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霞
蘇州市相城區漕湖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144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呼吸內科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之一,好發于老年人,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胸悶、慢性咳嗽等[1],發病率高、治愈困難、死亡率高是這類疾病的特點[2]。近年來隨著老齡化進程的推進,空氣污染的加重,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也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負擔[3]。有資料表明,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4]。為此,我院對部分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措施,觀察其可操作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就診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隨機分為優質干預組(Y組,50例)和非優質干預組(N組,50例)。所有患者均按照中華醫學會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診斷標準納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氣短等癥狀,并且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Y組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齡56-82歲,平均年齡(63.4±8.1)歲;病程3-7年。N組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齡57-81歲,平均年齡(63.6±8.7)歲;病程3-9年。兩組患者在該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比較(Mean±SD)
1.2 方法 兩組患者常規治療后,N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輸液、用藥、飲食指導、呼吸鍛煉等。Y組患者在N組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由于患者長期受慢阻肺疾病困擾,反復住院,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出現焦慮、抑郁、悲觀情緒、依從性差等不良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耐心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訴求,對患者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向患者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樹立其治療的信心,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治療的依從性。②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整潔舒適的病房環境,定時對病房進行通風消毒等,保持空氣流通,保持舒適的溫度和濕度。③健康教育,科室建立慢阻肺微信群,推送慢阻肺疾病相關健康處方和呼吸操視頻,向患者介紹該疾病的相關知識和吸氧的注意事項,督促患者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組織專家講課和義診,傳遞健康知識。④飲食指導根據患者不同的飲食習慣制定相應的飲食建議,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低鹽、低糖,多食富含纖維素和蛋白質的食物,多食新鮮果蔬,忌辛辣刺激,忌煙忌酒,少食多餐。睡前可飲用熱牛奶,以提高睡眠質量[5]。⑤呼吸訓練病區每周組織患者兩次呼吸操活動,通過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方法指導患者進行呼吸鍛煉,以促進肺功能的恢復。⑥運動指導鼓勵患者積極進行戶外運動,一方面轉移緊張的情緒,另一方面可提高免疫力,運動宜輕緩,如散步、打太極、爬樓梯等,控制好患者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注意勞逸結合,運動時要有護理人員或家屬陪伴,以防發生意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療效分為顯效(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有所減輕)和無效(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并無改善甚至惡化)。護理有效率以顯效與有效例數占總各組總病例數百分比之和來表示。比較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情況,主要指標為PaO2(動脈血氧分壓)、PaCO2(二氧化碳分壓)、FEV1(1s用力呼氣容積)、PEF(呼氣峰值流速)。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平均住院天數。護理滿意度采取自制百分制問卷進行統計,按分數檔分為:十分滿意(分值≥80分)、滿意(分值為60-80分),不滿意(分值<80分)。滿意度以十分滿意與滿意病例數占各組總病例數百分比之和來表示。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所有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Mean±SD)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比較 Y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92.0%)明顯高于N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前后肺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在護理后肺功能均有明顯改善,而Y組患者的肺功能各項指標明顯優于N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和平均住院天數比較 Y組的護理滿意度(98.0%)明顯高于N組(82.0%),平均住院天數[(10.4±2.1)天]也明顯短于N組[(16.1±1.9)天],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是呼吸時不可逆的氣流受限,病情易反復、遷延不愈,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都有嚴重的影響[6]。針對此類疾病,臨床上尚無確切的治愈方法。主要措施是防止病情惡化、改善肺功能,減輕患者的痛苦[7]。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優質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恢復是有積極作用的[5-8]。
本研究中,采取優質護理干預措施的Y組患者肺功能恢復顯著優于N組,護理有效率和滿意度也高于N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短于N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認為,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樹立患者的信心,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拉近護患距離,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環境護理干預能夠使患者身心更舒適;飲食計劃干預能夠使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健康教育干預能夠使患者更全面的了解疾病相關知識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項,使其自身積極參與到治療和恢復中;運動和呼吸訓練干預能夠促進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同時提高身體免疫力。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