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鈴,柯敏輝
(1.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2.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消痔靈注射液是一種專為痔病設計的痔硬化劑,基于“酸可收斂,澀可固脫”的中醫治則,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常用于內痔出血、各期內痔、靜脈曲張性混合痔等的治療。近年來,隨著眾多醫學工作者對消痔靈注射液臨床作用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應用范圍被不斷擴大。現對消痔靈注射液在肛腸疾病治療中的應用作如下綜述。
消痔靈注射液是由中藥五倍子提取物加明礬等制成,主要成分包括:鞣酸,明礬,三氯叔丁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甘油。研究表明,五倍子中鞣酸含量高達60%,對組織有較強的收縮作用,能促進蛋白凝固及血管收縮,并對多種細菌有抑制和滲出作用;明礬溶液中的鋁離子可對注射后的局部組織產生較強的致炎作用,使組織纖維化;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甘油能夠延緩組織吸收,并有輕度致炎作用;三氯叔丁醇有止痛、防腐作用。
目前,臨床使用消痔靈的配伍多以2%的利多卡因和消痔靈,按照1∶1配比;消痔靈濃度過高可能發生組織的急性壞死、出血、直腸狹窄等并發癥;濃度過低硬化效果不佳,達不到治療目的。消痔靈注射的最適宜位置是內痔黏膜下層,總量應控制在20~40 mL,注射后應充分按摩局部黏膜,使藥液擴散吸收[1]。
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消痔靈注射液的用法也在不斷改進。李華山等[2]采用雙層四步注射法治療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直腸前方不予注射,結果出現脫出物呈水牛角樣彎向直腸后方的情況,后來改進注射方法,采用消痔靈直腸周圍間隙八點注射法,較之前方法比較,消痔靈直腸周圍注射法強化了直腸前壁的注射,全方位增強了直腸周圍的注射量,增加了直腸與周圍組織的粘連效果,并且由于減少了黏膜下層注射,減少了感染的機會;并且李華山及其團隊在臨床觀察中發現,消痔靈注射法治療直腸脫垂,其療效與劑量呈正相關:在注射方法不變的情況下,用藥量越大療效越好,治愈率越高,復發率越低,反之則結果相反[3]。
直腸脫垂的治療因人群不同及嚴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別,成人治療以消除直腸脫垂的誘發因素為原則,兒童治療則以保守治療為主。本研究主要敘述成人直腸脫垂的臨床治療進展。
2.1.1 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 直腸黏膜內脫垂又稱不完全性直腸脫垂,其臨床癥狀以便秘和排空障礙最為常見,目前治療以注射療法為主,注射藥物多為消痔靈。消痔靈治療的近期療效尚可,但仍存在遠期復發的問題,但相對于手術治療,仍有較大的優勢,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近年來,眾多臨床學者在動物實驗和臨床療效方面對消痔靈注射液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進展。
(1)消痔靈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的動物實驗。柯敏輝等[4]將16只兔按直腸黏膜內脫垂兔造模方案造模,造模后隨機分為兩組,各8只。第1組為IRP組,肛門鏡下觀察后解剖取兔直腸進行病理分析;第2組為消痔靈注射組,在注射后第14天肛門鏡下觀察后解剖取兔直腸進行病理分析,對比兩組鏡下情況。結果:IRP組兔肛門鏡下觀察見直腸黏膜遮擋肛鏡視野范圍均在3/4以上,直腸顯微鏡下見腺體組織增生,血管擴張充血,間質炎細胞浸潤聚集,間質水腫、疏松;消痔靈注射組在注射后第14天肛門鏡下觀察見直腸黏膜遮擋肛鏡視野范圍均在1/6以下,直腸顯微鏡下見黏膜下層呈慢性炎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增生,黏膜層與肌層排列較IRP兔直腸緊密。說明消痔靈注射治療兔IRP效果肯定。
