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嬌,李靜
(1.南京醫(yī)科大學藥學院,南京 210000;2.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人民醫(yī)院藥學部,無錫 214023)
房顫由于心房無序的顫動易形成心房附壁血栓,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內斑塊破裂誘發(fā)的血栓性阻塞,下肢動脈血栓始于血小板與血管壁內膜的黏附繼而激活凝血系統(tǒng)形成血栓[1],故抗栓治療是上述3種疾病治療的核心,但抗栓方案又各不相同。如房顫卒中風險(CHA2DS2-VASc)評分≥2分的房顫患者推薦使用華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藥長期抗凝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推薦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聯(lián)合P2Y12受體拮抗劑抗栓治療;下肢動脈血栓推薦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必要時聯(lián)合西洛他唑)抗血小板治療。如同時存在上述疾病,該如何制定或調整安全、有效的抗栓方案?筆者通過1例高消化道出血風險合并房顫、急性心肌梗死、下肢動脈血栓患者的藥學監(jiān)護,探討抗栓治療方案的調整,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患者,女,56歲,身高158 cm,體質量40 kg,體質量指數(shù)16.06 kg·(m2)-1。因便血3 d于2017年8月17日入我院消化內科,患者20余年前曾行房間隔缺損修補術;20年前行埋藏式起搏器植入術;有房顫病史20年,予華法林抗凝;有心力衰竭史5年,長期服用呋塞米、螺內酯、美托洛爾、地高辛等;3年前發(fā)現(xiàn)克羅恩病,長期服用美沙拉嗪;1年前有缺血性腦卒中病史;半年前因下消化道出血、貧血(血紅蛋白63 g·L-1),華法林(2.5 mg,qd)改為達比加群(110 mg,bid)。體檢:體溫36.7 ℃,脈搏72次·min-1,呼吸16次·min-1,血壓97/57 mmHg(1 mmHg=0.133 kPa);貧血貌,心率88次·min-1,心律絕對不齊,第一心音強弱不等,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軟,全腹無壓痛、反跳痛及肌衛(wèi),雙下肢無水腫,四肢溫暖。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5.0×109·L-1,中性粒細胞比例66%,血紅蛋白69 g·L-1,血小板計數(shù)89×109·L-1;糞常規(guī)鮮血便,隱血(血紅蛋白)陽性,隱血(轉鐵蛋白)陽性;腎功能:肌酐75.1 μmol·L-1。入院診斷:下消化道出血、克羅恩病、房顫、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修補術后、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級、腦卒中史。
入院后禁食,停用達比加群,予擴容補液、泮托拉唑抑酸護胃、生長抑素減少內臟血流、輸注懸浮少白紅細胞等治療。入院第5天,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6.5×109·L-1,中性粒細胞比例47.4%,血紅蛋白109 g ·L-1,血小板計數(shù)142×109·L-1;糞常規(guī),隱血(血紅蛋白)弱陽性,隱血(轉鐵蛋白)陰性;腎功能肌酐60.2 μmol·L-1;患者出現(xiàn)心前區(qū)疼痛,胸悶、全身出冷汗,噯氣,心率60次·min-1,血壓80/40 mmHg,查心電圖提示Ⅱ、Ⅲ、aVF、V1~V5導聯(lián)ST段抬高,診斷急性心肌梗死,轉入心內科進一步治療。入心內科后,予阿托伐他汀、艾司奧美拉唑、曲美他嗪、呋塞米、螺內酯等藥物治療。第9天患者無明顯胸痛,復查糞隱血陰性。入院第13天,患者出現(xiàn)雙下肢麻木、左側尤著、伴疼痛,查體:血壓92/56 mmHg,心率90次·min-1,雙下肢肢端發(fā)冷、蒼白,血管彩超提示腹主動脈栓塞,左、右髂動脈閉塞,左、右下肢動脈閉塞,凝血功能,國際標準化比值INR 0.96,加用磺達肝癸鈉2.5 mg ,1天1次,皮下注射抗凝。第17天,復查糞隱血陰性;第19天,加用西洛他唑50 mg,1天2次,口服。入院第22天,復查血管彩超提示腹主動脈、左髂動脈不全栓塞,右髂動脈流速減低,左下肢股淺動脈栓塞;第28天血管彩超提示腹主動脈不全栓塞再通,左右髂動脈、下肢動脈流速減低。入院第30天,患者無胸悶、胸痛,無黑便、便血,INR 1.00,加用華法林,西洛他唑改為氯吡格雷50 mg,1天1次,艾司奧美拉唑改為雷貝拉唑。第35天,患者無胸悶、胸痛,下肢疼痛明顯緩解,復查INR 1.81,停用磺達肝癸鈉,病情穩(wěn)定予以出院。
