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瀟
貴州省仁懷市三合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貴州仁懷564503
豬痢疾是由致病性蛇形螺旋體感染腸道黏膜,導致腸道發生炎性病變,黏膜增厚,最終脫落壞死,并發生出血的一種消化道傳染病[1]。本病呈世界流行,最早報道于20世紀20年代,之后在全球蔓延,我國于1978年不慎從美國引入感染性種豬后開始流行本病,之后疫情迅速擴大,波及20 多個省份和地區,給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能讓養殖戶對本病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下面筆者就其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又稱豬短螺旋體,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對苯胺染料和姬姆薩染液易著色,組織切片以鍍銀染色最佳。螺旋體病原經口腔進入腸道,并在腸腔中定植,主要存在于病變的腸黏膜、腸內容物和糞便中。蛇形螺旋體有4~6個彎曲,兩端尖銳,呈緩慢旋轉的螺絲線狀,暗視野顯微觀察較為活潑,以長軸為中心旋轉運動,電鏡下觀察能見到細胞壁和外膜之間有7~9 條軸絲。螺旋體體外培養時對條件要求較高,常用酪蛋白胰酶消化大豆鮮血瓊脂或酪蛋白胰酶大豆湯培養基在嚴格無氧條件下培養,最佳培養溫度為36~42℃,培養5 d 以上才能長出肉眼可見的菌落,呈現β-溶血特征。
豬痢疾在自然條件下只發生于豬,無明顯的季節流行特征,不同品種、日齡和性別的豬均可感染,但以3~4月齡的豬發病率最高,病死率一般為10%~30%。病豬和隱性感染豬是主要傳染源,臨床治療康復的豬仍會帶毒數月,如不重點管控,對本病的傳播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感染豬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體,可對環境、飼料、水源、飼喂器具等造成污染,導致本病的擴散[2]。長途運輸、飼養密度過大、通風不良、環境溫濕度過高或過低等因素對本病有促發作用。本病流行持續時間漫長,疫區一旦形成,短時間內很難凈化,老疫區豬場本病反反復復,每年都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本病潛伏期長短不一,長的能達到2個月以上,短的在感染后3 d 就能發病,主要和豬的感染日齡、豬場管理水平以及豬的營養狀況等因素有關。根據發病緩急的不同,本病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2種。
急性型發病急,出現癥狀后的數小時內即可死亡,感染豬病初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糞便稀軟,表面有條狀粘液,之后迅速下痢,糞便呈黃色,嚴重的為水樣,糞便帶血[3]。下痢的同時,病豬腹部疼痛,常臥在地上嘶叫,體溫稍有升高,維持數日后自行下降至正常。隨著病程的發展,感染豬體重下降,機體逐漸衰弱,精神高度沉郁,飲水量增加,最終死亡。慢性型發病癥狀較輕,感染豬微有下痢,糞便中帶有粘液和脫落的腸黏膜,血便較輕或無血便。病程較長,一般在15 d 以上,期間感染豬生長發育幾乎停滯,進行性消瘦。不少病例能自然康復,但在一定的間隔時間內,部分病例可能會有復發情況,甚至出現死亡。
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由于螺旋體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故老疫區的豬場必須加強衛生管理和環境消毒。2%火堿溶液、生石灰、0.5%來蘇爾水、0.3%過氧乙酸溶液、癸甲溴銨戊二醛溶液、稀碘溶液等都對螺旋體有較好的殺滅作用,可用于環境消毒,從而預防本病的蔓延。加強飲水微生物控制,飲用水最好使用自來水,沒有條件的可飲用深井水,相對微生物含量更低。飼料方面建議使用正規飼料廠家的全價料,因全價料從原料采購到工藝生產,再到終端使用,都會對各個環節的衛生標準進行把控,滿足基本營養的同時,微生物含量符合標準。
加強傳染源的管控,已經發病的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一定要第一時間隔離治療。有些豬感染后未表現癥狀,正處于潛伏期,這部分豬臨床上很容易被忽視,從而導致本病在豬場中隱性傳播,尤其是處于疫區范圍內的豬場,應多和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咨詢,了解最新流行情況,必要時對本場豬糞采集檢驗,如果發現有蛇形螺旋體則應緊急進行藥物防控。新引進的豬必須檢疫合格后才允許進場,且在進場后務必隔離觀察1個月以上。加強豬場管理,保持舍內干燥,糞便每日一清理,育肥豬必須全進全出,不同批次豬禁止合群飼養,老疫區豬場還要結合本場情況定期進行藥物預防。
臨床常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林可霉素、泰樂菌素、泰妙菌素、桿菌肽等對蛇形螺旋體有較好的殺滅作用,可用于本病的治療。新霉素屬于氨基糖苷類藥,口服后腸道幾乎不吸收,藥物在腸液中的濃度高,治療效果更為明顯,可作為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建議按照200 g/t的劑量拌料使用,連用3~5 d 即可取得顯著效果。
本病發生后,大腸病變導致黏膜的吸收機能出現障礙,體液電解質平衡失調,機體脫水,血鉀含量上升,后期還會有酸中毒的表現,這是導致感染豬死亡的重要死因,故本病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建議配合電解多維、補液鹽等輔助治療,從而加速機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