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霞
朝陽縣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遼寧朝陽 122000
牛白血病是牛的一種慢性腫瘤病,臨床主要表現淋巴樣細胞的惡性增殖,不受機體調控而導致腫瘤的發生。本病最早發現于19世紀,由牛白血病病毒感染所引起,呈世界分布,感染牛表現生長緩慢,體重下降,病死率高,容易繼發感染,對牛場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1]。
本病的病原為牛白血病病毒,根據國際病毒學分類報告,本病毒屬于反錄病毒科、丁型反錄病毒屬。電鏡下觀察病毒粒子為球狀,直徑為80~130 nm,外表有囊膜,膜表面分布著纖突。病毒遺傳物質為單鏈RNA,感染細胞后直接作為模板合成反轉錄酶,在反轉錄酶作用下合成大量的DNA前病毒,前病毒能整合到宿主細胞中,在細胞免疫作用下對感染的組織器官造成炎性損傷。病毒對綿羊和鼠的紅細胞具有凝集作用,表面分布著多種類型的蛋白,其中糖基化蛋白主要分布在囊膜表面,是抗原決定簇存在的部位,非糖基化蛋白主要分布在核心。病毒對外界的抵抗力不強,對大多數消毒劑都敏感,70℃水浴中瞬間失活,紫外線照射5 min可失去感染力,反復凍融條件下病毒也能滅活。體外可通過原代的牛源和羊源細胞培養,從而獲得更多的毒株。
本病呈世界流行,最早是在1969年由美國科學家從病牛的外周血液淋巴細胞中分離得到,截至目前大多數養牛國家和區域都存在本病,我國是20世紀70年代首次發現本病,內蒙古、青海、新疆、寧夏、甘肅、陜西等牛存欄量較多的地區流行較為嚴重,其他地區也有發生。病毒主要感染牛,水牛、肉牛、奶牛等不分品種都能發生感染,除此之外,豬、家兔、蝙蝠、野鹿、猩猩、山羊、綿羊等動物也有感染的報道。病牛和隱性感染牛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性成熟后的牛最易感,臨床上以3~9歲的牛發病最為集中。本病潛伏期較長,即使在動物幼齡期感染,也基本是在成年后開始出現腫瘤。水平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出現疫情的牛群多為引種不慎而導致,如果妊娠母牛發生感染,也會以垂直傳播的方式傳染給胎兒。吸血性的體表寄生蟲和蚊蟲也可成為本病的重要傳播媒介,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本病人畜共患。
根據臨床表現癥狀的不同,本病可分為臨床型和亞臨床型2種[2]。臨床型癥狀明顯,感染牛生長發育緩慢,身體消瘦,催肥困難,無法使役。體溫正常或略微升高,全身淋巴結腫大,尤其是體表淋巴結一側或兩側對稱性腫大,腮淋巴結和股前淋巴結顯著腫脹,觸摸時能移動位置。亞臨床型癥狀表現不明顯,常常感染但不發病,機體內也無明顯腫瘤,但淋巴細胞長時間增生,可持續數年之久,對整體健康干擾很小。對病牛進行剖檢可見,身體消瘦、貧血,腫大的淋巴結被膜緊張,切面外翻,整體呈灰色;心肌、皺胃和脊髓發生浸潤,全身血管被動充血水腫;脊髓被膜外殼里有腫瘤結節,使脊髓受到壓迫,中樞神經功能受到影響;皺胃壁增厚變硬,肝臟、腎臟、肌肉也能見到損傷。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夠治療,且由于潛伏期長,臨床一旦感染在不表現癥狀的情況下很難發現,故定期對牛群進行檢疫可盡早發現本病,從而能夠及時采取防控措施[3]。淋巴細胞明顯增多是發生腫瘤前的最重要特征,采集牛血檢查血象變化,如果白細胞總數增加,淋巴細胞數量也明顯增加,增幅超過70%,且能檢查到淋巴細胞的存在就能診斷本病。如果牛群中發現病牛,對所有牛逐個進行PCR檢測,此法是目前最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手段,準確率在99%以上,所有檢測結果呈陽性的牛均需要淘汰。
體表吸血性昆蟲和環境中的蚊蟲可成為本病的重要傳染媒介,牛場一定要注重衛生,炎熱季節注意蚊蟲消滅工作。所有牛定期驅蟲,驅蟲藥建議以伊維菌素配合芬苯達唑口服使用,伊維菌素主要針對體表螨蟲、蜱蟲和虱子效果良好,同時也能驅除體內線蟲,而芬苯達唑主要針對絳蟲和吸蟲,2種藥合用可以明顯增大藥物的抗蟲譜,效果更加明顯。
加強牛自身機體抵抗力可有效抵抗病毒的入侵,即使感染機體也會第一時間啟動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從而將病毒殺滅。加強管理是保持機體免疫力的關鍵,每天保證牛有1~2 h的自由運動時間,常曬太陽,多供青綠飼料,發霉變質的飼料禁止飼喂。加強引種管理,杜絕從疫區引牛,發現病牛后第一時間淘汰,不得在市場出售。
消毒可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從而減少疫病傳播的機率。牛舍大部分為開放式或半開放式,通風良好,消毒以場地消毒為主。牛場大門和對外接待辦公區域的門口都有設置消毒池,所有外來人員未經消毒不得進入生產區,舍與舍之間設置以喬木和灌木搭配的綠化帶,從而起到一定的生物隔離作用。疫區牛場路面還要撒生石灰,防止外來病原傳入。注射疫苗或藥物時,要確保針頭徹底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針頭,防止病毒通過血液途徑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