柯敏輝等[5]對消痔靈注射液療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他們將32只兔按直腸黏膜內脫垂造模方案造模后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直腸黏膜內脫垂組,8只兔;一組為消痔靈注射組,24只兔。分組后解剖取其直腸進行力學指標測算,將兩組數據輸入兔肛門直腸有限元模型,在肛門直腸角上方、肛門直腸角平面、肛門直腸角下方3個橫斷面的直腸黏膜上,各選取不同冠狀位(腹側、中間位、背側)的節點,在模擬排便受力的情況下測算這些節點的位移量。結果:經各節點內部比較,在消痔靈注射前后不同時期,每個節點的位移量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經節點間比較,在消痔靈注射前后的相同時期,同一橫斷面節點間的位移量存在顯著性差異,同一冠狀面節點間的位移量同樣存在顯著性差異。提示消痔靈注射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有一定療效;并且注射后直腸黏膜有限元不同節點位移量的差異,可能是影響療效的因素之一。
(2)消痔靈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的臨床研究。消痔靈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的療效已得到較多臨床醫生的肯定,筆者在此不作論述。許多學者還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積極探討提高消痔靈療效的方法,已取得了不少新的進展。智建文等[6]單用消痔靈注射液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患者30例,并與聯合補中益氣湯治療的30例患者進行了療效對比研究;結果消痔靈聯合補中益氣湯組總有效率為96.7%,單用消痔靈組只有66.7%;兩組的癥狀改善情況及復發率無統計學差異。王廣成[7]采用同法對119例IRP型排便困難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結果加味補中益氣湯聯合消痔靈組總有效率為96.67%,單純消痔靈組的總有效率為86.44%;并且加味補中益氣湯聯合消痔靈組治療后排便次數、排便時間、肛鏡檢查、排便不盡感、肛門墜脹感、排便困難等指標均低于單純消痔靈組。葉玲等[8]采用單純消痔靈注射和紫芨液保留灌腸合消痔靈注射治療濕熱下注型直腸黏膜內脫垂患者各45例,結果紫芨液聯合消痔靈組總有效率為100%,單純消痔靈組總有效率為95.6%;并且紫芨液聯合消痔靈組治療后的排便不盡感、排便時間延長、肛門墜脹感等臨床表現改善情況,優于單純注射消痔靈組。鄭承核[9]采用消痔靈注射液單獨使用與消痔靈注射加括約肌折疊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患者各34例,結果消痔靈聯合括約肌折疊組總有效率為97.06%,單純消痔靈組總有效率為85.29%。
有研究發現,消痔靈注射液配合手術可以提高臨床療效。林榮杰等[10]對比消痔靈注射術與PPH術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患者各110例的療效,結果消痔靈組手術時間、住院費用、術后縫扎止血例數、肛門墜脹例數均少于PPH術組。葉文生[11]對比單純微創手術與微創手術配合消痔靈注射液治療直腸黏膜脫垂患者各50例的療效,結果消痔靈組痊愈25例,有效2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00%,并發癥發生率為2%;單純微創術組痊愈18例,有效2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0.00%,并發癥發生率為20%。
2.1.2 治療直腸外脫垂 目前對于完全性直腸脫垂的治療多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手術治療有損傷大、并發癥多、遠期療效較差、復發率高等缺點。李華山教授提出消痔靈注射療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李華山教授團隊成員崔國策等[12]采用消痔靈雙層四步注射法治療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患者151例,術后隨訪104例,復發41例,復發率為27.15%,相對于手術治療的復發率有所降低。在臨床研究中,李教授團隊進行了注射方法及劑量的改良,崔國策等采用消痔靈直腸周圍間隙八點注射法治療完全性直腸脫垂患者63例,術后禁食3~5天,予抗生素及腸外營養支持治療,控制排便5天;結果全部63例患者,治愈51例(80.95%),好轉10例(15.87%),無效(完全復發)2例(3.17%),總有效率96.82%;隨訪的63例患者中,出現黏膜脫垂及完全復發者共12例;統計連續不復發時間,3個月不復發比例為95.23%,1年連續不復發比例達87.30%,2年連續不復發率達到80.95%。所有復發患者均于2年內復發。
基于“肛墊學說”,痔的治療以緩解患者癥狀為主要目的,不提倡過度切除。消痔靈注射液因其操作簡便,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痔瘡的治療中,無論在臨床療效方面,還是在減輕患者痛苦、術后并發癥及復發率上,都具有較大的優勢。
