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英,沈瑩,張錦琪通訊作者
1.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北院區(南京市大廠醫院)兒科,江蘇 南京 210044;2.福州兒童醫院急診科,福建 福州 350005
毛細支氣管炎是一種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好發于2歲以下嬰幼兒,可同時累及上下呼吸道,嚴重影響患兒身體健康[1]。毛細支氣管炎主要由病毒引起,其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最為常見,且RSV感染性毛細支氣管炎與患兒反復喘息性氣道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2]。因此,有效治療RSV感染性毛細支氣管炎,及時緩解患兒喘憋等臨床癥狀體征有其必要性。目前,臨床尚無治療RSV感染性毛細支氣管炎的特效藥,多以吸氧、抗感染等對癥療法為主[3]。但近年來,研究發現,聯合使用孟魯司特鈉等半胱胺酰白三烯(CysLTs)受體拮抗劑可抑制CysLTs等炎癥介質,促進臨床癥狀緩解,并控制喘息性疾病的復發,避免患兒發展為哮喘,達到改善患兒預后的作用[4]。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139例RSV感染性毛細支氣管炎患兒臨床資料,以評估孟魯司特鈉的輔治療效,為臨床治療RSV感染性毛細支氣管炎提供新思路,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4月-2018年9月我院139例RSV感染性毛細支氣管炎患兒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版》[5]中毛細支氣管炎診斷標準患兒;經鼻咽分泌物定性檢查確診為RSV感染患兒;首次發病患兒;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就診前使用糖皮質激素、白三烯受體拮抗劑藥物治療患兒;伴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呼吸道畸形患兒;合并先天性心臟病等先天畸形患兒;相關藥物過敏或禁忌患兒。根據139例RSV感染性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治療方案分為孟魯司特鈉輔治組(觀察組,n=73)及常規治療組(對照組,n=66)。觀察組男性39例,女性34例;月齡5-16個月,平均(10.41±2.16)歲;病程2-9 d,平均(5.12±1.06)d。對照組男性36例,女性30例;月齡4-16個月,平均(10.13±2.24)歲;病程2-8 d,平均(4.98±0.97)d。兩組 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內容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注,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包括抗病毒、吸氧、鎮靜、退熱、止咳祛痰等對癥療法,及布地奈德混懸液、沙丁胺醇霧化吸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孟魯司特鈉治療:孟魯司特鈉顆粒(生產企業: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規格:4 mg,批準文號:H20110596)4 mg,每晚1次,沖服,連續治療12周。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療7 d后,根據《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概念和處理原則》[6]中療效標準評估兩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肺部哮鳴音及濕羅音減少)、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未見減輕、甚至加重)共3個等級,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癥狀體征消失時間:記錄兩組咳嗽消失時間、喘憋消失時間、呼吸困難消失時間、濕羅音消失時間。③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兩組黃疸、皮疹、哭鬧不止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④治療前及治療7 d后炎癥指標:采用酶聯免疫分析法(ELISA法,試劑由瑞典法瑪西亞普強公司生產)檢測兩組血清C反應蛋白(CRP)、單核細胞趨化蛋白-4(MCP-4)、核因子-κB(NF-κB)水平,使用放射免疫法(試劑由德國羅氏公司生產)檢測血清嗜酸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水平;采用ELISA法(試劑由美國R&D Systems公司生產)檢測兩組血清CysLTs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比n(%)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等級資料使用Wilcoxon秩和檢驗;數據分析用SPSS 19.0軟件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咳嗽消失時間、喘憋消失時間、呼吸困難消失時間、濕羅音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Mean±SD, d)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治療7d后,兩組血清CRP、MCP-4、ECP、NF-κB、CysLTs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臨床研究發現,RSV感染性毛細支氣管炎患兒在RSV感染后,呼吸道局部及體液中CysLTs水平明顯升高,并與靶細胞膜上相應受體結合,誘發呼吸道平滑肌收縮、黏液分泌增多,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癥細胞大量浸潤,阻塞小氣道,導致肺部哮鳴音等癥狀體征產生[7]。且國內學者提出,CysLTs合成及分泌增加是感染誘發喘息的重要機制,能導致患兒喘息反復發作,影響預后[8]。故聯合應用孟魯司特鈉等CysLTs受體拮抗劑受到臨床廣泛關注。但孟魯司特鈉是否能通過其他途徑控制患兒氣道炎癥反應,學術界研究較少。對此,本研究就孟魯司特鈉聯合常規療法對RSV感染性毛細支氣管炎患兒多種炎癥介質的影響展開分析,以評估孟魯司特鈉的具體作用機制。
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孟魯司特鈉聯合常規療法的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ysLTs水平明顯低于僅予以常規治療的對照組。說明孟魯司特鈉能發揮其CysLTs受體拮抗效應,使患兒體內CysLTs減少,達到控制CysLTs介導的氣道重塑作用。另外,近年來,有學者研究發現,孟魯司特鈉不僅能降低CysLTs水平,還能同時抑制嗜酸粒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功能,發揮全面的抗炎作用[9]。本研究也發現,觀察組治療后血清MCP-4、EC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考慮該結果與孟魯司特鈉能抑制嗜酸粒細胞、單核細胞聚集與激活,而減少嗜酸粒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及激活引起的炎癥反應,使機體MCP-4、ECP合成及分泌減少有關[10]。此外,NF-κB為一種基因調控蛋白,在正常機體內以無活性形式存在,但受感染等抗原刺激時可激活,并誘導炎癥因子合成與分泌,與炎癥反應關系密切[11]。而本研究中,觀察組血清NF-κB水平低于對照組。這也提示,但孟魯司特鈉還能降低外周血NF-κB水平,避免RSV感染性毛細支氣管炎患兒過度炎癥反應,而減輕患兒病情[12]。不僅如此,觀察組血清CRP水平也低于對照組。推測此結果由以下2個因素共同作用引起:①孟魯司特鈉發揮其抑制嗜酸粒細胞、單核細胞功能及降低NF-κB水平的功效,使上述細胞、因子介導的炎性因子釋放作用降低,引起炎癥因子減少[13];②隨著炎性因子的減少,機體炎癥反應進一步減輕,使CRP等急性炎癥指標降低[1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RP、MCP-4、ECP、NF-κB、CysLTs水平比較(Mean±SD)
除上述結論外,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咳嗽消失時間、喘憋消失時間、呼吸困難消失時間、濕羅音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臨床療效也優于對照組。這也證實,孟魯司特鈉能發揮良好的抗炎作用,抑制炎癥介質釋放,使呼吸道黏液刺激減輕,而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提升治療效果[15]。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也表明,孟魯司特鈉可在提升治療效果的同時,不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具有良好的用藥安全性。更有學者指出,孟魯司特鈉為口服藥物,能直接以喂服的方式,使患兒吸收藥物,對患兒配合度要求較低,也具有良好的依從性,臨床使用價值較高[16]。故孟魯司特鈉在嬰幼兒中應用安全性較好。然而,本研究缺乏有關患兒復發情況的評價,針對孟魯司特鈉控制喘息復發的作用仍需后續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孟魯司特鈉可提升RSV感染性毛細支氣管炎患兒臨床療效,能通過多種途徑減輕炎癥反應,并促進患兒癥狀體征緩解,也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于患兒預后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