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美艷,劉漢玉
1.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2.烏魯木齊市中醫醫院兒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慢性胃炎臨床發生率高,脾胃虛寒型是慢性胃炎患者臨床發病最常見證型之一,發病呈現低齡趨向,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本研究分析了中藥穴位貼敷療法聯合黃芪建中湯在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治療方法,療效明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1.1 基礎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就診于中醫科、消化科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辯證屬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治療,其中治療組年齡22-64歲,平均(43.21±2.21)歲,男35例,女20例,病程最短5月,最長21年,平均(7.62±1.21)年;對照組年齡22-69歲,平均(45.78±3.76)歲,男34例,女21例,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19年,平均病程(8.31±1.39)年。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統計學比較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入選標準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3]中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表現出上腹部不適、飽脹、隱痛、燒灼痛,疼痛無明顯節律性,一般進食后加重,亦常見食欲不振、噯氣、反酸、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同時癥見得熱痛減,遇寒痛增,口淡不渴,喜溫喜按,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中醫辯證屬脾胃虛寒證患者。并經上消化道X線鋇餐透視、纖維胃鏡及病理組織學等檢查,查見胃、十二指腸粘膜炎癥、潰瘍等病變,知情同意本次研究,配合治療。排除標準:除外合并精神疾病、意識障礙等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黃芪建中湯治療,黃芪9g,大棗9g,生姜9g,桂枝9g,白芍18g,炙甘草6g,飴糖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治療2周。
治療組給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在治療組的基礎上給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穴位敷貼藥物成分:采用吳茱萸10g、丁香10g、生芥子10g、白胡椒5g、白芷15g、細辛15g、肉桂6g研磨為粉末,混合姜汁調為泥狀,選擇中脘、天樞、神闕、氣海、關元穴,每次貼敷8小時,每天1次,治療2周。
1.3 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總療效進行比較。臨床效果判定標準具體如下:(1)顯效:臨床主要、次要癥狀基本消失或消失;胃鏡復查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好轉達輕度;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胃鏡所見,腺體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消失或明顯減輕。(2)有效:臨床主要、次要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胃鏡復查胃黏膜急、慢性炎癥基本消失或好轉;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胃鏡所見,腺體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減輕。(3)無效:癥狀、內鏡、病理均無好轉。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表明,無論是治療組患者還是對照組患者,經以上2種方法治療后,臨床癥狀均有改善。兩組療效比較顯示,治療組臨床顯效39例,有效1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18%。對照組臨床顯效32例,有效1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2.73%。治療組對比對照組總有效率更高。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無差異,治療后治療組癥狀積分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說明內服外敷治療優于單純內服治療。

表1 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Mean±SD)
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是常見消化系統疾病之一,積極采取措施改善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病情十分重要。中藥穴位貼敷療法通過經絡和藥物的雙重機制起作用,經藥物貼敷刺激,可發揮疏通經絡和調節脾胃、強身健體的作用,并通過經絡和神經的傳導和反射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和改善胃腸道功能。黃芪建中湯有溫補脾胃,健脾益胃和生血益氣之功,其中甘草和大棗補益脾胃,桂枝溫陽化氣,白芍養血補血;生姜滋養脾胃。諸藥合用可健脾益胃和補血止痛。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實施中藥穴位貼敷療法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