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民強 李定華 尋立之 章永平 熊尚明
1.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佛山528000;2.湖南碧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長沙410000
秸稈一般指收獲農作物主產品之后剩余的副產物[1],大多是一種粗纖維含量高、蛋白質含量低、養分消化率低、質地粗硬、適口性差、營養價值低的粗飼料。但我國秸稈資源十分豐富,作為一種非競爭性飼料資源,具有數量大、分布廣、種類多和價格低廉等優勢。
秸稈發酵飼料制作技術是一種與青貯不同的生物處理技術。它是通過添加一定量特定的高活性微生物菌種,通過微生物菌種及其產生的酶和代謝產物的作用,生產適口性好、營養豐富、活菌含量高、消化率高的秸稈發酵飼料。該方法與其他處理方法相比,是一種安全、環境友好、制作季節長、保存期長、不爭農時、制作簡單、干濕秸稈通用的秸稈生物處理方法,它部分消除了青貯飼料受季節影響、局限于新鮮秸稈、飼料中有益菌單一、取料時處理不當易造成二次發酵而使飼料發霉變質的弊端,也部分消除了秸稈氨化成本較高、喂量大時易引起氨中毒、適口性較差、與農業爭肥等氨化的不足。秸稈發酵飼料成為當前最具應用潛力和發展前景的秸稈飼料化生產技術。
最初的飼料發酵多采用單菌種發酵,但效果不理想。現在改為多菌種發酵,而多菌種發酵對發酵菌種和發酵工藝的要求更高。生產實際中使用的常見菌種主要有三大類,即乳酸菌類、芽孢桿菌類和酵母類[2]。
用于制作秸稈發酵飼料的菌劑分為液體菌劑和固體菌劑。液體菌劑的活性好于固體菌劑,但需要配備液體發酵設備。固體菌劑的優勢在于使用方便,對設備要求不高。秸稈發酵多采用固體菌劑,在與秸稈飼料原料混合前需要對菌種進行活化。菌種活化就是將保存狀態的菌種放入適宜的培養液中,使其處于增殖狀態,并使菌種逐漸適應培養環境,獲得純而活力旺盛、數量足夠的菌液。菌種活化過程就是用純凈水,加入紅糖燒開溶解,配制成含糖量10%的糖液,再冷卻至30~40℃之后,加入菌種使菌種復活,拌勻后放置2 h 即可使用。
各種農作物秸桿均可作為制作發酵飼料的原料。在接收原料時,去除泥土及其雜物,選擇沒有發霉變質和污染的秸稈,盡量保持秸稈的新鮮,以確保原料的質量。最好是當年的新鮮秸稈,保存1~2年的干秸稈如果沒有發霉變質和污染也可用于制作秸稈發酵飼料。草食性動物牛羊等可利用玉米秸、稻草、麥秸等低營養、粗纖維含量高的原料,單胃動物可選擇營養相對較高、粗纖維含量相對較低的花生藤、紅薯藤、尾菜等原料。
通過星光碧野研制的專用秸稈揉絲機將農作物秸稈粉碎搓揉軟化。一是有利于原料減容、壓實和排除空氣,盡快創造乳酸菌等厭氧微生物繁殖的適宜環境;二是秸稈適當細化后增加秸稈與微生物的接觸面積,促進微生物產生的酶對秸稈的分解作用,提高秸稈飼料的利用率;三是秸稈在搓揉細化的同時也得到軟化,大大提高了秸稈的適口性。用于制作牛發酵飼料的秸稈粉碎長度約5~8 cm,制作羊秸稈發酵飼料的長度約3~5 cm。
將粉碎好的秸稈放入星光碧野研制的發酵機內,加入適量的水分(初始水分65%~70%)后,加溫至80~85℃進行30~60 min 滅菌與適當熟化處理。一是殺滅或抑制原料中雜菌和蟲卵,保證秸稈原料的質量;二是降低秸稈飼料中的抗營養因子,提高利用率。質量好的當年新秸稈溫度升至80℃左右保持30 min 即可,如果不是當年的新秸稈,溫度升至80~85℃,保持60 min。發酵機保持間歇攪拌狀態。
根據動物營養需要,按飼料配方加入能量、蛋白質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輔料,利用干料的吸水作用,可將65%~70%的初始水分降至50%~55%(用手緊握物料,指縫見水不滴水,松手即散為宜)。如果通過按配方添加干輔料調節水分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可通過適當增加干料或打開發酵機上蓋在攪拌過程中使水分蒸發,將含水量調節至理想狀態。
