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華,馬嬌媚,武曉萍,彭學平,陶從喜

P14-印尼海德堡10 000t/d生產線項目位于印尼爪哇島,當地海拔約50m,年平均環境溫度約30℃。該項目采用EPC總承包模式實施,業主為印尼水泥集團和海德堡集團,總承包方為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院)。其中,燒成系統采用天津院新一代技術與裝備,生產線于2016年投產,目前系統運行狀態正常,日產熟料量穩定在10 000t以上,燒成系統能耗指標(煤耗、電耗)以及各項環保指標(NOx、CO、粉塵排放等)均達到同規模生產線的先進水平。
該生產線燃料主要考慮使用當地褐煤,褐煤的工業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原煤的內水高達21.8%,熱值僅19 750kJ/kg,屬于高水分、低熱值褐煤。
按照天津院煤粉燃燒特性的試驗方法,對來樣褐煤進行了試驗,從測試結果來看,P14項目褐煤燃盡時間(燃盡度達到90%所需的時間)為6.6s。一般易燃煙煤的燃盡時間為7.0s左右,而難燃無煙煤的燃盡時間長達60s以上。由于褐煤的揮發分較高,容易起燃,燃盡時間也相應較短。本項目褐煤與其他項目褐煤相比(見表2),燃盡時間較短,說明其燃盡特性較好。

表1 褐煤的工業分析,%

表2 幾種典型褐煤的燃盡時間對比

表3 熟料的化學成分,%
1.2.1 原料水分高
本項目原料主要為石灰石、粘土、砂粘土、鐵砂巖和砂巖等5種。其中,石灰石的水分為4%~7%,粘土、鐵砂巖等水分一般在10%以上,生料綜合水分最大值達8.5%。
1.2.2 原料MgO含量偏高
熟料的化學成分見表3,其中MgO的含量為3.0%~3.5%,主要來源于石灰石原料。為了保證熟料強度,高鎂原料對應的熟料率值往往比較高,熟料形成熱也往往偏高。根據該生產線原料成分進行計算,熟料的形成熱為1 755.6kJ/kg熟料左右。
燒成系統窯尾采用天津院自主開發的萬噸級規模的窯尾預分解系統。旋風筒及分解爐等采用了天津院最新開發思路,對多處細節進行了優化。其中,預熱器為高效低阻型5級預熱器系統,分解爐為旋噴結合的TDF型在線分解爐?;剞D窯由天津院設計和供貨,為天津院供貨的首臺萬噸級規模的回轉窯,其規格為?6.0m×90m三檔窯。燒成系統主機配置見表4。
由于褐煤水分大、揮發分高、熱值低,燃燒產生的煙氣量相對偏大,理論燃燒溫度較低,因此,萬噸線開發的重點為:如何在確保燃用褐煤的情況下正常安全生產。主要采取的技術措施有:
(1)優化分解爐結構,對入爐的三次風、燃燒器、物料下料點位置等進行合理匹配,C4分料設置,保證分解爐煤粉噴入高溫操作區間,確保褐煤的燃燒效果。
(2)窯頭主燃燒器調節性要好,能根據窯內燃燒情況靈活地調整火焰形狀,確保合理的窯皮長度。

表4 P14項目燒成系統主機配置
(3)采用小窯門罩,提高二次風溫度,有助于提高窯頭火焰溫度。
(4)煤磨烘干從窯尾取熱風,入煤磨煙氣用電收塵器收塵,減少煤粉貧化。
根據建廠原料情況,生料的最大綜合水分含量按照8.5%考慮,將窯尾預熱器系統設計成4/5級切換的型式,可根據原料水分的情況調整窯尾預熱器系統。
在下列情況下,燒成窯尾切換至五級預熱器狀態運行:
(1)生料綜合水分<6%;
(2)生料磨停磨狀態。
由于萬噸級生產線分解爐直徑較大(?9.0m),為了促進風、煤、料在爐內的均勻分布,該生產線分解爐采用了特殊的設計,TDF分解爐由常規的噴騰型改進為旋噴結合型,優化內容主要包括三次風偏置進風(圖2),窯尾喂煤點偏置,三次風管布置在窯正上方,從篦冷機兩點取風等。同時,設計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優化方案,對分解爐進行了大量的數值模擬工作,以提高分解爐內物料和煤粉的均勻分布,避免局部高溫,同時促進煤粉燃盡。不同偏置距離的溫度、O2和CO濃度云圖見圖3。
3.4.1 窯尾端擴大
對于大規模的生產線,為了促進窯內通風狀況,本項目回轉窯采用尾端擴大技術,尾端直徑由?6.0m擴大至?6.4m?;剞D窯尾端擴大示意圖見圖4。窯尾端擴大主要有以下幾個優點:
(1)可以有效擴大煙室最小斷面,降低阻力,改善窯內通風,減少煙室飛灰,最大限度地發揮窯的潛能;
(2)三次風管閥門開度可適當加大,避免三次風管閥門開度太小造成的閥體較快磨損。3.4.2 窯頭收縮
由于回轉窯的傾斜布置,窯頭耐火磚和窯口澆注料的結合處往往是應力集中的區域。對于大規模的回轉窯,窯內耐火磚的重量大,窯頭應力集中對耐火材料的使用壽命影響更大。本項目回轉窯采用窯頭收縮技術,窯口段回轉窯的直徑由?6.0m逐步過渡至?5.8m,使窯內耐火磚下滑的應力在區域內分散,避免應力集中對耐火材料的損壞。窯頭收縮示意見圖5。

