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玉穎,吳華堂
(1.湖南中醫藥大學 研究生院,湖南 長沙 410000;2.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老年病科,湖南 長沙 41000)
老年性膝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骨關節病、骨關節炎等,屬于中醫“膝痹”“鶴膝風”范疇,易發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1]。此疾病的特征是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具有“疼痛-緩解-再疼痛”的特點,使患者不僅需要長時間忍受疾病所帶來的疼痛,而且需要強制性減少膝關節的活動時間和范圍,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生存質量[2]。
吳華堂教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老年病科主任,碩士生導師,從事老年病研究30余年,對于老年性膝骨關節炎的中醫防治有獨到的見解。吳教授認為,中醫學“治未病”理論,是中醫藥學的瑰寶,是中醫防治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重視并堅持將“治未病”理論貫穿于老年性膝骨關節炎的治療過程中,作者在跟師過程中受益匪淺,現總結其防治經驗如下。
吳教授對歷代醫家“治未病”的思想內涵進行了總結延伸,認為未病的概念有五種內涵:①“未生”,即未生疾病;②“未發”,即機體已有疾病趨勢,但還未表現出來,與現代醫學的亞健康狀態類似;③“未盛”,即疾病已發出,但病情尚未達到頂峰;④“未傳”,即疾病已成但未發生傳變;⑤“未復”,即病情已經基本控制,但未完全康復,邪去正未復,人體氣血尚虧。吳教授還認為“治”未病要有針對性的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①治其未生,中心思想是順應大自然的規律養生,防患于未然,這是針對健康狀態下的養生防病;②治其未發,在疾病跡象顯露之前先積極治療,即治在證先;③治其未盛,選擇正確的時機,在疾病病勢還未達到頂峰時進行治療;④治其未傳,包括兩方面,一是既病防變,指已病應當積極而謹慎地治療,以防盛、防逆、防變、防傳;二是既病之后,根據五行相生相克原則,積極治療未病臟腑,以期達到讓已病臟腑復原的目的;⑤治其未復,是指病愈后除邪務盡,即瘥后防復,杜絕病根。吳教授將這些理論具體應用于老年性膝骨關節炎的治療,其經驗可總結如下。
吳教授從事老年病研究多年,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點,認為老年病與“腎臟”有密切關系,根據腎氣演變規律,老年性膝骨關節炎的出現大多處于腎氣始衰期,因此吳教授認為腎之漸衰雖然不是膝痹病發生發展的唯一因素,但必定是始動環節,故在疾病的預防上要注意養腎、護腎。但是吳教授并不贊同在未病之時過多地服用藥物,更應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預防疾病:①在飲食上做到低鹽低脂高鈣優質蛋白飲食,多食用黑米、山藥、栗子、黑芝麻等養腎食物;②精神上要最大程度保持心情舒暢,情志暢則肝氣舒,肝腎同源則相互滋養,恬快虛無,精神內守,則病安從來;③老年人更要注重身體鍛煉,以此增強體質,促進氣血流通,吳教授尤其推崇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扇等傳統健身項目。總之,就是要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規律飲食,以加強機體抗病能力,養生防病。
