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存花
青海省貴南縣茫曲鎮獸醫站,青海貴南813199
黃曲霉毒素中毒是養豬生產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中毒病[1],本病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報道于英國的蘇格蘭地區,之后在美洲大陸和南非等地相繼開始大量報道。由于霉菌適合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生長,故本病在我國南方發病較為普遍,夏季發生率高于冬季。為了幫助養豬戶更好地防控本病,本文擬介紹黃曲霉毒素的產生、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和防控措施。
黃曲霉毒素是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等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產物,黃曲霉毒素是一類結構極其相似的化合物,并不是單一的某種物質,目前已經發現的種類已達20 多種,不同種類毒性強弱不同,但對機體都能產生危害,有些甚至能導致細胞癌變。黃曲霉毒素具有在紫外線照射下能發出熒光的特征,根據熒光顏色大致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發出藍紫色光的稱之為B 族毒素,另一類是能發出黃綠色光的,稱之為G 族毒素。除了動物之外,人食用了霉變的食品也會造成黃曲霉毒素中毒。
黃曲霉毒素通過污染的飼料進入腸道,并經腸靜脈吸收入血液,各組織器官中以肝臟分布最多,危害最大[2]。黃曲霉毒素進入肝臟后,經肝細胞的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進行羥化、脫甲基和環氧化反應,整個過程可對肝細胞本身的DNA和RNA合成造成影響,對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造成阻礙,還能影響線粒體代謝以及溶酶體的結構和功能。肝臟病變后,膽汁合成受到影響,飼料中脂類物質分解受到阻礙,肝糖原的儲存也會相對不足,動物劇烈運動后血糖供應不上,很容易出現低血糖癥狀,另外,血液中膽紅素含量也會上升,造成機體出現黃疸。
豬如果長期食用霉菌超標的飼料就會導致黃曲霉毒素中毒,根據臨床發病緩急,本病可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3種。
急性型主要發生于4月齡以下的仔豬,保育階段豬尤其高發,身體健碩、采食量大的豬發病最嚴重,多數豬中毒后前期觀察不到臨床表現,突然死亡,潛伏期一般不超過2 d。
亞急性型中毒的豬發病稍微緩慢些,病豬體溫可升高至39.5~40℃,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喜獨臥一角,糞便干硬呈球狀,可視黏膜蒼白,后期有貧血表現,多于發病后3 d 之內死亡,臨死前臥地不起,食欲廢絕,走路后肢無力,皮膚黏膜黃染,并伴發神經癥狀。
慢性型多發生于育肥階段的豬和成年豬,發病慢,病程長,有些甚至長達1個月以上,病豬精神沉郁,采食量一直不達標,生長發育緩慢,身體逐漸消瘦,可視黏膜輕度黃染,皮膚表面出現紫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豬表現興奮、長期不安、肌肉痙攣、角弓反張等,最終可因衰竭而死[3]。
黃曲霉毒素是已發現的各種霉菌毒素中最穩定的一種,耐熱耐酸,加熱條件下也不易降解,嚴重霉變的飼料脫毒非常困難,盡量丟棄處理,對于輕度霉變的飼料,脫毒處理后可二次使用。黃曲霉毒素結構中的內酯環可被堿破壞,形成香豆素鈉鹽且溶水性好,通過水洗方法就能除去,基于這個原理,可將霉變的飼料用8%的石灰水浸泡5~6 h,再用清水淘洗,洗掉殘留的石灰和毒素反應產物,曬干后可繼續飼喂。本法使用時要注意,堿除了能破壞黃曲霉毒素外,對飼料中的維生素、促生長類添加劑等也有破壞作用,脫毒后的飼料在飼喂時需要重新補充之。
飼料原料中,最容易受霉菌污染的有玉米、花生、豆類、酒糟、豆渣、大麥及其副產品等,飼料廠在對原料進行把關時,上述原料務必按照最嚴格的標準檢驗,確保成品飼料霉菌指標合格。無論是飼料原料還是成品料,在儲存過程中,要確保倉庫干燥通風,濕度低于60%,料堆之間間隔不低于50cm,且離地高度不低于10 cm。南方梅雨季節期間,飼料最好用防潮塑料布包裹,定期檢查飼料霉變情況。飼養員在飼喂過程中,如果發現料中有霉菌塊,一定要檢出丟棄。
霉菌毒素對氧化劑敏感,臨床常用含葡萄糖氧化酶成分的獸藥產品進行預防和治療,葡萄糖氧化酶口服后能進入腸道,分解葡萄糖并產生氧化產物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很快分解轉變為水和單原子氧,后者具有很強的氧化性,能很快分解黃曲霉毒素,防止其被吸收入血液而對機體造成傷害。除了葡萄糖氧化酶外,蒙脫石也常用作脫霉劑加入飼料中,蒙脫石具有很強的吸附性,能吸附飼料中的霉菌毒素,最終隨糞便排出體外,是臨床預防黃曲霉毒素中毒的常用脫霉劑。
發酵產品目前在養豬業使用較多,尤其是發酵豆粕,通過乳酸菌、酵母菌等益生菌發酵后,大分子蛋白不但在體外得到一定程度的分解,適口性提高,同時,飼料中的霉菌毒素在發酵過程中也會被降解,從而達到凈化飼料的目的。發酵時間超過72 h的飼料,黃曲霉毒素含量基本都能在安全范圍內,豬長期食用發酵飼料有助于控制黃曲霉毒素中毒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