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芳 羅 燕 楊玉鳳 羅 琴
(湖北省荊門市中醫醫院,湖北 荊門 448000)
感染后咳嗽是臨床常見亞急性咳嗽,其發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往往發生于呼吸道感染后,臨床多表現為刺激性干咳、無痰或少痰、咽癢,甚至進展為慢性持續性咳嗽、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1]。目前,現代醫學治療感染后咳嗽尚缺乏特效藥物,多采用中樞性鎮咳藥、抗組胺藥進行治療,雖能暫時控制患者臨床癥狀,但易產生口干、嗜睡、惡心、食欲減退及便秘等多種不良反應[2]。范海媚等研究發現,中醫藥治療感染后咳嗽優勢獨特[3]。本病屬于中醫學“咳嗽”范疇,多因邪襲肺衛引起肺失宣降所致,且以風寒之邪居多,故在臨床治療中用以祛風散寒、止咳化痰之法,療效肯定。本研究觀察了經方射干麻黃湯配合氨溴特羅治療感染后咳嗽 (風寒戀肺證)療效及對其中醫證候積分和神經源性氣道炎癥介質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均參照《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中感染后咳嗽診斷標準[4];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咳嗽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1版)》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風寒戀肺型診斷標準[5-6]。 2)納入標準:符合感染后咳嗽西醫和中醫風寒戀肺型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日間和(或)夜間咳嗽癥狀積分≥3分;病程3~8周,能配合完成治療;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3)排除標準:近1個月內接受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治療者;胃食管反流、鼻后滴流綜合征者;孕婦或哺乳期婦女;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塵肺、肺結核者;存在間質性肺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者;精神疾病或依從性較差者;具有吸煙、酒精或藥物濫用史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診治的感染后咳嗽(風寒戀肺證)患者12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63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35例;年齡19~65歲,平均(48.67±5.81)歲;病程 21~56 d,平均(32.44±6.02) d。研究組男性26例,女性37例;年齡18~64歲,平均(49.10±5.96)歲;病程 21~56 d,平均(32.89±6.13) 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3 治療方法 1)對照組:應用氨溴特羅治療,氨溴特羅口服液(國藥準字H20040317,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規格:100 mL/瓶),每次口服 20 mL,每日 2次,連續治療7 d。2)研究組:應用經方射干麻黃湯配合氨溴特羅治療,其中氨溴特羅用法用量同對照組。經方射干麻黃湯處方:款冬花20 g,大棗、紫菀、射干各15 g,麻黃、五味子、法半夏各9 g,生姜6 g,細辛3 g。上述處方,每日1劑,加水300 mL行常規煎煮,濾得湯液150 mL,分早晚2次服用,持續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2)中醫證候積分[6]。統計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包括咯痰、咳嗽、鼻塞、咽癢、頭痛等癥狀,按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的標準進行積分。3)咳嗽癥狀積分。依據《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中相關標準[4]統計兩組治療前后及日間和夜間咳嗽癥狀積分,均分為6個等級,分數0~5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4)神經源性氣道炎癥介質。采集兩組治療前后5 mL痰液樣本,經超聲霧化、水浴、震蕩、過濾、離心等一系列處理,得到上清液,低溫保存待檢,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其神經源性氣道炎癥介質水平,包括 P 物質(SP)、神經激肽 A(NKA)、白細胞介素-8(IL-8)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A(sIgA)。 5)萊賽斯特咳嗽生命質量問卷(LCQ)評分。記錄兩組治療前后LCQ評分,包括社會生活、心理、生理3個領域,分數3~21分,分數越高表示咳嗽對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越小。
1.5 療效標準 依據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評定兩組臨床療效。臨床控制:咯痰、咳嗽等癥狀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小≥95%。顯效:咯痰、咳嗽等癥狀明顯減輕,中醫證候積分減小≥70%,<95%。有效:咯痰、咳嗽等癥狀稍有緩解,中醫證候積分減小≥30%,<70%。無效:咯痰、咳嗽等癥狀無改變或惡化,中醫證候積分減小<30%。將臨床控制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計為總有效率。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內或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描述,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2。