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珊,吳玉華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6)
根據2018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顯示,乳腺癌是“女性頭號殺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24.2%和15.0%[1]。對于乳腺癌的醫治,目前臨床治療方式主要有手術、化療、放療、分子靶向藥物、內分泌藥物等,從而延長其生存期。但與此同時,乳腺癌術后出現的上肢腫脹等并發癥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有些嚴重者可引起患肢殘疾[2]。西醫學認為這與局部淋巴管道受損阻礙正常淋巴回流有關,而對于其治療西醫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主要的治療方式有功能鍛煉和物理治療等。吳玉華教授系湖南省名中醫、湖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從事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臨床科研工作30余年,治療乳腺癌等相關疾病經驗豐富。筆者(第一作者)有幸跟從吳師門診坐診,收獲頗豐,現將吳老師醫治乳腺癌術后上肢腫脹經驗總結如下。
中醫理論認為,肝在五行中屬木,藏血并主疏泄,對調暢周身氣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脾在五行中屬土,統血并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對滋養各臟腑至關重要。肝脾二臟密不可分,脾運化正常,則氣血生化有源,肝才能得以滋養,肝與脾的關系也是氣與血的關系。氣與血是相互依存的,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同時各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得益于血的滋養。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術中耗傷氣血,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氣虛則行血無力,從而導致血脈的瘀阻。肝主情志,女子又以肝為先天,肝怒則脾郁,一方面氣血生化無力,另一方面水液輸布失司,故水液泛于腠理,導致水腫。對于乳腺癌術后上肢腫脹患者,應尤其注重調和氣血,顧護肝脾,這樣才能使氣機得以調暢,血得以滋養,肝脾二臟功能恢復正常,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吳老師認為該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應從扶正和祛邪兩方面來治療,扶正培本和祛邪消腫應貫穿治療全程。脾氣健運,則水液得以運化,氣血生化有源,氣機調暢,血液方能運行通暢。水液、瘀血、癌毒為本病之標,是貫穿本病全程的病理因素。臨床中主要采用疏肝健脾、利濕消腫、活血化瘀、抗癌解毒等治法,疏肝則氣得以運行,脾得以運化,血液得以正常輸布,血利則水去,水腫自消。臨床中,吳老師治療該病并非拘囿于一方,而是辨證論治,隨癥加減,處方用藥靈活。例如,若患者上肢腫脹明顯,可予豬苓、澤瀉、車前草、薏苡仁利水消腫;若患者伴有上肢麻木、疼痛不適,可予桑枝、豨薟草、絲瓜絡通利關節;若患者伴有口苦、舌苔黃膩、脈滑數,可予黃芩等清利濕熱;若患者伴有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可予川楝子、香附、佛手疏肝泄熱理氣;若患者伴有畏寒怕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可予杜仲、菟絲子溫補腎陽;若患者伴有疲乏、氣短、自汗,可予黃芪、黨參益氣健脾;若患者伴有午后潮熱,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予石斛、麥冬、女貞子、玉竹滋陰生津;若患者伴有納食差,腹脹,便溏或便秘,可予麥芽、雞內金、山藥、大腹皮、火麻仁以調和脾胃;若患者伴有夜寐欠安,可予夜臺皮、夜交藤、酸棗仁安神助眠;若患者血瘀癥狀明顯,可予雞血藤、丹參、紅花活血化瘀;對于扶正抗癌解毒方面,吳老師多采用絞股藍、靈芝、蛇舌草、半枝蓮、蜂房等。
