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毛才讓
青海省海北州剛察縣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海北 812399
藏羊為我國三大原始綿羊品種之一,一直是青海省牧民的主要養殖家畜,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善,藏羊肉的消費量以及羊皮、羊絨的需求量均不斷增加,藏羊肉、羊皮、羊絨的價格一路走高,且我國政府不斷出臺和落實對藏羊養殖的扶持政策,青海省牧民的藏羊養殖積極性大增。但受養殖技術水平、養殖設施和生物安全方面的限制,疫病對藏羊養殖的威脅也不斷增加[1]。羊痘俗稱羊“天花”,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羊的以皮膚和黏膜發生痘疹為主要癥狀的一種急性、發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也是藏羊養殖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發病后如治療不及時可引起羊群大批量死亡,且嚴重影響康復羊群的毛皮質量[2],直接威脅藏羊養殖產業以及毛皮產業的健康發展。2018年秋,青海省剛察縣沙柳河鎮新海村藏羊養殖戶的新進羔羊發生了1例疑似羊痘病毒感染病例,現將診斷和治療過程介紹如下。
該養殖戶新購進25只4月齡羔羊中有2只先發病,發病羔羊最初表現出明顯的體溫升高、食欲迅速下降、精神萎靡不振,隨后其它羔羊開始陸續發病,發病羔羊數量不斷增加,而該養殖戶原有的羊群均未發病。經詢問得知,原羊群于2018年4月免疫過羊痘疫苗,而新購進的羊群在購進后尚未免疫羊痘疫苗,也未進行羊痘抗體的檢測。
發病羔羊體溫升高至41℃以上,結膜潮紅,精神萎靡不振,食欲迅速下降直至廢絕,發病羔羊鼻腔內有黏性鼻液流出,隨后黏性鼻液逐漸變膿。在發病后3~4 d,羔羊乳房、乳頭等部位出現明顯的紅腫斑點,經24 h后紅腫斑點逐漸發展為丘疹,丘疹質地逐漸堅硬且逐漸變大,其頂端形成水皰,內含膿液。
采集發病羔羊的皮膚膿性水皰,將其溶解于滅菌生理鹽水中,按照馬睿麟等[3]建立的綿羊痘病毒PCR檢測方法對其進行PCR擴增,PCR擴增產物經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顯示PCR擴增產物僅在位于792 bp處有一條特異性條帶,其大小與馬睿麟等[3]報道的大小完全一致,表明發病羔羊的皮膚膿性水皰為羊痘病毒陽性。
綜合該藏羊養殖戶羊群的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實驗室PCR檢測結果,確診此次疫病由羊痘病毒感染所致。
致病原確定為羊痘病毒感染后立即對疫區實行封鎖,對發病羊群隔離飼養,對發病羊群的排泄物和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羊舍、器具、水槽等整個養殖區域進行徹底消毒,對表現出臨床癥狀的發病羔羊緊急免疫抗羊痘病毒陽性血清(10 mL/只),抗血清連續注射3 d,對尚未表現出臨床癥狀的假定健康羊群緊急免疫綿羊痘活疫苗(1.0 mL/只),利用磺胺類藥物對整個羊場內羊群進行藥物治療,防止繼發感染。經過采取上述綜合性治療措施后,未有新病例出現,發病羊群逐步恢復健康,整個疫病發生過程中無羊只死亡,此次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羊痘在我國養羊密集地區一直呈散發性、偶發性流行,曾有報道人感染羊痘病毒的病例,羊痘病毒對養羊產業和公共衛生安全均產生了巨大威脅。羊痘在我國被列入一類動物疾病,雖然未被列入強制免疫的疫病,但青海省作為藏羊養殖大省,一直高度重視羊痘的免疫接種工作,有效防止了羊痘的大規模流行與暴發,但受養殖條件、免疫程序等限制,羊痘病毒的感染在青海省部分地區仍時有發生[4]。本病例中,只有新購進的羔羊發生了羊痘病毒感染,而該養殖戶的原有羊群均未感染發病,可能是因為新購進的羔羊未進行隔離和羊痘疫苗的免疫接種,或由于免疫程序不合理導致疫苗免疫失敗,而原有羊群進行的羊痘疫苗免疫接種取得了良好的預防效果。通過本病例可以發現自繁自養的繁育養殖方式對羊痘的有效防控至關重要,通過種源凈化可有效避免羊痘的發生與流行,降低由疫病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故建議養殖戶盡量不要異地引進羊,如必須引進時,應隔離飼養30 d后才可混群。同時,近年來藏羊的市場交易日漸頻繁,異地運輸給病原微生物的擴散和蔓延提供了條件,各級防疫部門應加強市場監管,嚴禁病羊在交易市場中四處流竄,切斷羊痘病毒的蔓延。本病例中,在羔羊發病后根據臨床癥狀并結合實驗室檢測結果迅速對其進行確診,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以致于未出現羔羊死亡,可見疫病發生后能夠對其進行快速、準確的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總之,本病例中通過及時確診和快速治療有效控制了羊痘病毒的進一步流行,將養殖戶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也為獸醫同行診斷與治療類似疫病提供了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