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德
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畜牧獸醫站,青海門源 810399
羔羊壞死桿菌病是畜禽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以組織壞死和膿腫性病變為主要特征。壞死桿菌病多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近幾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死亡率高,病菌的耐藥性日益嚴重。2018年12月,青海省門源縣皇城鄉馬營村村民祁某電話邀診,主訴:自家飼養的羔羊口角周圍出現丘疹、膿皰,逐漸增大,形成大的贅生物,病羊蹄的柔軟部發生炎癥,壞死,用手擠壓流出惡臭膿樣液體,有的蹄殼脫落。行動時呈現跛行,初呈跛行,多為一肢患病,蹄間隙、蹄踵和蹄冠開始紅腫、熱痛,而后潰爛。門源縣畜牧獸醫站組織人員對該地區的羔羊進行壞死桿菌病感染情況抽樣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皇城鄉位于青海門源縣城西北59 km處,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祁連山主支橫亙北境,旁支景陽嶺、大梁、雞冠山、斷頭山、青沙山、盤坡等中、低山、丘陵、臺地縱橫境內,氣候寒冷,屬純牧區。1959年皇城灘劃給甘肅后,人畜遷移到現在草場,沿用“皇城”一名至今,1984年設立皇城蒙古族鄉,共轄東灘、西灘、馬營、北山4個村民委員會。
壞死桿菌是一種厭氧菌,革蘭氏染色陰性菌,在病灶內分離的細菌大多為長絲桿狀,用復紅美藍染色后,呈串珠狀。壞死桿菌對環境因素、化學消毒劑的耐受力差,在干燥環境中72 h內就被殺死,光照8~10 h可被殺死,對1%福爾馬林、1%高錳酸鉀、4%醋酸敏感。
壞死桿菌可以侵害各種動物和禽類,在家畜中以羊、牛、馬、豬最易感。患畜病灶內的壞死桿菌可以隨分泌物和壞死組織排到環境中,當同群健康家畜的皮膚或黏膜損傷時,即可感染發病,新生家畜還可通過垂直感染。壞死桿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本病多發于潮濕地區和多雨季節,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綿羊發生多于山羊。
潛伏期一般為1~3 d,有的長達1~2周。羊的壞死桿菌病常侵害蹄,病羊蹄的柔軟部發生炎癥,壞死,用手擠壓流出惡臭膿樣液體,有的蹄殼脫落。病灶多發生在蹄冠和蹄球部,患肢出現腫脹,有熱痛,如果及時發現,進行消毒治療,可以馬上恢復。如果炎癥繼續發展,膿腫破潰,蹄冠深層組織壞死形成瘺管。病羊因行動不便,采食困難,而日漸消瘦,羔羊多見壞死性口炎(唇、舌、頰、咽)和因臍帶消毒不嚴而發生的壞死性臍炎。
結合流行情況、臨床癥狀和實驗診斷,可以進行確診。從病羊的病灶中采樣做細菌學檢驗,用復紅美藍染色、鏡檢,發現著色不勻,猶如串珠狀細長絲狀菌即可作出診斷,必要時可進行分離培養及動物試驗確診。
1)加強飼養管理,羊舍地面要保持干燥,無尖銳異物存在,避免造成蹄部、皮膚和黏膜機械損傷。
2)早發現、早治療,定期檢查羊蹄部的情況,發現有外傷應及時消毒或削除蹄部的壞死組織。先用4%食醋、3%來蘇兒溶液或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然后用紅霉素軟膏涂抹。
3)繼發感染時要配合抗生素全身治療,可以使用20%長效土霉素注射液肌注,用量0.1 mL/kg,連用3 d,并配合應用強心和解毒藥,可促進康復,提高治愈率。
1)患畜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雨季和潮濕地區易發病,一般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
2)病變組織及周圍向深部組織發展,形成創口較小而壞死腔較大的囊狀壞死灶,流出黃色、惡臭的液體。
3)本病以預防為主,暫無特異性疫苗,只有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如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圈舍清潔、干燥,定期檢查羊蹄部,早發現、早治療,及時涂抹5%碘酊消毒或進行其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