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趙淑妙,孔文霞
(綿陽市中醫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孔文霞主任醫師,系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四川省名中醫,中華中醫學會脾胃病分會常委,四川省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指導老師。從事臨床、科研、教育工作30余年,擅長脾胃病的診治。在長期臨床臨證中認為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腹瀉型的病理因素乃“濕熱”為患,濕熱蘊結腸腑,氣機壅滯,郁而化熱,損傷血絡,故有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由于其病理因素主要是濕熱為患,而蘊結在腸道的濕熱之邪,可以根據其邪所在的部位,給邪氣以出路,因勢利導將其祛除。分消走瀉法是指用祛濕行氣的藥物,因勢利導,使彌漫于三焦的濕邪分道而消,瀉出體外[1],其方法同樣可用于對UC的治療。
UC在中醫學中應當歸屬于“久痢”“腸澼”范疇,本病與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外感濕邪等病理因素相關。其病機多為濕熱蘊腸,絡瘀氣滯,虛實夾雜,虛多為脾虛失健。而在臨床工作中,筆者觀察到,有部分患者的病機趨勢乃濕熱停滯腸腑,病機演變乃以邪實為主,常規的健脾祛濕之藥易造成氣滯濕壅的現象發生,對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并不顯著。
四川地處我國西南部,由連接的山脈環繞而成,其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云貴高原,形成典型的盆地地形[2]。同時,在四川盆地境內江河縱橫,水文資源豐富,長江橫貫東西,濕氣彌漫不散;加之,因全球氣溫逐漸升高,四川春、夏兩季日期延長,高溫時間增加,全年平均氣溫明顯上升,形成了川地典型的“濕氣重、霧氣多、濕熱互結彌漫”的氣候特點[3-4]。因此,四川盆地內濕與熱互結,不易祛除。正如《濕熱病篇》中記載:“熱得濕而愈熾,濕得熱而愈橫,濕熱兩分,其病輕而緩,濕熱兩合,其病重而速?!彼拇ǖ貐^的UC的病機趨于濕熱相合、氣機阻滯的表現特點。
因四川地域濕熱的氣候,形成了川地人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川內民眾常年喜食辛香、肥甘厚味之品,辛烈醇厚的白酒更是餐桌上的必備之物。中醫認為麻辣之品性味多辛溫,適量食用有宣散濕濁之功,但過食、嗜食則可助濕蘊熱。同時,過食肥甘,損傷脾胃,運化不及,堆積體內,久則生痰生濕;適量飲酒可以促進人體血脈流行,但過度飲酒則易困阻脾胃,從而影響脾胃功能,生痰生濕。其次,在夏季氣候悶熱之時,居民貪涼喜冷,導致脾胃陽氣受損,脾陽不振,運化失司,日久而出現濕邪停聚之癥。由此可見,不良的生活方式,多損傷脾胃,造成脾的升清運化功能出現障礙,水濕不化,日久而出現脾胃濕阻熱化證?!稘駸岵∑分性唬骸疤巸葌瑵耧嬐>郏托霸僦?,內外相引,故病濕熱。脾主為胃行津液者也,脾傷而不健運,則濕飲停聚,故曰脾虛生內濕也?!逼⑽竷葌菨駸嶂靶纬傻那疤?,故對于UC的治療應以祛脾胃濕熱為基礎,促脾升胃降,而消腸道濕熱,調氣和血。
《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說明人與自然界密切相關,能順應自然界之變化,并具有隨著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而生活的能力。四川盆地獨特的濕熱氣候,加之獨特的飲食文化,使長期生活在該地域的居民形成與之自然環境相適應的體質,即濕熱體質[5]。同氣相求,故四川地區居民多感受濕熱之邪,疾病屬性亦多以濕熱為主。
