,7 d后重復1次。病情嚴重的病豬還要采用強心劑輸液,連用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