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一帆 鄭素娟(林一帆,中國電建集團福建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鄭素娟,福建江夏學院金融學院)
受國家“一帶一路”推進的影響,國內工程企業的境外工程承包業務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統計,在第一年(2015)中,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的60多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有3987份,合同總額為926.4億美元,2018年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有7721份,合同總額為1257.8億美元。
“一帶一路”政策給國內工程企業帶來了巨大機遇的同時,對應的風險相較于國內的工程也出現成倍的增長,其中,匯率風險尤顯突出。自2005年匯率改革以來,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進行調節的浮動利率制度,受此浮動利率制度影響,近年來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大波動,隨著中美經貿摩擦愈演愈烈,企業外匯風險管理從影響較小已變成影響項目成敗至關重要的因素。
在熟知的外匯風險中,除了已廣泛引起各企業關注的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之外,還包括兌換風險和匯出風險(即匯兌風險),隨著國際業務的屬地化經營程度越來越高,所在國當地幣結算和收支的比例越來越高,同時中美經貿摩擦日漸激烈,境外美元資金也開始出現相關風險,匯兌風險逐步成為重要的外匯風險。因此企業主要防范四類外匯風險,包括兌換風險、匯出風險、匯率風險、利率風險。
兌換風險一般是所在國中央銀行以其外匯儲備為基礎,控制外匯儲備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企業之間留存的比例,同時以各種方式限制所在國企業用當地幣兌換外匯業務產生的風險。
有些國家為維持外匯儲備和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不允許所在國企業用當地幣購匯后留存,只能立即匯出;有些國家甚至要求外國公司投入到所在國企業的外匯(投資、貸款)也要強制進行結匯。這些都增加了當地幣兌換成外匯,并通過正常渠道匯出這些國家的難度。
如委內瑞拉,其國民經濟自石油價格下降后逐步惡化,2017年之前,一方面其央行強制規定美元兌當地幣玻利瓦爾的官方匯率為1:6.3左右,而黑市價格已經逐步從1:8變為1:10000以上,中資企業經營得到的當地幣存量資金,采取官方匯率在銀行購匯就已經承擔了巨大的損失;另一方面其央行還實施當地幣購買外匯的限額控制,導致部分中資企業即便有真實的貿易背景,也根本無法在商業銀行開展正常的購匯業務。2018年8月,美元兌當地幣玻利瓦爾官方匯率已變為1:248000左右,部分中資企業留存的當地幣資金已形同廢紙。
當地幣兌換外匯業務已成為外匯風險管理的第一道難關。
部分國家的所在國企業可以在賬戶中留存美元資金,但匯出時需要所在國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以企業的實際業務背景為基礎,開展審批后方可匯出。因此所在國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掌控外匯匯出審批流程和進度帶來的不確定性就產生了匯出風險。如今,受美國《海外反腐敗法》(FCPA)和“長臂管轄”的威脅,部分敏感國家或項目的美元資金都存在無法跨國匯款的匯出風險。
如尼泊爾,該國執行較為嚴格的外匯管制制度,企業將賬戶中的外匯匯出尼泊爾需要接受較為嚴格的審批,包括央行對業務背景的真實性的審批,以及商業銀行對匯出方稅收代扣代繳義務執行情況的審查,耗時較長,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如剛果金,也曾經出現部分商業銀行拒絕辦理該國項目的美元資金跨境匯款,部分匯款被美國清算銀行退回的情況。
國際工程承包和投資形成的外匯長期在所在國銀行賬戶積累,如果遇到強制兌換成當地幣、無法跨國匯款等極端情況,企業也將蒙受較大的損失。
1973年,美國正式取消固定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崩潰,從此各國進入符號貨幣的時代,匯率也稱“外匯牌價”或“匯價”等,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也可以理解為用一種貨幣購買另一種貨幣的價格。世界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浮動一直存在,而且預計將一直持續下去。
近些年一方面美元與人民幣匯率發生較大幅度波動,另一方面企業開展業務的新興市場國家與美元的匯率發生了較為劇烈的貶值,匯率變化帶來的風險引人關注。
2015-2019年,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匯率出現了較大的波動,2015-2016年人民幣貶值,2017年人民幣升值,2018年人民幣再次貶值,2019年上半年人民幣再次出現較大幅度震蕩。與此同時,美元兌巴基斯坦盧比大幅升值,從1:99變為1:133,美元升值34%。美元兌印尼盾波動劇烈,大幅升值,從1:12065變為1:15265,美元升值26.5%。美元兌安哥拉寬扎劇烈升值,從1:110變為1:317,美元升值188%。美元兌哈薩克斯坦堅戈劇烈升值,從1:180變為1:380,美元升值111%。美元兌孟加拉達卡小幅升值,從1:76變為1:85,美元升值11.8%,而且孟加拉外匯儲備仍在持續下降中,匯率形勢不容樂觀。
匯率風險是經濟全球化及貿易國際化雙重背景下所衍生的必然結果。根據其發生的范圍,匯率風險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預期經營活動收益的風險為經濟風險;在經營活動中產生的風險為交易風險;在經營活動結果中產生的風險為折算風險。
經濟風險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匯率變動,從而導致企業的成本、產品產量及價格發生變化,最終引起企業在未來某一周期內的收益降低而形成的潛在損失。
折算風險,又稱為會計風險或轉換風險,指跨國企業在編制其母企業與境外子企業的合并財務報表時,由于貨幣之間匯率的變動,導致資產和負債等科目價值發生變化的風險。
交易風險是指企業在涉及境外業務時,使用外幣作為結算貨幣,在支付期間,由于匯率變動而導致實際結算金額(折算等值本幣)與合同簽署時合同額等值本幣不一致,進而產生額外的收益或損失。
生產要素一般可劃分為勞動力、原材料、技術、土地、資金等,資金作為生產要素的一種,也有自身的價格,利率就是資金的價格和使用成本。同時,利率是各國央行調節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世界各國頻繁運用利率杠桿實施宏觀調控,利率政策已成為各國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求進而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利率的波動將一直持續下去。
企業在境外資本市場上開展外匯債務融資時,面臨相應外匯的利率變動風險,其中以美元發行債券(直接融資)一般以固定利率為主,但不同融資時點確定的融資利率也受不斷變化的美國國債收益率(Treasuryyield)直接影響;以美元從金融機構融資(間接融資)利率則普遍以浮動利率為主,一般與美元的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直接掛鉤,不斷變化。融資利率變動加大了國際工程承包和投資的經營風險。
自2015年12月美聯儲啟動本輪加息周期以來,截至目前已加息9次,將政策基準利率從接近于零抬升至2.25%-2.5%的現有區間,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從不到1.5%最高上升至3%左右,美元6MLibor利率從2015年的不到0.5%升至2018年最高2.91%,目前約為2.54%。
綜上,一方面隨著國際工程承包和投資業務蓬勃發展,特別是受所在國政府資金實力和外匯管制政策的限制,國際投資業務留存于所在國的當地幣資金余額也日益增加,近年來當地幣與美元之間匯率波動巨大;另一方面,美元與人民幣匯率波動也較大,今年以來境外美元的安全性堪憂。外匯風險已成為國際業務的顛覆性風險之一,開展外匯風險管理應成為有境外業務公司防范國際經營風險的重要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