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春輝 袁蓮 姚民
當地時間2018年11月30日16時30分,奇姆肯特煉油廠現代化改造項目二期工程催化裂化裝置115%設計負荷性能測試順利完成。這表明,這項地處絲路古鎮的“一帶一路”重點工程、中國石油海外最大煉油項目成功實現達產目標。

PKOP煉油廠全景
奇姆肯特煉油廠是哈薩克斯坦三大煉油廠之一,2005年中方參股后,與哈薩克斯坦國家油氣公司實行對等管理。2014年,在“一帶一路”倡議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實施戰略對接的框架下,啟動現代化改造,以改變生產工藝落后、設備老化導致的原油加工深度不足、產品缺乏競爭力等現狀。

裝置與晚霞同輝
哈薩克斯坦政府將奇姆肯特油廠現代化改造項目放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并列入國家級重點工程進行監督管理,被認定為關系國家能源安全的重點項目。工程建設有限公司(CPECC)以EPCC(設計、采購、施工、開工)模式承擔項目建設。一期工程異構化聯合裝置于2017年6月30日成功投產,油品質量由改造前的歐Ⅱ標準直接升級至歐Ⅳ、歐Ⅴ標準,在哈薩克斯坦三大煉油廠中率先進入綠色環保行列。哈國各大媒體均在重要位置或黃金時段給予詳細報道。2018年8月15日,二期工程各工藝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生產出合格產品的當月,哈國政府即宣布國內汽油實現自給自足,并著手協商向中亞周邊國家出口汽油。
現代化改造讓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奇姆肯特煉油廠成為哈國煉化界的實力和顏值擔當。在一期工程可生產高標準成品油的基礎上,二期工程使煉油廠信息化、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輕質油收率由原來的56%提升至80%。新建20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采用世界先進的貝爾格(BELCO)煙氣脫硫技術;1.5萬噸/年硫黃回收裝置,采用中國石油自主知識產權的CPS硫黃回收工藝,僅此兩項,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51萬噸。改造后的污水處理裝置,采用超濾反滲透技術,使得60%的工業污水得到回收利用,并較好地解決了污水處理過程中的臭氣問題。同時,項目部與哈土大學和巴依舍瓦大學簽訂委托培養協議,培養當地管理人員52人;建立技能培訓中心,培訓當地操作工560人。項目對帶動當地就業、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十分深遠。
作為中國石油在海外首個整體交付的大型煉油項目,奇姆肯特煉油廠現代化改造項目的實施并非一帆風順。
項目設計圖紙總計3.86萬A1標準張,是國內同類規模裝置的2.44倍。與國內工程更為不同的是,項目涉及歐美、俄羅斯、哈國、中國等多種設計和生產制造標準,以及俄、哈、英、中四種工作語言。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只能在探索和壓力中前行。
對多標準研究不透徹和對多語言的不適應,以及產品質量大跨度升級等因素,使項目進展大大遲于預期。
“前兩年徘徊不前,后三年奮起直追!”CPECC一位領導如此感慨地回憶說。
設計是龍頭。必須從龍頭抓起,帶活全盤。首先是改變項目執行策略,“項目管理采取‘兩段法’,設計階段,第一現場放在設計院;建設階段,管理重心放在施工現場。”隨著這一理念的提出,項目總承包商、業主當地圖紙轉化審批院等各方人員,從四面八方集中到大連和青島兩個設計單位,所有技術要求全部反應到設計文件上,所有問題最大限度地解決在電腦前,一舉扭轉了“一周批不了一張圖”的局面。
采購是保障。約13426臺(套)設備、12萬噸材料,總計1051個采購包,最長設備供貨周期超過15個月。CPECC內部開設綠色通道,按照“少界面、短流程、超常規”原則,加快采購進度,一批又一批物資源源不斷運往施工現場,保障著施工進度的快速推進。
施工是關鍵。要把前期耽誤的工期搶回來,并不容易。項目部創新管理模式,成立三個區域項目部,變一個大項目為“一拖三”,總分結合,齊頭并進;創新施工模式,推廣“橇裝化預制”“無土化施工”“不落地安裝”,縮短工期,保證安全。針對嚴寒酷暑天氣,采取“夏天干兩頭,冬天干中間”等措施,與惡劣天氣展開“田忌賽馬”。