現代生活中,女子不僅承受著工作上的壓力,還承受著來自家庭生活方面的壓力,性格多壓抑或急躁,情志不暢逐漸成為乳腺相關疾病的發病因素。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用,憂愁抑郁等不良情志導致肝氣不疏,肝怒則脾郁,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無源。對于患有乳腺相關疾病的患者應積極重視不良情志的疏導,乳腺癌術后上肢腫脹的患者亦是如此,氣機得以調暢,血液才能正常運行,水腫才得以消退。吳老師認為,上肢功能鍛煉對于乳腺癌術后上肢腫脹患者的恢復是相當重要的,不僅可以改善周身的血液循環,還可以促進病理產物的吸收和排除,加快術后患肢消腫,加強患肢肩關節的活動度。功能鍛煉具體可分為爬墻運動、擴胸運動、用患側手觸摸對側耳及對側肩部運動、直臂抬高運動等,并在此過程中鼓勵患者獨立進行刷牙、洗臉、進食等活動,但在臨床中應注意叮囑患者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疼痛和疲勞為度。
周某,女,70歲,已婚。2018年 8月3日初診。患者自訴于2018年1月自覺捫及左乳腫塊,隨后就診于湖南省婦幼保健醫院,行乳腺鉬靶檢查提示“1.左乳外下象限后1/3占位;2.右乳內下象限鈣化灶;3.雙側乳腺病,左BI-RADS 4B類右BI-RADS 4A類”,于2018年2月12日行左側乳腺癌根治術+右乳單純切除術,手術后病檢提示“左乳乳腺非特殊類型浸潤性癌,右乳乳腺低級別導管內癌;免疫組化:ER(2+95%),PR(2+95%),Cerb2(0),Ki67(40%),P63(-),Calponin(示肌上皮丟失)”,術后未行放化療,并于2018年4月開始規律服用阿那曲唑至今。2周前,患者自覺左上肢水腫不適,活動稍受限,自行局部熱敷后,癥狀未見好轉。現患者神疲乏力,情緒低落,面色萎黃,自汗,左上肢腫脹,伴有麻木,偶有刺痛,膚色正常,納食差,夜寐欠安,二便尚可。舌色暗淡,苔薄白,脈象沉。查體: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雙乳缺如,兩側胸壁各可見一長約20 cm疤痕,愈合良好,左上肢中度水腫,左肘橫紋上10 cm的上臂周徑較右側長4 cm,皮膚正常,無瘀斑,活動輕度受限。中醫診斷:水腫,辨證屬氣虛血瘀證。處方:生曬參10 g,茯苓15 g,白術10 g,黃芪30 g,靈芝10 g,生牡蠣15 g,土貝母10 g,王不留行10 g,八月札10 g,當歸10 g,蒲公英10 g,桑枝10 g,安痛藤15 g,郁金10 g,建曲10 g,夏枯草10 g,夜交藤15 g,甘草6 g。予上方14劑,并加強上肢功能鍛煉,調暢情志。2018年 8月17日二診。乏力好轉,左上肢腫脹較前明顯好轉,左肘橫紋上10 cm的上臂周徑較右側長2 cm,活動較前明顯好轉,麻木緩解,仍有情緒低落、夜寐差等癥狀。原方加酸棗仁10 g、夜臺皮10 g,續服14劑。2018年 8月31日三診。精神尚可,納寐佳,左上肢水腫明顯好轉,活動度良好。現病人堅持服中藥調理,至今左上肢腫脹癥狀未再出現。
按語:本案患者為老年乳腺癌患者,年老體虛,加之行乳腺癌根治術治療,進而耗傷氣血。氣虛則行血無力,從而導致血脈的瘀阻。該患者久病體虛,脾運化失常,水濕聚于皮膚引起水腫,故當治以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為法。方中生曬參、茯苓、黃芪、靈芝、白術健脾益氣扶正,生牡蠣、土貝母、八月札軟堅散結,當歸、王不留行、安痛藤活血消腫定痛,蒲公英、夏枯草消腫散結,郁金行氣活血解郁,桑枝通經利水,夜交藤養心通絡安神,建曲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甘草補脾益氣協調諸藥。患者二診時仍夜寐差,情緒不佳,故在原方基礎上加酸棗仁、夜臺皮以加強寧心安神解郁之效。
乳腺癌術后上肢腫脹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給患者帶來了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問題。吳玉華教授在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腫脹時,重視顧護中焦,調和肝脾,標本兼治,從而達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目的。吳玉華教授在臨床中治療該病時,并非拘泥于一方,而是辨證施治,隨證加減,處方靈活多變。在處方用藥的同時重視調暢情志,并配以上肢功能鍛煉,臨床療效顯著。據相關研究顯示[3-6],中醫藥治療該病符合中醫理論,且效果甚佳,在減輕不適癥狀的同時兼而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