2.2.1 采用單純消痔靈注射液治療痔病 王玉霞[13]對比消痔靈注射液與芍倍注射液治療1 040例痔瘡患者的療效,結果消痔靈組患者痔核黏膜變化情況及排便功能均優于芍倍組,消痔靈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芍倍組。
江洪亮等[14]對比消痔靈注射術與PPH術在68例Ⅲ期內痔患者隨機分組治療中的療效,結果兩組均達到痊愈標準,但是在術后并發癥、醫療費用及住院時間上,消痔靈組在治療Ⅲ期內痔上優勢明顯。黎品莊等[15]對比消痔靈與PPH行肛墊懸吊固化術治療產婦重度混合痔各40例的療效,結果消痔靈組治愈29例,好轉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出現并發癥2例;PPH組治愈20例,好轉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0.0%,出現并發癥10例。
2.2.2 消痔靈注射液聯合藥物治療痔病 消痔靈注射治療內痔已經在臨床上較為普遍,許多學者對如何提高其臨床療效作了進一步研究。王靜等[16]通過對比口服地奧司明片與消痔靈注射聯合地奧司明片治療內痔患者各45例的療效,結果單純口服地奧司明片組總有效率為75.00%,聯合消痔靈組的總有效率為93.75%,且聯合消痔靈組便血、疼痛、墜脹、水腫、瘙癢評分等指標明顯低于單純口服地奧司明片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高宗躍等[17]對比消痔靈注射液與利多卡因注射液加用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治療內痔出血患者各39例的療效,結果腎上腺組總有效率為100%,單純消痔靈組總有效率為89.74%;并且腎上腺組便血和肛門疼痛、水腫、瘙癢消失時間等指標均明顯低于單純消痔靈組。
2.2.3 消痔靈注射液聯合手術治療痔病 陳光華等[18]對比外切內注消痔靈與外剝內扎術分組治療82例混合痔患者的療效,結果消痔靈組術后愈合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均少于外剝內扎組;消痔靈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88%、復發率為0.00%,外剝內扎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4.39%、復發率為14.64%。龔立剛等[19]采用同法對200例混合痔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治療,結果消痔靈組術后愈合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均少于外剝內扎組;消痔靈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術后1年復發率為2%,外剝內扎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1%、術后1年復發率為9%。
混合痔術后易出現切口周圍水腫從而加重患者疼痛等情況。趙亮等[20]采用消痔靈肛門周圍間隙注射加外剝內扎術治療180例混合痔患者,并與單純外剝內扎術治療的180例環狀混合痔患者進行療效對比,結果消痔靈組術后肛緣無水腫129例、輕度水腫30例、中度水腫15例、重度水腫6例;單純手術組術后肛緣無水腫77例、輕度水腫42例、中度水腫33例、重度水腫28例。表明消痔靈肛門周圍間隙注射加外剝內扎術能有效預防術后肛緣水腫。
新鮮肛裂大多可以通過增加纖維和水攝入及溫水坐浴來治愈,而陳舊性肛裂多因長期便秘引起,由于裂口反復細菌感染,長期難以愈合,可繼發肛竇炎、肛乳頭肥大及裂口外端增生,表現為長期排便出血,主要特征為哨兵痔。治療陳舊性肛裂的關鍵在于消除炎癥及促進裂口愈合。消痔靈注射液可通過使肛裂周圍血管收縮而止血,并能抑制局部細菌及滲出。
王蘋等[21]采用龍珠軟膏聯合消痔靈注射液治療陳舊性肛裂109例,具體方法:將2~10 mL消痔靈注射液于陳舊性肛裂齒線上方注入,注射完畢后肛內注入龍珠軟膏,便后用43~46 ℃的2%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再注入龍珠軟膏直至裂口愈合。結果108例痊愈,治愈率99.1%。對比傳統手術剝除術,采用龍珠軟膏聯合消痔靈注射液的治療方法方便快捷,患者痛苦小。但近年來關于消痔靈治療肛裂的研究報道較少,其可行性還暫時缺乏說服力。
直腸息肉是直腸黏膜突向腸腔內的息肉樣病變,是肛腸科的常見疾病,易發生癌變,目前常用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切除。消痔靈注射液可促使息肉組織枯萎脫落,并減少息肉鉗除術中及術后病灶出血。
張波等[22]采用低溫等離子鉗配合消痔靈注射液治療直腸息肉112例、128枚,結果128枚息肉治療1次均見病灶創面凝固發白,112例術后1~3個月直腸鏡復查手術部位未見明顯痕跡,1年后復查直腸鏡未見復發。