施工按進度跑開后,開工成為最大的考驗。一期工程吸取國內煉油廠開工經驗,開工隊伍在設計階段提前介入,開展“三查四定”,制定10余項應急預案、實景演練和退守方案。二期工程進一步總結經驗,確保累計4000多項工程銷項進展清晰、措施到位,最終實現綠色、環保、高質量開工——兩個月開工時間內,累計減少火炬排放200噸,減少不合格產品約1200噸。
從一期工程投產開始,業主的信任與日俱增,并給予二期工程更為有力的支持。二期工程約為一期工程量的2.5倍,安裝工作從開始施工到中交,不到一年時間,創造了同規模裝置建設工期最短紀錄。
項目建設高峰期,人力投入達6990人(包括中方員工2575人、哈方員工4415人),設備投入達1750臺(套),集中分布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新建廠區,蔚為壯觀。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這是一句哈薩克民族諺語,也是參建各方發揮中國石油一體化優勢,同心同德、同心協力,圓滿完成這一明珠項目的生動寫照。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中油國際中亞公司、奇姆肯特煉油廠中方業主,分別協調哈石油和哈方業主,在合同幣種轉換、減少MR文件審查數量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7年7月31日,項目二期工程核心裝置、年200萬噸催化裂化裝置兩器封頂
一期、二期工程合同簽署后,突遇哈國貨幣堅戈大幅貶值。中油國際中亞公司多方推動和運作,2016年11月28日,CPECC與業主完成幣種轉換合同變更,將合同幣種變更為美元,避免了因堅戈貶值導致合同額超過50%的匯率損失。
包括廣西石化、寧夏石化公司,華東設計院有限公司,大慶油建、大慶化建在內的13家中國石油企業參與了項目建設,大家眾志成城,全力推動項目建設。
寧夏石化公司煉油廠6名班子成員,有3名長期盯在開工現場。他們說,這已經不是項目本身的事,也不只是中國石油的事,這是國家的事,是“一帶一路”的事。
通過這個項目,奇姆肯特煉油廠與廣西石化公司結為友好煉廠,與寧夏石化公司結為對口技術支持單位;由蘭州石化公司生產的昆侖牌催化裂化催化劑產品,首次出口到獨聯體國家。
高水平的一體化運作,為奇姆肯特煉油廠現代化改造項目畫上了圓滿句號。截至9月28日項目移交業主,累計實現1578萬安全人工時,焊接一次合格率達98.76%;獲省部級以上QC小組成果5項,技術專利成果4項;完成1300余項標準的收集、翻譯和轉換,形成了一套適應哈薩克斯坦市場的綜合標準體系。
一個成功的項目背后,定有一批奉獻者的默默付出。他們是工程師、采購員、操作工人,是出色的煉化技術專家和項目管理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石油人。
催化裂化裝置安全聯鎖系統是裝置核心設備的最后一道防線。華東設計院有限公司自控專業設計負責人張則鵬通過認真設計、嚴控組態、反復測試,順利通過美國UOP專家的出廠驗收。由于在中國實現了對該系統的設計和生產,費用由95萬美元降至10萬美元,同時大幅壓縮了供貨周期。
項目絕大部分設備、材料來自中國。56歲的CPECC催化裂化技術專家丁洪春兩次帶領業主專家團隊,對廣西石化、蘭州石化等7家煉油廠使用的國產主風機、富氣壓縮機、三旋分離器等關鍵設備使用性能進行現場考察,打消了哈方業主對中國制造的疑慮。
CPECC第七建設公司承擔了整個項目75%的安裝工程量。一期工程異構化聯合裝置近4000噸鋼結構安裝工期被壓縮到三個半月時間。鉚焊隊長張雷祥帶領40多名隊員每天工作13個小時,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項目移交業主當天,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站在現代化的中央控制室,興奮地說:“這個項目是哈中兩國元首共同推動的項目,是‘一帶一路’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十分出色,中哈油氣合作將繼續向前推進!”
正是這一個個普通而又令人敬佩的中國石油工程建設者,親手締造了這顆“一帶一路”明珠,推動著中哈油氣合作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