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春,黃立柱
盱眙楚東醫院,江蘇 淮安 211751
膽囊疾病多行手術治療,其中以腹腔鏡技術最為常用。LC使其傳統術式,具有微創性和痛苦度低等優勢[1]。但其可留有小瘢痕,影響術后美觀度。為此,TSPLC術式應運而生。其是對LC術式的升級和優化,通過改變入路方式減少手術創傷。為評價兩種術式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選取20例膽囊手術患者,結果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 主體為2019年1月-2019年6月間來院治療的20例膽囊手術患者。以奇偶數法分A組和B組,均10例。其中,A組男6例,女4例;年齡范圍是41-68歲,平均(58.35±0.45)歲;疾病類型為:膽囊息肉3例,膽囊結石7例。B組男5例,女5例;年齡范圍是40-64歲,平均(58.28±0.34)歲;疾病類型為:膽囊息肉4例,膽囊結石6例。比較并無差異(P>0.05),允許對比。
1.2 方法 B組選用LC治療:利用氣腹針創建氣腹,經三孔法將腹腔鏡置入,觀察孔設為臍部,操作孔設為劍突下右肝葉下緣,輔助操作孔設為右肋下緣鎖骨中線外。術中可調節鏡桿,確保術野清晰。
A組選用TSPLC治療:切口位置為臍下緣,長為12mm,用氣腹針創建氣腹,壓力為12-15mmHg,置入套管針(5mm),用腹腔鏡(30°)全面探查膽囊三角的解剖結構。將臍部切口擴至2.5cm,將套管針(5mm)置入左上緣,將套管針(10mm)置入右上緣,同時使用電鉤處理。于右腋中線肋緣下方置入套管針(5mm),并置入分離鉗,4個套管針對腹壁內層行穿刺處理時應保持間隔,防止漏氣。用抓鉗對膽囊行牽引操作,用電鉤對膽囊三角區行解剖操作,分離膽囊管與動脈,而后夾閉、切斷。用電鉤切除膽囊,經10mm穿孔部位將標本取出,逐層縫合皮膚組織。兩組患者術后均不留置引流管。

表1 對比圍術期指標(Mean±SD)
1.3 觀察指標 記錄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和住院時間等圍術期指標;利用視覺模擬量表(簡稱VAS)評估切口疼痛度,分值范圍是0-10分,其中,0分示無痛感,10分示劇烈疼痛,即分數與疼痛程度成正比。觀察術后出血、切口感染和肝下積液等并發癥情況。
1.4 分析統計學 經SPSS16.0軟件分析數據,指標與分數表達是(Mean±SD),經t值對比與檢驗,幾率表達是[%],經χ2值對比與檢驗,統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值不足0.05。
2.1 對比圍術期指標 A組的圍術期指標均優于B組(P<0.05),如表1。
2.2 對比切口疼痛評分 A組的切口疼痛評分為(1.02±0.21)分,B組為(2.59±0.34)分(t=12.424,P=0.000)。
2.3 對比并發癥率 A組無并發癥,B組出現1例(10.0%)肝下積液,無術后出血和切口感染情況(χ2=1.053,P=0.305)。
腹腔鏡手術是外科手術的常見術式,其不會干擾腹腔臟器的解剖學結構,利于術后恢復[2]。膽囊疾病的首選療法是手術,腹腔鏡手術可避免膽囊手術期間的醫源性損傷,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與LC相比,TSPLC的實用性更強,其選用單通道切口,切口感染率極低,且能夠縮短胃腸道的恢復時間,進而縮短治療周期。此外,單通道便于手術操作,可簡化手術流程,且術后護理難度小,不影響整體美觀度。但該術式對操作者的專業技能要求較高,需要其熟練掌握手術技術,以縮短手術時間。同時需嚴格掌握手術禁忌癥,如膽囊三角區模糊或膽囊粘連,以確保手術安全[3]。
結果中A組的圍術期指標均優于B組;切口疼痛評分低于B組(P<0.05)。說明TSPLC可促進術后康復,不易引發切口疼痛。A組的并發癥率略低于B組(P>0.05)。說明兩種術式的并發癥較少,但TSPLC無并發癥,安全性更高。總之,TSPLC治療膽囊手術的療效更佳,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