3.1房顫合并克羅恩病、消化道出血的抗栓治療 患者房顫病史20余年,CHA2DS2-VASC評分5分(心力衰竭1分,腦卒中史2分,血管疾病1分,女性1分),既往長期服用華法林,半年前因發(fā)生消化道出血后改為達比加群,3 d前患者再次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入院后停用達比加群,入院第9天糞隱血轉陰,故考慮此次消化道出血除與患者原發(fā)疾病克羅恩病有關外,還與抗凝藥物達比加群密切相關。
達比加群為新型口服抗凝劑,在預防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卒中及系統(tǒng)血栓形成中與華法林療效相當,但出血事件上存在差異,如達比加群降低抗凝相關出血的風險,尤其是關鍵部位出血、致死性出血和顱內出血,但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風險高于華法林[2-7]。達比加群致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包括腎功能不全、高齡、低體質量、原患疾病(消化道疾病、垂體功能減退等)、藥物相互作用(如合用非甾體抗炎藥、類固醇激素)、抗凝藥物轉換等[8]。患者克羅恩病史多年,體質量指數(shù) 16.06 kg·(m2)-1,估算腎功能肌酐清除率在46~58 mL·min-1,且患者出血風險評分3分(腎功能異常1分,卒中1分,出血1分),抗凝高出血風險;均為達比加群致出血的高危因素。有研究表明停用華法林改用達比加群的患者,消化道出血率明顯大于繼續(xù)使用華法林進行抗凝治療的患者[2];且新型抗凝藥存在無檢測療效及安全性的指標、無特效止血劑及拮抗劑等弊端[7],因此該患者使用達比加群長期抗凝存在較大出血風險;經(jīng)典抗凝藥華法林對其安全性更高。
3.2房顫、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抗栓治療 《抗栓治療消化道損傷防治中國專家建議》中提出,房顫患者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需停止抗栓,在充分治療的情況下,重啟抗栓的時機應在1周,可明顯降低死亡率及再出血發(fā)生率[2,9]。入院第5天患者突發(fā)急性心肌梗死,但此時糞隱血仍為弱陽性,故暫未加用抗栓藥物。第9天患者未再出現(xiàn)黑便,糞隱血轉陰,評估患者房顫、心肌梗死并發(fā)癥及消化道再出血的風險程度,現(xiàn)階段的主要問題應在預防血栓形成,臨床藥師建議應當盡快重啟抗栓。指南推薦心肌梗死患者未進行再灌注治療可給予任何一種P2Y12受體抑制劑,發(fā)病>12 h的患者需盡快進行抗凝治療,磺達肝癸鈉有利于降低死亡和再梗死,而不增加出血風險[10]。故臨床藥師建議給予磺達肝癸鈉皮下注射抗凝,酌情再增加P2Y12受體抑制劑。
3.3房顫、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下肢動脈血栓的抗栓治療 入院第13天,患者出現(xiàn)腹主動脈栓塞,左、右髂動脈閉塞,左、右下肢動脈閉塞;醫(yī)生采納藥師建議,重啟抗栓治療,給予磺達肝癸鈉皮下注射。研究顯示,選擇性Xa因子抑制劑磺達肝癸鈉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療效顯著,有效性不低于依諾肝素,出血發(fā)生率卻明顯減少[11];患者突發(fā)心肌梗死未行再灌注治療,繼發(fā)下肢動脈栓塞,且存在近期消化道出血,選擇磺達肝癸鈉符合指南推薦,也較低分子肝素安全性更高[11-14]。
入院第19天,患者未再出現(xiàn)黑便,復查糞隱血陰性,加用西洛他唑聯(lián)合抗栓治療。在動脈血栓的形成過程中,血小板的黏附作用必不可少,因此抗栓治療必須包括抗血小板藥[15];考慮患者使用磺達肝癸鈉抗凝治療5 d,無活動性出血發(fā)生,加用西洛他唑。西洛他唑通過選擇性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發(fā)揮抗血小板作用,治療間歇性跛行具有增加足、腓腸肌部位的組織血流量,使下肢血壓指數(shù)上升,皮膚血流增加及皮溫升高等作用[15];對于本例患者有既對癥又對因的治療作用。從安全性上,研究發(fā)現(xiàn)在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前提下,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7 d后出血時間顯著延長,而服用西洛他唑對出血時間和出血模式無顯著影響[16-17]。入院第22天復查血管彩超腹主動脈、左髂動脈不全栓塞,左下肢股淺動脈栓塞;第28天腹主動脈不全栓塞再通,左右髂動脈、下肢動脈流速減低;提示抗栓治療有效。
