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慧,王偉琦,陳秀峰,李文強,曲軍
航天中心醫院普外科,北京 100049
乳腺膿腫屬于急性化膿感染疾病,哺乳期產婦臨床發病率為5%。臨床治療中,最常使用的術式就是超聲穿刺沖洗與常規切開引流兩種[1]。后者的缺陷較為突出,前者無需在乳房處做切口,只要借助穿刺抽吸即可將膿液全部吸除,對并發癥進行預防,乳房美觀性不會受影響。為此,有必要重點研究并分析全身抗感染治療下穿刺沖洗和切開引流治療哺乳期乳腺膿腫的治療效果十分有必要,以證實穿刺沖洗的應用價值。
1.1 臨床資料 隨機將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40例哺乳期乳腺膿腫患者分為實驗組(20例)、對照組(20例)。實驗組年齡為22-34(27.75±0.73)歲,對照組年齡 為24-36(27.80±0.69)歲。納入依據:①患者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②研究項目報告已經遞交給院內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排除依據:①臨床資料有待完善;②治療依從性較差。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統計經比較分析后,呈現為P>0.05的無差異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全身抗感染治療,隨后接受引流手術治療。對照組應用切開引流治療,切開膿腫灶后引流,于術前使用濃度為0.5%的利多卡因實施局部麻醉,在乳暈波動最為明顯的區域做出弧形切口入路,將膿腔轉暴露出來并將膿腔間隔有效分離,使用吸管對膿液進行吸除處理,將壞死組織徹底切除[2]。利用生理鹽水對膿腔進行反復沖洗,并使用無菌紗布將膿腔填塞后放置引流管并引流。
實驗組應用B超引導下穿刺沖洗治療,使用濃度為0.5%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對超聲診斷儀器的探頭頻率進行調節,控制在10-15兆赫茲之間,掃描膿腫灶,在探及大膿腫灶以后,可以從病灶中央部位進針并抵達膿腔進行抽吸,盡可能將膿液吸干[3]。待膿腔體積縮小亦或消失以后,即可使用注射器,將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注射入膿腔,在沖洗后抽吸,直到抽出的液體呈現淡紅色以后退針。
1.3 評價指標 對實驗組、對照組各項臨床指標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在研究中,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對兩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如果P<0.05,即代表數據存有差異,臨床統計學意義存在。
經比較,實驗組各項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臨床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表1)。
乳腺膿腫是哺乳期初產婦多發疾病,以乳腺硬結、化膿和腫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一般情況下,需借助手術將膿腔切開并將凡士林紗布填塞以后引流,即可使膿液被清除,效果突出。其中,超聲穿刺抽吸沖洗手術設計與微創引流術,不僅規避了做切口的情況,同樣也無需使用紗布填塞,患者的疼痛感明顯緩解,確保乳房美觀,優勢明顯優于切開引流術。

表1 實驗組、對照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Mean±SD)
在此次研究中,實驗組應用B超引導下穿刺沖洗治療,各項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在哺乳期乳腺膿腫患者接受全身抗感染治療的過程中,選用B超引導下穿刺沖洗治療,不僅治療安全有效,且能夠使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確保乳房的美觀性,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為臨床治療哺乳期乳腺膿腫疾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