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媒介環境中,網絡媒介素養是公眾在互聯網世界的必備能力,而中學生網絡游戲和電子成癮、青少年網絡欺凌、網絡暴力等問題層出不窮。零碎德育課堂具備多種有效性特征,班主任可以通過巧用零碎互聯網,融入日常教學;巧用零碎時間,結合科學實踐操作;巧用零碎情境,多樣化轉移場地來提升中學生網絡媒介素養。
關鍵詞:德育零碎課堂;網絡媒介;媒介素養
中學生作為新生00后的主力軍,對于現代網絡媒介的理解和運用遠超我們的想象。2019年,由CNNIC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巧況統訓服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學生群體占比達25.4%,未成年人10歲之前觸網比例高達72%,首次觸網年齡持續走低。在此影響下,青少年網絡游戲和電子成癮、青少年網絡欺凌、網絡暴力等問題層出不窮,對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迎來了更多挑戰。同時,在“互聯網+”和知識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單一完整的德育課堂滿足不了班主任的需求,這就需要班主任靈活運用恰當的零碎課堂來矯正存在的問題。
一、中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
1.作為接受者,提取、辨別、分析信息能力欠缺
信息傳播和聯系社會是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面對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的輪番轟炸,中學生雖然不至于應接不暇,但是出現的一些網絡信息難免會讓中學生招架不住并且無意識地被牽著鼻子走。中學生在面對各種信息時無法辨別,同時在接受單方面信息時,沒有通過其他廣泛渠道去核實和查證,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分析,容易盲目依賴他人。
2.作為傳播者,網絡道德意識欠缺
對于媒介素養的受眾而言,網絡技術層面的知識問題并不大,而如何看待媒介,在媒介環境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迫在眉睫。中學生在利用和傳播網絡相關信息時,或缺乏相關法律的具體知識,或受個人蒙蔽,局限于單純的心理快感,忽略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倫理基準,缺乏網絡道德意識。
3.作為運用者,使用媒介過度,目標導向模糊
作為網絡的運用者,中學生是最容易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群體之一,很難把握使用媒介的“度”。一是基礎“量”即限度,如沉迷網絡電視劇、小說,造成視力下降,厭學等不良影響;二是深層“質”即幅度、廣度。由于中學生網絡安全教育還未完全形成一個系統規范的規模,中學生生理和心理還未發展成熟,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學生更深層次地使用網絡媒介,大多數停留在刷抖音,玩微信、QQ等功能上,目標導向模糊。
二、零碎德育課堂的特征和有效性分析
1.手段零碎化,打破時間、空間阻隔
傳統的班主任工作主要集中在個別談話和每周一節的班會課中,并大多以固定的主題進行研討,這種課堂難以解決即時發生的德育問題,學生也需要時間進行消化理解。“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零碎德育課堂表現為手段零碎化,不僅可以憑借微信、QQ等社交平臺,還可以利用抖音、微視等熱門軟件,甚至可以以微課的方式插入日常的教學中,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阻隔,有利于班主任及時監控,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有利于學生反思,激發了學生對德育學習的興趣。
2.內容零碎化,聚焦重點、難點
傳統的德育課堂聚焦粗淺教育學知識,班主任對于問題涉及的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因素只能蜻蜓點水、一筆帶過,這種課堂無法聚焦重難點去深入理解某些教育問題的實質。面對知識爆炸的新時代,零碎德育課堂表現為內容零碎化,可以在多學科課堂教學中涉及德育內容,用多學科視角深入分析某個德育問題,還可以從當下社會現象出發,結合生活經驗,聚焦熱點,這種零碎課堂具有時效性,針對性強。
3.形式零碎化,多層次逐個攻破
傳統的德育課堂多為單類的理論或者實踐案例分析,且課堂大多呈現為說服教育,而眾多重難點德育問題如校園欺凌,單純靠說服和簡單分析是難以解決的。素質教育下的零碎德育課堂表現為形式零碎化,不僅可以結合零碎時間如早讀最后5分鐘、課前課后5分鐘等,設置具體情境深入一個點進行分析,還可以從課堂走向課外,結合集會、研學、征文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可操作的模式從實踐上多層次攻破。
三、巧用零碎德育課堂提升中學生網絡媒介素養
1.巧用零碎互聯網,融入日常教學
班主任要用好抖音、微視等新型軟件,通過自身示范正確引導學生使用網絡媒介,如可以每周更新和轉發一些網絡媒介知識,將講過的系統知識通過這些軟件碎片化深入,結合一些日常生活中過度使用和濫用網絡媒介的案例,普及網絡法律法規,并及時監控學生使用媒介的頻率。
2.巧用零碎時間,結合科學實踐操作
班主任要用好學生最容易浮躁和分心的一堂課前5分鐘和后5分鐘,結合科學實踐操作以點帶面,如面對網絡欺凌心理問題,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冥想正念法”,讓學生在課前通過音樂和語音指示放松身心,并且嘗試控制自己的不良意念,這需要班主任持續用零碎時間反復訓練和操作。
3.巧用零碎情境,多樣化轉移場地
班主任要設置具體情境,通過角色代入喚醒情感,如對于網絡暴力問題,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施暴者、受害者、受害者家長等角色,學生現場觀摩,通過幾分鐘辯論或者演講的方式交流心得。班主任還要通過轉移多個場景讓情境設置具體化、形象化,如在新型網絡媒介素養的培訓上,可以在多地研學實踐中加入沉浸式技術體驗,然后再在各項班級活動中進行運用,讓學生在多種場景中學會正確使用網絡媒介,提升中學生網絡媒介素養。
參考文獻:
[1]單曉紅.媒介素養引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2:8-21.
[2]Howard Rheingold.Net smart how to thrive online[M].張子凌,老卡,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08:119.
作者簡介:陳夢尋(1993-),女,湖北黃石人,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現任龍巖學院附屬中學九年級語文教師,班主任,團委干事。研究方向:德育管理,語文教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