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艷 李文春
遼寧省昌圖縣寶力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昌圖 112536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主要發生于白羽肉雞、種雞的雞群中,由于快速增肥的需要,造成肉雞自身的免疫系統與增重速度不同步,使得傳染性法氏囊病毒乘虛而入,造成發病。而現今,在農家散養溜達雞的雞群中也有發生,且呈快速發展的趨勢。面對目前傳染性法氏囊病的嚴峻形勢,結合筆者近日診療的病例談一談農家溜達雞發生傳染性法氏囊病的診療經驗,供同行及養殖者參考借鑒。
在當前農家本地雞暢銷的帶動下,飼養溜達雞已成為首選養殖項目。筆者接診的是一家山地承包者所飼養的留作種用的農村當地土雞,雞齡在2~3年不等,數量762只。主述近期發現有些雞溜邊、縮頸、少食或不食,排水樣白色、白黃色稀便。發病率雖不高,但死亡較急。
在養雞場看到,發病雞已被場主單獨隔離在雞舍內。病雞閉目呆立、羽毛蓬亂、縮頸、不食,后尾下地面有剛排泄的黃白色、白色稀便,后腹部羽毛被稀便污染。據場主講,這些雞已發病4~5 d,先前發病的雞已死亡6只。
該養雞場是一片山地,周圍用絲網圍欄,場地很大,但真正供雞運動的場地很小。養殖區域狹小就會造成雞只擁擠,飼養密度就會增大,極易造成疫病的傳播和流行,此次發病與養殖環境有一定的關系。
病死雞營養均良好,肌肉較豐滿;病程短、死亡急;腿肌、胸肌表面有多量條狀、點狀出血斑;心包積液、冠狀溝有多量出血點;十二指腸腫脹、黏膜出血;盲腸扁桃體腫脹、出血;直腸內有白色、黃白色稀便積存;法氏囊顯著腫脹,表面有奶油狀滲出物附著;剪開法氏囊,內褶皺水腫、布滿出血點;雙腿可見脫水表現。
根據主述、臨診觀察、剖檢所見診斷為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1)對重癥雞,隔離或銷毀。
2)全群使用三儀干擾素,用量為每500只雞5 mL,1次/d,連用3 d;腎可舒,用量為每200 g混水 100 kg,2次 /d,連用 5 d;莫氏靈,用量為每只雞0.5~0.8 g,輕者 1 次,重者 1 次 /d,連用 2 d;口服補液鹽,用量為每200 g加水200 kg,2次/d,連用3 d。
3)消毒。首先,清除舍內污物、糞便,用清水沖洗干凈,用戊二醛按300倍比例噴霧消毒;運動場用火堿,按2%比例混水消毒。
一般于雞出生的12日齡前后用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滴口或飲水,21日齡再重復1次,120日齡進行第3次免疫。
用藥第2天,死亡停止;用藥第4天,食欲恢復。
1)一般農戶認為散養溜達雞是本地土雞,抗病力強,所以很少接種疫苗。此群雞就沒有接種過法氏囊疫苗,由于沒有疫苗的保護,才造成本病的發生。
2)對于細菌病,可適當投喂真絕片劑,每只成雞1次2片,連用3次即可;對于病毒病,可使用三儀干擾素肌注,每800只成雞注射5 mL,1次即可。
3)消毒工作很重要,堅持每周消毒1次,2~3種消毒藥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