將發酵機內溫度降至30~40℃后,按千分之一的比例加入調制好的好氧微生物菌劑進行好氧發酵3 h 左右,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好氧微生物產生多種消化酶,促進秸稈飼料中粗纖維、蛋白質、脂肪等養分的消化利用。好氧發酵過程完成后,再按千分之一的比例加入調制好的厭氧微生物菌劑,與原料攪拌至均勻即可出料。
溫度降至室溫后,出料裝入有密封和單向排氣功能的桶、袋、缸等容器中,要求邊裝料邊壓實,盡量排出容器中的空氣,后將袋口扎緊密封,防止空氣進入,確保發酵質量。
包裝密封后放陰涼干燥處進行厭氧發酵,一般14~21 d 即可飼喂動物。厭氧發酵時間長短視氣溫而定,溫度高發酵快,溫度低發酵慢。秸稈粒度大小也直接影響發酵速度。切忌在陽光下曝曬,否則影響有益菌活力和酶的活性。
優質的秸稈發酵飼料,色澤均一,酸香味較濃,柔軟稍濕潤,無臭味、氨味和霉味,無雜菌,有效活菌數高。
秸稈發酵飼料制作成功的主要條件是使菌種處在最適宜的溫度、濕度、pH值等范圍內,生產過程中又能盡快使裝有發酵飼料容器內形成厭氧環境,使乳酸菌能快速生長繁殖,就能生產出好的秸稈發酵飼料。
多菌種發酵,微生物菌種的選擇、組合是秸稈發酵處理的一大難點,也是秸稈生物轉化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是要添加高效活性菌種;二是菌種組合上應包括纖維物質分解菌、氮素轉化菌、增加適口性的菌以及產生多種消化酶的菌等。并不是將具有以上功能的菌任意湊合在一起,必須注意不同菌種之間的協同性、互補性,總體發揮正組合效應。
秸稈發酵必須在厭氧環境下進行。秸稈飼料包裝密封后,原料中氧氣含量越少,有氧發酵時間越短,秸稈發酵飼料越容易制作成功。所以在裝填時,一定要壓緊,盡可能地排出容器內的空氣,封嚴,以防漏氣。
為保證乳酸菌的大量繁殖,產生足量乳酸,原料中必須有足夠含量的可溶性糖分。可溶性糖分除來源于原料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外,其余的主要來自于微生物發酵過程中所分泌的酶類對秸稈纖維物質的降解產物。如秸稈原料品質較差,最初降解產物不能滿足發酵微生物迅速生長繁殖的需要,在秸稈原料中應加入易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作為發酵啟動因子。
秸稈發酵時一般要求初始水分含量為65%~70%,出料時最終水分控制在50%~55%之間比較好。在發酵過程中需要維持適當的溫度才能使菌種正常生長繁殖,微生物發酵所用的菌種大多數適宜生長的溫度一般在28~37℃之間,氣溫一般在10~40℃的范圍內容易成功。
飼喂時要循序漸進,由少到多,逐漸增加,但發酵飼料不能全部替代常規飼料。一般小型動物添加量10%~20%,中型動物20%~30%,大型動物30%~60%。在生產實際中發酵料的添加量要根據不同品種、不同生長階段以及動物的適口性和生長速度進行適當調整。
發酵料如果酸度過大,適口性較差時可以添加1%~2%小蘇打以中和發酵料的酸度。如酒香味太濃不要喂懷孕的動物,以防流產。發酵飼料不能有氨味、霉味,發霉變質部分要全部扔掉,不可飼喂。
第一次飼喂發酵飼料,個別動物可能會出現短時間的腹瀉,這屬于正常的現象。可以通過適當減少發酵料或添加防痢疾的中藥進行調整。當連續使用發酵料1 周后會發現動物喜食,糞便變松軟而且量變少,欄舍的氨臭味大大減低。
發酵好的飼料包裝開封后建議在7 d 內用完,不宜長時間保存。每次使用完發酵料后要注意繼續進行密封保存。
生物發酵飼料與傳統飼料相比有其自身的獨特優越性。通過微生物發酵的秸稈飼料,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能改善動物腸道微生態平衡,保障動物健康;能改善秸稈飼料適口性,提高采食量;能降低抗營養因子,提高秸稈飼料消化利用率;能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養殖環境;有助于開發非常規飼料,降低養殖成本;可高效利用地源性特色飼料資源,構建特色飼料配方體系和養殖模式。因此,秸稈發酵飼料制作技術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