圖1 旋噴結合的TDF改進型分解爐

圖2 三次風管偏置進風型式

圖3 不同偏置距離的溫度、O2和CO濃度云圖

圖4 回轉窯尾端擴大示意圖
投產以來,預熱器系統未出現塌料、結皮堵塞等問題,生料喂料和喂煤系統穩定,分解爐及各級旋風筒溫度、壓力波動較小,整個預熱器系統運行穩定正常。由于燃料為褐煤,內水較高,預熱器出口的風量相對正常煙煤偏大。在設計產量下,預熱器出口溫度在315℃左右,壓力為-5 000Pa左右,出預熱器粉塵含量<60g/m3(標)。
旋噴結合的改進型TDF分解爐運行穩定,爐內煤粉著火和燃燒情況正常,無爆燃現象,煤粉燃盡度高,分解爐出口幾乎無CO(氣體分析儀顯示CO含量在0.02%以下),C5出口與爐出口溫度無倒掛現象,現場觀察,C5料管及煙室無未燃盡的煤粉火星。該分解爐對印尼高水分褐煤有很好的適應性。
由天津院自主研發的萬噸級回轉窯,自投產以來運行穩定,雙齒輪系統運行同步性好,托輪瓦溫正常,窯電流一般控制在500~700A。窯內通風正常,無窯內結球、結圈現象,窯皮長度正常。采用尾端擴大技術后,回轉窯內壓損較小,煙室負壓一般在-200Pa左右。

圖5 窯頭收縮示意圖

圖6 典型的中控操作畫面
IKN篦冷機性能表現卓越,設備可靠性高,熟料冷卻效果好,對應冷卻風機電耗低。中控操作畫面見圖6。
現場測試了燒成系統主要部位的溫度、壓力、氣體成分,結果見表5。從測試結果看,出預熱器煙氣溫度在315℃左右,預熱器系統的換熱效率正常。分解爐出口CO含量很低,煤粉燃盡度較高。二次風溫達到1 200℃以上,三次風溫930℃,篦冷機的熱回收效率較好。另外,預熱器出口與分解爐出口O2含量相差較小,預熱器系統漏風較少。

表5 溫度、壓力、氣體成分測試數據

表6 表面散熱測試結果
考核期間,分兩次測試了出預熱器煙氣含塵濃度,結果分別為41.0g/m3(標)和47.5g/m3(標),根據含塵濃度測試結果計算,預熱器系統的收塵效率達到95%以上。
大規模的生產線,單位熟料對應的表面積相對較小,表面散熱也相對較低。以回轉窯為例,萬噸級生產線回轉窯(?6.0m×90m)較之5 500t/d規模的回轉窯(?4.8m×72m),單位熟料對應的表面積相對減少約15%,表面散熱相應可減少約15%。P14項目考核期間,測試了設備表面溫度,并計算了表面散熱,結果見表6。
基于熱工測試數據,對P14項目燒成系統進行了熱平衡計算,結果見表7。平衡計算結果顯示,燒成系統熱耗在2 900.92kJ/kg熟料左右,與生產運行過程中的煤耗統計結果基本吻合。

表7 燒成系統熱量平衡表

表8 燒成系統2×72h性能考核結果
窯系統性能考核于2016年9月進行,考核前采用實物標定,修正了生料秤和煤粉秤。按照合同要求,分兩次72h連續運行考核。考核期間,生料投料量為680~700t/h,煤粉熱值為 20 900~22 990kJ/kg,兩次72h考核結果見表8。
印尼海德堡P14萬噸線燒成系統,采用天津院新一代技術與裝備,窯尾預分解系統和回轉窯均為天津院自主研發的萬噸級設備。針對大型化生產線的特殊性,并結合高水分原料和高水分褐煤的特點,生產線在設計上采用了4/5級切換的第三代預熱器系統、旋噴結合的改進型TDF分解爐、帶尾端擴大和窯頭收縮的大規模回轉窯等技術。從運行考核結果看,熟料產量、燒成煤耗、電耗、NOx排放等各項指標均優于合同要求,燒成系統一次性順利通過達產達標考核,系統性能指標為目前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