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人民醫院,內蒙古 錫林郭勒 011200
急性膽囊炎并發膽結石是臨床上常見急腹癥,主要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傳統開腹手術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較多,不利于疾病康復。隨著微創手術治療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優勢,治療效果好,安全可靠[1]。本文分析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急性膽囊炎并發膽結石治療中取得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為2017年4月-2019年8月;研究病例選擇我院診治的80例急性膽囊炎并發膽結石患者。將患者納入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女比例22:18,年齡(39.4±0.6)歲;對照組男女比例23:17,年齡(38.5±0.2)歲,患者的性別、年齡等數據相比P>0.05。納入標準:患者入院后經過影像學和特征檢查確診,帶有右上腹疼痛、惡心等癥狀;患者意識清楚,同意接受手術治療,具有良好的手術指證。排除標準:慢性疾病、其他急腹癥、意識障礙、肝腎功能不全等。
1.2 治療方法
1.2.1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方法如下:選擇插管全麻的麻醉方式,患者取仰臥位進行手術,保持身體稍微前傾,頭部高于身體水平,確保手術視野范圍清晰。在肚臍上方3cm處做切口,建立氣腹。在右側肋緣下鎖骨中線突出下做切口,探查膽囊部位的炎性程度和周圍組織情況[2]。將炎性膽囊剝離并切除,采用電凝止血,并觀察滲液情況。安置引流管,將膽囊頸部前后漿膜打開,解剖Calot三角部位后將膽囊管游離,用鈦夾將膽囊管夾閉。
1.2.2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開腹手術治療,方法如下:患者取仰臥位,全麻,在右上腹經腹直肌做長度約為5cm的切口,將腹直肌前鞘切開后鈍性分離。對膽囊減壓后將膽囊管結扎,采用電刀分離膽囊和膽囊管,徹底將膽囊管切除后取出,將殘端雙重結扎。電凝邊膜,避免腹腔再次出血,在膽囊床上放置紗條,若觀察2min后沒有膽液或血跡可關腹。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和住院時間,結合術后并發癥出現的例數綜合評價療效和安全性。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軟件SPSS17.0對本次治療數據進行匯總分析,若數據為計量資料則表示為(Mean±SD),檢驗用t法,若數據為計數資料表示為(n,%),差異用χ2檢驗,若檢驗結果P<0.05時可評價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2例并發癥(1例出血,1例膽漏),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10例并發癥(3例膽漏,4例出血,3例膽管損傷),觀察組術后并發癥例數少,χ2=9.53,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數據對比(Mean±SD)
急性膽囊炎并發膽結石屬于常見急腹癥,需立即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傳統開腹手術創傷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影響疾病康復。開腹手術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①膽囊動脈血管直徑小,炎性發作時水腫明顯,易出現解剖困難、剝離損傷等情況,增加出血風險。②電刀操作不當會損傷肝實質,陰性出血難以被早期發現[3]。③膽囊床周圍存在靜脈竇,操作不當損傷靜脈竇時增加出現和感染風險。隨著微創治療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急性膽囊炎并發膽結石治療中應用逐漸增多。
觀察組患者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后,患者治療時間短,術后并發癥例數少,數據與對照組相比有意義,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急性膽囊炎并發膽結石治療中取得非常好的臨床療效。并發癥少表示患者預后好,治療安全性較高,可顯著降低膽漏、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促進術后早期康復。
綜上,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并發膽結石具有非常好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可促進疾病早期康復,預后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