《濕熱病篇》中曰:“濕熱病屬陽明太陰者居多,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闭f明濕熱為病,在人體常以中焦脾胃為病變中心。濕熱之邪困阻脾胃,則脾胃功能失司,運化失職,升清降濁之功失常,致使“清氣在下,濁氣在上”,則出現泄瀉、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等癥;而UC的病機特點乃濕熱之邪與水谷相雜,下迫大腸,則出現便溏不爽,肛門重墜,便下膿血等。同時,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濕邪阻滯氣機,氣機不暢,易郁閉生熱;熱為陽邪,易傷陰津。故UC濕熱證候的特點歸納為濕熱互結,如油入面,難解難分,纏綿難愈,久則傷及血絡,氣滯血瘀,陽氣漸乏,病機趨于復雜。
對于UC濕熱證的治療,若一味用大劑苦寒清熱之藥,往往容易克伐陽氣,損傷人體之陽,造成冰伏濕熱,使濕熱之邪更難祛除;若單用苦辛溫燥之品以化濕,又有助熱傷津之弊,治療時較為棘手。如吳鞠通所說:“徒清熱而濕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倍孜南冀淌谂R證時遵循古代醫家葉天士“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分消上下”之說,采用分消走泄法,清熱祛濕,淡滲導下,使祛濕而不化熱傷陰,清熱而不傷陽礙濕。方藥多用辛宣芳化、辛開苦降、淡滲利濕三類藥物,既能驅邪外出,又能分消濕熱。同時配伍理氣和血之品,若有陽氣漸乏之象,可少佐溫陽之品,一則溫通人體陽氣,二則補人體已損之陽,起到撥云見日之功,使人體陽氣布達,濕邪速化,濕祛則熱孤,清熱亦速。
余某,男,51歲,四川綿陽人,初診時間2018年12月18日。主訴:反復腹痛、腹瀉2年,加重伴便血5天?,F病史:患者2年前因飲食不慎,后反復出現腹痛,腹瀉,一天解便約3~5次,泄后不爽,5天前與家屬吵架后癥狀加重,暴泄如注,糞便臭穢味明顯,便血,血色暗紅,與糞便夾雜,大便帶黏液,神色疲憊,肢體倦怠,食欲不振,小便黃。平素喜食辛辣。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輔助檢查:腸鏡提示潰瘍性結腸炎。診斷:中醫診斷為久痢(濕熱證),西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治法:分消走瀉,清熱利濕,理氣和血,處方:葛根25 g,黃芩10 g,黃連10 g,茯苓25 g,豬苓15 g,澤瀉15 g,炒白術20 g,杏仁10 g,白蔻仁10 g,薏苡仁25 g,枳殼25 g,北柴胡25 g,枳實25 g,兒茶15 g,炙甘草6 g,白附片5 g共5劑,2劑服用3天,每劑水煎1 000 mL,每次服用200 mL,早中晚空腹溫服。
2018年12月25日,患者復診,自訴服藥后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大便成形,色黃,1~2次/天,無黏液及膿血及肛門重墜感。舌質紅,苔薄微黃稍膩,脈稍滑。前方減黃芩、黃連量為5 g。共5劑,煎服法同前,以鞏固療效。半月后隨訪,患者藥后痊愈。
按:患者因“反復腹痛、腹瀉2年,加重伴便血5天”為主訴就診,癥見黃色水樣便,3~5次/天,糞便臭穢味明顯,伴黏液及血便。神色疲憊,肢體倦怠,食欲不振,小便黃。辨證為久痢(濕熱證)?;颊呔镁訚駸嶂?,外感濕熱之邪,加之平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濕熱內生,加之情志不遂,氣滯不疏,內外合因,濕熱之邪蘊結脾胃,困阻中焦,下注大腸,病久濕熱損傷血絡,故成久痢。熱邪為患,故便色黃、臭穢明顯,小便黃,舌質紅,苔黃。濕邪為患,則大便成水樣,苔膩。濕熱之邪傷及脾胃,久傷陽氣,則神色疲憊,肢體倦怠,食欲不振。治療時采用分消走泄法,清熱祛濕,淡滲導下,使祛濕而不化熱傷陰,清熱而不傷陽礙濕,配合理氣和血之品,選用葛根芩連湯合五苓散以清熱利濕止瀉。加杏仁、白蔻仁、薏苡仁起到宣上、暢中、滲下之功,以達到分消走瀉之效,配合四逆散開郁理氣,兒茶止血。同時,加用小劑量白附片,溫補陽氣,使陽氣布達,濕邪速化。方證相對,起效迅速。復診時患者癥狀明顯好轉,故減輕苦寒之黃芩、黃連用量,余同前方,調養鞏固。
四川地域獨特的氣候特點和飲食習慣,造就了四川居民濕熱的體質因素,致使該地區久痢病中濕熱證常見。然濕熱致病具有難解難分、纏綿難愈的特點,治療格外棘手。因此,臨證時要充分重視地域特點,發揮中醫因地制宜的特色,對于分消走瀉之法治療UC的濕熱證候確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