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照,姜大勇,馬正兵
貴州省江口縣中醫醫院普通外科,貴州 銅仁 554400
成人腹股溝疝臨床患病率60歲以下為1.2%,60歲以上的為5.9%[1]。其臨床治療方法主要以手術為主,手術方式有傳統張力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和腹腔鏡疝修補術。腹腔鏡疝修補術包括腹腔鏡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EP)和腹腔鏡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TAPP),均為無張力疝修補術。基于此,本資料對腹腔鏡腹膜外(TEP)與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TAPP)后的效果進行了相關分析。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7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成人腹股溝疝腹腔鏡修補術的患者中隨機抽取140例分對照組(TAPP)72例與治療組(TAP)68例。對照組男女比例5:0.8;平均(39.2±5.5)歲;治療組男女比例4:0.61;平均(40.5±4.9)歲。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腹腔鏡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TAPP);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在臍上方作橫向切口10mm,巾鉗抓持術者側切口端皮膚,建立氣腹后,置入10 mmTrocar,氣腹壓維持在12mmHg之間,在對側腹直肌外緣臍下2mm處以及患側腹直肌外緣臍平行處,分別植入5 mmTrocar。在疝囊上方切開腹膜并分離,顯露精索血管及輸精管,充分暴露恥骨結節及腹壁下血管,游離疝囊,當疝囊較大游離困難時,可直接離斷疝囊,放置補片并有效固定,排空氣腹,撤出腹腔鏡,縫合切口。治療組實施經腹腔鏡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EP);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在臍下方作橫向切口10m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顯露腹直肌前鞘并切開,拉開腹直肌并顯露后鞘,于后鞘前面進入腹直肌后間隙鈍性分離恥骨膀胱間隙(Rotzius),置入10mm Trocar及腹腔鏡,于臍恥連線上1/3和下1/3處,直視下建立第一和第二操作孔,分別置入5mm Trocar,建立腹膜前間隙空間,壓力為12mmHg,銳性分離Bogros間隙疏松結蹄組織,顯露恥骨結節和恥骨梳韌帶。向患側繼續分離,顯露的腹壁下血管外,游離Bogros間隙至髂前上棘水平,腰大肌表面,恥骨束,內環口及精索。找到疝囊,檢查有無復合疝,完全游離疝囊,當疝囊較大游離困難時,直接離斷疝囊。使精索血管去腹膜化,6-8cm,追平腹膜反折。置入修剪好的橢圓形補片,無需特殊固定,直視排除氣體,縫合觀察孔前鞘后,依次縫合切口。
1.3 記錄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情況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2.0軟件,以%表示計數資料,并利用對其進行計算,以(Mean±SD)表示計量資料,并利用t對其進行計算,若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治療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和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并發癥發生情況:對照組中陰囊血清腫4例、尿潴留8例、腸梗阻4例;治療組中陰囊血清腫2例。

表1 患者術后并發癥及出院時間統計表(Mean±SD)
腹股溝疝為普通外科常見疾病,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腹腔鏡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EP)在臨床上已得到了廣泛應用。本資料中腹腔鏡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EP)術后恢復時間與并發癥發生率與腹腔鏡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TAPP)相比,前者有:(1)術后恢復時間縮短;(2)手術時間較短,費用較低;(3)降低并發癥,提高手術治療效果[2];(4)不用切開腹膜,具有操作簡單以及容易掌握,有利于在基層醫院的推廣應用。
腹腔鏡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EP)有效的降低術后疼痛感,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降低并發癥,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