《素問》有云:“上工救其萌芽,早遏其路”,就是說疾病雖然還未發生,但己有先兆,應當積極治療,以防疾病發生。吳華堂教授認為老年性膝骨關節炎多與骨密度降低而導致的骨質疏松、年輕時長期進行體力勞動或需要長期站立致膝部常年磨損而導致的膝關節損傷、老年性肥胖致關節負重增加等因素有關,而這些都是本病的“先兆”,應當積極干預和治療。故需要對肥胖或有肥胖趨勢的老年人進行宣教,鼓勵在家屬幫助下控制體重,減輕膝關節負擔;對于骨質疏松患者,可規律性應用鮭降鈣素注射液或其他補鈣制劑,并定期復查骨密度;而有膝關節損傷的患者,可在平時生活中使用手杖等輔助代步工具,降低膝關節使用強度。
治療任何一類病證,都要找準病因病機,對癥下藥則事半功倍。吳教授認為老年性膝骨關節炎雖源起駁雜,但結合老年人生理特點及發病特點,多以肝腎虧虛、寒濕痹阻一證最為多見,故每遇是證多喜用獨活寄生湯仿方以治療,現以一則典型病案為例。
章某,女,78歲,2018年12月23日初診,刻下:右膝關節疼痛,難以屈膝,行走艱難,時有發麻,遇冷受風或勞累后加重,舌淡黯紅,苔稍白膩,脈弦細。此為典型“膝痹”之疾,肝主筋膜,司血道;腎主骨,年逾古稀,肝腎虧虛,筋膜、骨骼失養,再加風寒濕乘虛侵襲人體,合而為痹,結合舌脈為肝腎虧虛寒濕痹阻之象,治宜補肝腎、祛風濕為主,輔以補氣血、通經絡,取“間者并行”之意,處方:獨活15 g,黃芪20 g,當歸、熟地、白芍、川芎各10 g,蒼術、威靈仙、淫羊藿、補骨脂各8 g,雞血藤、地龍各12 g,乳香、沒藥各5 g,甘草3 g,共15劑。
2018年2月6日二診。前方服用后膝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可平地行走,活動微欠利,但近期因勞累、天氣變化癥狀又現,但較前輕,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細。膝痹為病,肝腎虧損,則筋骨不養,不御外邪,故恒以上法治療,處方稍做調整:獨活、桑寄生各20 g,黃芪、當歸、熟地、白芍、川芎各15 g,威靈仙、懷牛膝各10 g,防風、秦艽各8 g,乳香、沒藥各5 g,甘草3 g,共10劑。
2019年3月電話回訪,患者藥畢,可自行平地行走,且膝部疼痛麻木等不適感已1年余未再發。
按:腎藏精以壯骨化髓,肝藏血滋養筋脈,肝腎虧虛則傷筋動骨,耗髓損精,虛則不養,如蟻走雙膝,難以緩解,繼而發疼痛、麻木,故膝痹病與肝腎虧虛密切相關[3]。而膝痹病在此基礎上,更易感受風寒濕邪,風邪攜寒邪、濕邪乘虛而入,寒邪寒冷收引,筋絡失于溫煦,血不榮筋,可發乏力、酸楚等證,濕邪黏滯、趨于下行,痹阻經絡,而致氣血凝滯,痹阻不通則痛。此外,勞力過度傷其四肢,耗傷肝脾腎氣,氣血逆亂,痹阻經絡,筋脈損傷,逐漸發展為退行性病變。風寒濕合而為痹,“合”有兩意:一則風寒濕三者必須兼具;二則外邪與正虛同時相加方能發病,“合者內外相招”之意也。本案仿獨活寄生湯組方之意,標本兼治,因而療效滿意。
吳教授尤其注意瘥后防復,認為老年人髓精虛損,易留邪于病灶處而難以祛除,病程延綿,且病愈后容易反復發作。故吳教授根據多年經驗,自擬通痹止痛散外敷以護養膝關節,作為一種既安全有效又簡便易行的方式,現對其組方進行詳解:通痹止痛散組方以川牛膝、威靈仙、葛根、玄明粉、白芍、赤芍、桂枝、徐長卿、鹿角霜、炒芥子、馬齒莧、醋乳香、醋沒藥、炒僵蠶、大黃、炒水蛭,按照10∶10∶5∶5∶5∶3∶3∶3∶3∶2∶2∶2∶2∶2∶2∶1的比例,將以上16味藥研磨成粉,用酒、醋、麻油等調和成糊狀,涂抹于紗布上,每晚睡前外敷于患側膝關節6 h,在患者自覺膝關節隱痛、麻木或其他不適時直接敷上,一般連敷2天即可緩解。吳教授還受到冬病夏治三伏貼的啟發,將通痹止痛散也做成敷貼,讓老年性膝骨關節炎患者可在三伏天直接貼于受損膝關節處,十分方便,并且通痹止痛散敷貼還能很好地預防膝骨關節炎來年的再發。
吳華堂教授根據“治未病”理論防治老年性膝骨關節炎,經驗豐富,療效顯著。吳教授還將“治未病”理念應用于疾病的“養生-預防-治療-康復”等各個環節,是“治未病”在現代醫學領域的一次成功嘗試。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治未病”理論能在老年性膝骨關節炎的防治中真正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服務,為廣大老年人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