但西洛他唑主要適應證為下肢血管疾病,且抗血小板作用弱于P2Y12受體抑制劑,在心肌梗死的抗栓治療中無循證學依據(jù);入院第30天,在藥師建議下,西洛他唑改為氯吡格雷、加用華法林,抗栓方案調整為華法林+氯吡格雷+磺達肝癸鈉。指南推薦房顫合并心肌梗死抗栓急性期三聯(lián)用藥(華法林、阿司匹林、P2Y12受體抑制劑),3~6個月后改為二聯(lián)(華法林、P2Y12受體抑制劑或阿司匹林);下肢動脈抗栓推薦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考慮患者近期消化道出血史,給予華法林加氯吡格雷的二聯(lián)方案,較為穩(wěn)妥。《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顫動診治中國專家建議》推薦出血風險評分≥3分的患者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時,INR應控制在1.6~2.5[18],患者華法林初始劑量1.5 mg·d-1,給藥前INR 1.00;給藥后3 d,INR 1.13;給藥后5 d,INR 1.81,已達標,停用磺達肝癸鈉,出院后繼續(xù)給予華法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療。
3.4長期抗栓方案 房顫合并心肌梗死患者,不論是否再灌注治療,都可短期內給予三聯(lián)治療,長期給予華法林加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的二聯(lián)治療[10],同時加用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H2受體拮抗劑或抗酸藥長期治療。患者有多次消化道出血病史,故采取華法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的方案比阿司匹林更為安全;待雙聯(lián)抗栓滿12個月后,再評估是否改為華法林單藥抗凝。同時,參考《抗栓治療消化道損傷防治中國專家建議》,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療的前6個月,聯(lián)用PPI;6個月后,改用H2受體拮抗劑或間斷使用PPI以減少消化道損傷[9]。
本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入院后停用抗凝藥,第5天急性心肌梗死,第9天糞隱血轉陰,第13天腹主動脈、髂動脈、下肢動脈栓塞、重啟抗凝治療,第19天加用抗血小板藥,第28天下肢動脈血栓再通,第30天抗栓方案定為華法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兼顧心肌梗死與房顫的治療。患者最終的治療方案(華法林1.5 mg,口服,每晚1次+氯吡格雷50 mg,口服,1天1次)是符合指南推薦的,且消化道出血停止,動脈栓塞再通、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穩(wěn)定出院,解決了出血與抗栓的治療矛盾。但回顧整個病例,患者的抗栓治療也存在一定不足,如第5天患者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時和第9天糞隱血轉陰時,就及時重啟抗凝治療,患者的下肢動脈血栓是否可以避免,或者累及部位少一點、栓塞程度輕一點?臨床藥師在患者的藥學監(jiān)護過程中體會到,必須根據(jù)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抗栓方案,并根據(jù)病情的動態(tài)變化及時有效調整抗栓方案,以達到預防、控制血栓,減少出血風險;但臨床藥師給予醫(yī)生的建議并未及時被采納,反映出醫(yī)生對藥師缺乏真正的認可度、信任度;臨床藥師必須不斷充實專業(yè)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特別是與臨床醫(yī)生溝通的水平,積極融入治療團隊,成為醫(yī)生完全信賴的伙伴,才能真正在臨床治療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實現(xiàn)藥學監(jiān)護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