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日間咳嗽癥狀積分、夜間咳嗽癥狀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均降低(均P<0.05),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源性氣道炎癥介質 見表3。兩組治療后SP、NKA、IL-8水平均低于治療前、sIgA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 0.05);且研究組 SP、NKA、IL-8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均降低,而sIgA水平則升高(均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咳嗽癥狀積分比較(分,x±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源性氣道炎癥介質比較(x±s)
2.4 兩組治療前后LCQ評分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LCQ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P<0.05),且研究組LCQ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LCQ評分比較(分,x±s)
感染后咳嗽又稱感冒后咳嗽,多是由于炎癥、過敏原或異物等造成的氣道保護性反射,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等多種病毒和病原體不同程度地損傷呼吸道黏膜,出現呼吸道黏膜鱗狀上皮化、sIgA功能降低等情況,甚至形成明顯氣道高反應[7]。研究發現,神經源性氣道炎癥介質在感染后咳嗽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呼吸道病毒感染能刺激氣道上皮感覺神經末梢尤其是C纖維末梢,合成釋放SP、NKA、IL-8等炎癥介質,進一步介導氣道產生炎癥反應,加劇氣道上皮損傷,加重本病病情[8]。SP、NKA是由感覺神經產生的一種速激肽,能刺激肥大細胞,使其釋放介質趨化炎性細胞,導致血管通透性提高、組織水腫、咳嗽敏感性增加等;IL-8作為中性粒細胞移行至機體炎癥部位的主要趨化因子,能與中性粒細胞相互作用,放大炎癥反應;sIgA是由呼吸道合成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其主要作用是局部抗感染,sIgA水平較低時說明機體易反復出現各種呼吸道感染[9-10]。 因此,改善 SP、NKA、IL-8 和sIgA水平對治療感染后咳嗽意義重大。氨溴特羅口服液是鹽酸克倫特羅和鹽酸氨溴索的復方制劑,具有降低痰液黏度、減少黏液腺分泌、促進痰液排出、抑制炎癥介質釋放、促進纖毛上皮的再生、增強纖毛運動、促進清除機體氧化物、改善肺通氣和呼吸功能、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等作用[11]。應用氨溴特羅治療感染后咳嗽,能有效控制患者咯痰、咳嗽癥狀,降低呼吸道反應性,且無依賴性和成癮性,安全有效[12]。
感染后咳嗽屬于中醫學“咳嗽”“久咳”等范疇,如《素問·咳論》所云“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強調寒邪易侵襲肺臟,形成肺咳[13]。中醫學認為,風寒戀肺型是本病常見證型,多是由于感冒初期未及時有效救治,造成風寒之邪不能徹底疏散,伏留于肺,致使肺氣壅塞,肺失清肅,迫氣上逆,引發咳嗽,故在臨床治療中應以祛風散寒、溫肺止咳為主要治療原則[14]。本研究所用經方射干麻黃湯方中款冬花潤肺下氣、止咳化痰;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紫菀溫肺下氣、消痰止咳;射干清熱解毒、消痰利咽;麻黃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發汗解表;五味子補腎寧心、益氣生津、收斂固澀;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降逆止嘔;生姜溫肺止咳、溫中止嘔、解表散寒;細辛祛風止痛、溫肺化飲、解表散寒;諸藥合用,具有溫肺化飲、開痰止咳、散寒解表、安中扶正之功效[15]。相關藥理研究證實,款冬花中化學成分主要是萜類、生物堿和黃酮,具有明顯平喘、祛痰、止咳、抗炎、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改善血流動力學等作用[16];射干的主要藥理活性成分是鳶尾苷元、異黃酮、野鳶尾苷等,能通過促進前列環素(PGI2)的生成和抑制血栓素A2(TXA2)的合成來調節前列腺素水平,進而起到解痙平喘的作用,還可以發揮抗炎、鎮痛、抑菌、抗病毒、抗腫瘤以及雌性激素樣作用[17];麻黃中含有生物堿類、揮發油、黃酮類、酚酸類等多種化合物,能促進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產生,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同時抑制過敏介質的釋放,興奮中樞神經系統,還具有升壓、止汗、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18]。
本研究結果示,治療后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中醫證候積分、日間和夜間咳嗽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研究組SP、NKA、IL-8水平均低于對照組、sIgA水平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LCQ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對于感染后咳嗽(風寒戀肺證)患者給予經方射干麻黃湯配合氨溴特羅治療,可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減小中醫證候積分和咳嗽癥狀積分,提升SP、NKA、IL-8水平,降低sIgA水平,增加LCQ評分。
綜上所述,經方射干麻黃湯配合氨溴特羅治療感染后咳嗽(風寒戀肺證),療效滿意,同時能明顯降低中醫證候積分,改善神經源性氣道炎癥介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