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立婷(鄭州工商學院)
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乃至普及化的轉變,讓更多人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增強了我國的人力資本,但在產業升級落后于高教普及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成了最大的民生問題。至2020年中國新增9400萬大學畢業生,但同期市場提供的白領崗位只有4600萬,大學生就業形勢可見一斑。因此,為提升廣大畢業生的就業求職能力,高校在進行傳統求職教育的同時更是加大力度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職業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個體規劃自我職業生涯的意識與技能,發展個體綜合職業能力,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的活動,是以引導個體進行并落實職業生涯規劃為主線的綜合性教育活動。職業生涯教育在我國處于起步的階段,在不同教育階段的實施狀況也有著很大差異,本文作者對我國的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做出總結。
大部分的本科生在求職時還沒有強烈的職業意識,對自身職業定位缺乏準確性。職業生涯規劃自我的目標沒有實現,你將來想做什么職業?面對此問題,調查顯示,53.13% 的學生表示他們已經計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但沒有仔細考慮過,僅有6.25%的人對自己的職業有非常清晰的規劃。可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力度不足,學生定位缺乏準確性,大學生自我規劃目標沒有達成。
Vanilla Recruitment“2018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大學畢業生中,54.9%的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他們學習的專業無關,職位與所學專業完全對口的畢業生比例僅占13.8%。究其原因,大學生在選擇自己專業時沒有清晰目標,沒有對專業進行深入思考和清晰認識,進入大學后缺少專業認知,沒有得到針對本專業的職業認知。調研顯示,65%的學生們認為大學的職業生涯課程,對自身并沒有實踐性的指導,和自己專業不相關,沒有為專業對口的崗位做知識與技能準備,自然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崗位。
針對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本文作者對華中地區多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調研,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大學生已經意識到了職業生涯的重要性,因此高校也都應學生需求開設職業生涯課程,但老師隊伍中高端人才較其他學科明顯比例低,不具備高端專業知識來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不能輸出高質量的指導教育,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也無法達到高水平。
部分高校沒有系統的規劃職業生涯課程體系,甚至有部分高校沒有開展職業生涯課程,只是提供某一時段的講座指導,職業生涯教育流于形式或沒有深入學生內心,起不到實踐指導作用。
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無論從機構設置、職能的發展、職業化和專業化隊伍的建設,還是工作場地與經費,乃至職業指導理論的研究等任何一個角度看,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都處于起步階段,雖有需求拉動,但與實際需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提升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要多方面、系統性展開。職業生涯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改善大學生就業現狀,提升大學生就業率。經調查研究,本文作者對提升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水平提出幾點建議:
相對于西方國家,職業生涯教育在我國起步比較晚,我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缺乏體系性。在此方面專業學會在國外生涯發展與輔導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美國和加拿大的國家生涯發展學會、英國的全國大學生生涯指導協會,所以我們也要在教育部及有關職業技術研究部門、國內優秀學者,職業生涯規劃協會等多方工作研討下,建立全國性的組織,更好地整合各部門的力量,整合國內的資源,共同建立職業生涯教育體系,完善學科課程建設,設立科學的工作重心,設置合理的管理機制。這樣,才能為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量變的積累才能帶來質的飛躍,沒有足夠的數量基礎,很難向“快餐”式教育要成效。調查顯示,高校學生們已基本認識到了職業生涯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接受職業生涯教育,但大部分高校的職業生涯教育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調查顯示有15.3%左右的學生表示在校內并沒有接受到職業生涯教育,23.8%左右的學生表示接受過講座式的職業生涯教育,但講座式教育迅速給學生帶來新思考的同時,缺少后續的督促,也會被學生迅速遺忘。37.8%的學生表示,大學一年級開設的職業生涯教育對大四畢業時就業影響小,不具備指導意義。由此可見,高校必須增加職業生涯教育的力度。把大學生就業、大學生高質量就業作為重要工作內容來抓,有效提升職業生涯教育的指導與監督效用。
目前,絕大多數大學生在即將畢業,或者剛畢業時才能得到來自學校的職業生涯指導,這項工作往往是由學校的就業指導部門來完成,主要是解讀就業政策、提供招聘信息、指導求職簡歷制作、模擬面試以及組織招聘會等,通過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大學生就業,滿足求職需求。但在大學的不同階段,學生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困惑與需求,職業生涯教育要做到,一年級,幫助學生做好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身份轉變、專業認知,二年級開始關注就業情況,幫助學生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三年級,進一步指導學生進行專業能力素養的建設、做好繼續深造還是求職的決策,四年級,增強學生求職技巧。因此高校在職業生涯教育中,必須增加職業生涯教育基礎課時,增加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科目,大學四年的時間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間斷的跟蹤督促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當今社會不僅要求大學生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能,更強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正所謂有德有才,破格錄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使用;無德無才,決不錄用。可見,培養大學生不僅要從專業能力上進行,更要從思想道德建設上進行,才能為國家為社會提供有用的人才。德育就是職業生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從職業生涯教育的目的來看,培養獨立自主、艱苦奮斗、勇于競爭的創業意識與創業精神,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樂觀向上、敢于承擔社會責任,不怕困難與挫折的創業心理品質,正是職業生涯教育德育的目標。德育與職業生涯教育相結合,適應當前新的就業形勢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是職業素質的核心主題,愛崗敬業、團結合作的職場新人已成為用人單位最迫切的需求。所以,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要與德育相結合,依據社會企業對人才素質的不同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勢,才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升大學生在職場的生存能力。
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田光哲處長指出,從1999年實施職業指導師資格鑒定以來,已有5萬多人參加了職業指導人員的培訓鑒定,約3萬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其中高級職業指導師不足3000人。在高校職業生涯教育中高端人才匱乏是我們目前的窘境,我們不僅要發展自有教師、學者,站起來的同時也要引進來。我們要加大力度引進國外優秀職業生涯教育理論與導師,建立高質量的優秀導師隊伍,才能切實有效地提升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效果。
職業和個人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使每個學生與職業都能達到一個雙向的匹配。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搖籃,高校必須夯實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正確引導高校大學生思考自身的職業與人生,提高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效果,從而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