周方[23]采用消痔靈注射液于直腸息肉蒂部黏膜下行浸潤性注射治療3例,結果3例患者注射后均無不適,再給予潤腸藥防止大便干燥,1周后復查時兩側小息肉已脫落,2周大息肉脫落,息肉根部創面無出血,顏色略暗,無疼痛,隨訪未再發。胡洪銓[24]采用同法治療直腸息肉68例,結果顯效46例、有效22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
直腸前突主要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可表現為肛門下墜、便意頻繁、排便不凈、排便困難、費力等,傳統的手術方法雖能一定程度上減輕癥狀,但創傷較大,臨床效果不理想。近年來,消痔靈注射液被聯合應用于直腸前突的手術治療中,也取得一定的療效。
謝昌營等[25]采用直腸黏膜結扎加消痔靈注射合中藥口服治療直腸前突型便秘患者36例,結果治愈10例、顯效15例、有效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3.3%。所有病例未發生出血、直腸陰道瘺和局部感染,臨床治愈患者隨訪1~3個月無復發。
程敏等[26]對比PPH聯合消痔靈注射術與單純PPH術治療中重度直腸前突患者各30例的療效,結果消痔靈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3.33%,單純PPH術組為66.67%;36個月單純PPH術組無效6例(20.00%),明顯高于消痔靈組的2例(6.67%)。葉鵬飛等[27]采用同法隨機分組治療104例直腸前突患者,結果消痔靈組治愈26例,顯效14例,有效10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6.15%;單純PPH術組治愈23例,顯效11例,有效8例,無效1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0.77%;消痔靈組出現1例術中出血,1例術后疼痛,2例術后感染,29例術后墜脹;單純PPH術出現13例術中出血,3例術后出血,27例術后疼痛,4例術后感染,32例術后墜脹。
閆成秋等[28]采用膠圈套扎聯合消痔靈注射治療直腸前突患者36例,并與直腸前突修補術治療的直腸前突患者36例進行療效對照,結果消痔靈組術后排便通暢8例,較通暢16例,不通暢9例,便秘無改善3例;修補術組術后排便通暢2例,較通暢11例,不通暢17例,便秘無改善6例;且消痔靈組較修補術組患者疼痛輕,術后舒適度高,術后出血少。
直腸炎是指發生于直腸的炎癥,其病因較為復雜,主要表現為肛門下墜感、腹瀉等,目前治療以對癥處理為主,灌腸及外用膏劑是中醫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通過檢索CNKI,收集到近年來應用消痔靈治療直腸炎的報道2篇,分述如下。
2.6.1 消痔靈治療直腸炎的動物實驗研究 何汶峰等[29]收集雌性SD大鼠21只,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模型組、錫類散聯合消痔靈組,造模12周后,各組大鼠予藥物灌腸14天,對照組、模型組予生理鹽水灌腸,錫類散聯合消痔靈組予錫類散和消痔靈灌腸,采用ELISA檢測大鼠血清中TNF-α、IL-6水平。結果: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錫類散聯合消痔靈組血清中TNF-α、IL-6水平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比較,錫類散聯合消痔靈組血清中TNF-α、IL-6水平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6.2 消痔靈治療直腸炎的臨床應用研究 馬也[30]采用加減烏梅丸灌腸聯合消痔靈注射治療出血型潰瘍性直腸炎患者35例,并與柳氮磺胺吡啶( SASP)肛門栓塞肛,聯合靜滴止血芳酸、止血敏治療出血型潰瘍性直腸炎的35例患者進行療效對比,結果加減烏梅丸聯合消痔靈組總有效率為82.86%,SASP組總有效[31]率為57.14%。對兩組患者15天、22天、29天便血例數進行比較,加減烏梅丸聯合消痔靈組便血例數分別為8例、3例、1例;SASP組便血例數分別為21例、16例、11例;出院1個月后復診,統計發生血性腹瀉的患者,結果加減烏梅丸聯合消痔靈組復發率為14.29%,SASP組復發率高達48.57%。
根據文獻檢索,發現消痔靈注射液過敏反應3例,不良反應總體較少,且目前為止未出現死亡案例,說明消痔靈注射液治療相對而言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方法。綜上,消痔靈注射療法操作簡便、費用少、臨床療效確切、并發癥少、患者接受程度高。目前此療法已較多應用于痔病及直腸脫垂之中,但在眾多學者的探索之下,此療法在肛腸疾病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并且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在各級醫院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