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昌林
四川省中江縣青市鄉畜牧獸醫站,四川中江618116
非洲豬瘟又被稱為疣豬病,是一種由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引發的高接觸性、急性、熱性的傳染性疫病,具有傳染性強、死亡率高、易暴發流行以及易復發等特點[1],嚴重損害養豬業的正常發展。為此,本文擬介紹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并提出防控措施,以供參考。
引發非洲豬瘟的病毒是非洲豬瘟病毒科的唯一成員[2],是一種雙股線狀DNA,長度約170~190 kb,其結構復雜,在已經受到感染的細胞內可以檢測出超過100種的病毒誘導蛋白,其中P32、P54、P72 等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對于該病的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非洲豬瘟病毒主要通過侵害宿主體內的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導致患病豬出現機體虛弱、呼吸和心跳加速、停止采食、高熱等癥狀。
該病毒在自然條件下具有很強的抗逆性,在室溫條件下,在血液或者血清中可以存活18個月,在腌制肉品中可以存活5個月,在泔水中也可以長期存活。但是,該病毒經過60℃高溫加熱30 min 即可滅活,次氯酸、乙醚、氯仿等消毒劑也可以將其滅活。
該病毒是唯一一種經由蟲媒傳播的DNA 病毒,主要在家豬、野豬以及蜱蟲等之間流行,其傳染源包括病豬、帶毒豬。
1)直接傳播。健康豬直接接觸病毒或者帶毒豬,或者接觸經過病毒污染的器具、設備、飼水、飼料、泔水等都會感染上病毒,因此非洲豬瘟主要體現出地域性暴發流行。
2)軟蜱傳播。軟蜱叮咬染病的豬后,會攜帶病毒再次去叮咬健康豬,會將病毒傳播到健康豬體內,導致健康豬感染發病。軟蜱作為載體宿主,可以長期攜帶病毒,因此,在撲殺病豬的同時也要消殺此類寄生蟲,否則該地區依然具有非洲豬瘟暴發的可能性。
3)其他途徑傳播。該病毒存在于制作的肉制品中,可以通過商品流通,遠距離傳播。此外,野豬對該病毒抗性較強,表現為隱性感染,但是可以作為傳染源攜帶病毒轉移傳播。
特急性型,病程短,主要是由高毒力的非洲豬瘟病毒感染所致。具體表現為豬體溫快速升至42℃,精神萎靡,停止采食,氣喘,皮膚充血,通常在1~4 d 內死亡。
急性型的病例較為常見,病程約為1 周,主要是由強毒株或者中等毒力病毒毒株的感染所致,發病時,豬體溫升至42℃,精神不正常,停止采食,群聚扎堆,伴隨淋巴細胞數量減少極易白細胞減少,肺部水腫,嚴重時影響呼吸。
此外,豬耳朵、胸腹部、四肢末端以及肛門、尾巴等處皮膚出現紅斑,此后逐漸發紺,且皮膚下有病死灶伴隨皮下出血,此后1~2 d 死亡。另外,還有部分豬表現為嘔吐、黏性鼻涕、疼痛、腹瀉或者便秘等,妊娠期母豬發生流產。
亞急性型病例主要是感染中等毒力的毒株導致,其臨床癥狀與急性型類似,但是水腫以及出血癥狀較重,病豬死亡率為30%~70%,病程為7~20 d,耐過豬1個月內完全康復,但是之后的1.5個月內,其依然是傳染源,可以外排病毒。
慢性型病例主要是感染低毒力的毒株導致,其臨床癥狀主要是關節炎以及皮膚壞疽,伴有氣喘、跛行、流產,但死亡率較低。
對非洲豬瘟應采取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通過加強切斷傳染源、加強飼喂管理、合理消毒以及無害化處理相結合的手段來預防該病的發生與傳播。
在養豬過程中,養殖管理員應注意養殖區域及周邊的環境衛生,為生豬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使其健康成長,可以有效降低患病率。養殖管理員應當定期對圈舍進行全方位的清理,并按照要求進行消毒處理,保障養殖場所的良好衛生條件,嚴禁閑雜人員進入養殖區域。同時,陰暗潮濕的環境易于滋生病菌,豬長期生長在這種環境中容易降低免疫力,所以要求圈舍內部保持干燥通風,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豬的機體免疫力以及防止豬繼發感染的可能性。
生豬養殖過程中,要加強飼喂管理,如果豬采食過程中出現營養不良,就會造成豬抵抗力下降,從而增加其染病的機率,所以,要為豬提供充足的營養,如購買高質量的飼料,加強飼料存貯區域管理,防止飼料霉變。同時還要在日糧中保障有足夠的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以提升豬的綜合免疫能力。
非洲豬瘟傳染性強、死亡率高、易暴發流行、易復發,所以在發現病豬后應第一時間做好無害化處理,采取成群撲殺、深埋、焚燒等方式處理病死豬[3],以避免傳染給更多的豬,從而造成經濟損失。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平時應當采取分點隔離飼養的方式,可以有效阻隔病毒的傳播,從而降低豬的發病率。
非洲豬瘟是一種由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引發的高接觸性、急性、熱性的傳染性疫病,具有傳染性強、死亡率高、易暴發流行以及易復發等特點,嚴重損害養豬業的正常發展。因此,對非洲豬瘟應采取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通過加強切斷傳染源、加強飼喂管理、合理消毒以及無害化處理相結合的手段來預防該病的發生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