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棡/江西省于都縣司法局
江西省于都縣在創新發展“楓橋經驗”實現矛盾不上交工作中,傳承“打鐵佬”本土文化,將“打鐵佬”精神與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緊密結合,緊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通過整合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師、老專家等社會各界“打鐵佬”,探索創造了“打鐵佬”人民調解模式,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于都縣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信訪“三無縣”、全市法治建設先進縣;“打鐵佬”調解作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江西實踐優秀成果在今年江西省政法工作會議上進行了展示。
于都縣享有“民間手藝之鄉”的美譽,“打鐵佬”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工匠。在客家風俗里,“打鐵佬”是對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匠人的尊稱。“打鐵佬”具有“千錘百煉”的工匠精神、“趁熱打鐵”的時效觀念、“你敲我錘”的協作配合、“打鐵還需自身硬”的一身正氣、“鐵匠打鐵錘錘著”的務實作風、“鐵匠打鐵邊打邊像”的恒心毅力等豐富的精神內涵,與人民調解應具有的內在品質非常契合。
于都縣司法局對“打鐵佬”的精神內涵進行新的詮釋,將各地、各行業設立的“鄉賢”“哇事人”“和事佬”人民調解員統一更名為“打鐵佬”人民調解員。充分利用“打鐵佬”這一本土的民間傳統資源,引導成立“打鐵佬”人民調解協會,通過大力聚合“五老”人員和退休法官、檢察官、民警等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能工巧匠”和社會精英,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目前,全縣建立縣、鄉、村各類“打鐵佬”調解協會(分會)107 個,會員2533 人。
探索人民調解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化建設新路子,先后建立了有24 名“打鐵佬”的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和36 名“打鐵佬”的律師調解員隊伍。2018年建立了“打鐵佬”調解志愿者隊伍。挑選56 名退休法官、檢察官、民警和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熱心公益的各界人士擔任“打鐵佬”人民調解員,在縣綜治中心設置專門的辦公場所。發揮村小組長、網格員的骨干作用,推動在村小組、屋場發展“打鐵佬”人民調解員。在推進“一村一法律顧問、一戶一位法律明白人”工程中,創新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兼任“打鐵佬”人民調解員模式,積極協助基層人民調解組織開展矛盾糾紛化解。把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作為探索人民調解創新的“實驗田”,注重在人民調解一線錘煉和檢驗“法律明白人”隊伍,拓展“法律明白人”職責,提升依法調解的能力和水平。在全縣建立了“專群結合”多層次、多領域的“打鐵佬”人民調解員隊伍。以廣告學的思路、營銷學的方式,利用官網、官微、微電影、廣播電視節目等新媒體宣傳“打鐵佬”調解員的感人事跡、經驗做法和典型案例,提升“打鐵佬”調解品牌的整體形象。

“打鐵佬”人民調解員召開案情分析會。圖/于都縣司法局
一是當好維穩信息員。發揮“打鐵佬”人民調解員與群眾具有天然密切聯系的獨特優勢,把觸角延伸到城鄉的各個角落,利用親緣、血緣、地緣關系,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和糾紛苗頭。配合鄉(鎮)、村(社區)綜治中心、司法所,積極參與轄區內矛盾糾紛排查,處理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問題,對糾紛早發現、早調處、早解決,將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
二是當好糾紛化解員。發揮“打鐵佬”人民調解員人熟、地熟、情況熟,扎根鄉土、群眾信任的優勢,利用“村頭”“地頭”“街頭”等方式,采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舉的模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化解群眾身邊的矛盾糾紛。段屋鄉寒信村建立了民情檔案,哪家有家庭糾紛、哪家有鄰里糾紛、哪家婆媳關系不好都記錄在案。家庭鬧糾紛了,馬上有人來調解;老人心情不愉快了,馬上有人來心理疏導……為了增進村里婆媳關系,每年都會舉行好婆婆、好媳婦評比表彰活動。在開展新農村建設、征地拆遷、興修公路、旅游開發、拆除空心房等方面,也都有“打鐵佬”調解員的身影。
三是當好法治宣傳員。“打鐵佬”人民調解員活躍在“鄉村法治道德大講堂”,通過“以案說法”的形式宣講孝親敬老、厚養薄葬、新式婚俗等鄉風文明和信訪條例,引導群眾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田間地頭、集貿市場、街道廣場、居民小區,開展法律宣傳和道德教育,引導群眾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會風氣。
制定《于都縣創建“打鐵佬”品牌調解工作室實施方案》,明確“打鐵佬”品牌調解室的職責任務、創建流程、工作制度及辦公場所的設置和標準。“打鐵佬”品牌調解室或派駐鄉、村綜治中心,或派駐基層法庭、派出所、交警中隊、行業調委會、信訪接待中心,或依托民間組織設立。品牌調解室以“打鐵佬”調解員的名字或能夠體現其特色的名稱命名。2016年以來,于都縣“十佳金牌調解員”優先設立了“打鐵佬”品牌調解室,“打鐵佬”調解工作室成功調解糾紛2556 起,其中疑難復雜糾紛732 起。金牌調解員、靖石鄉專職人民調解員劉地長在公安派出所設立的“打鐵佬”調解工作室,2018年調解糾紛65 起。金牌調解員、工業園區專職調解員肖志華依托工業園區調委會設立的“打鐵佬”調解工作室,2018年調解涉企糾紛49 起。“打鐵佬”調解工作室對于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提升全縣人民調解工作整體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知名調解員通過“打鐵佬+”的模式,吸納社會力量,成立調解工作團隊。“打鐵佬+”就是根據不同類型的矛盾糾紛,選擇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詢師、行業業務骨干、群眾工作者、鄉賢等,利用“警調”“訴調”“訪調”對接工作機制,依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10年7月,羅坳鎮躍州村鐘某秀的房屋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被拆除。鐘某秀以事前不知情為由要求賠償,多次赴京赴省、市上訪。為化解該信訪積案,“打鐵佬”調解協會派出得力的“打鐵佬”調解員領銜,挑選了一名心防專家、一名法律工作者和一名群眾工作者,通過“1+3”的模式開展結對幫扶、愛心救助、心理疏導等服務,從2017年5月5日起,每周五下午定期約鐘某秀進行心理疏導和調解。8月21日,鐘某秀終于簽訂了調解協議,歷時7年之久信訪積案畫上了句號。
“打鐵佬”品牌調解工作室由所在鄉鎮、部門提供辦公場所,解決一定的辦公經費,由所在鄉鎮、部門實行動態管理。“打鐵佬”專職調解員工資待遇通過購買公益性崗位和“案補”績效解決。對于“打鐵佬”調解員調解的糾紛,依據縣委政法委、縣財政局、縣司法局下發的《于都縣人民調解員調解糾紛誤工補貼辦法》給予辦案補貼,2018年 共發 放220650 元。為提高“打鐵佬”調解員隊伍素質,縣司法局組織編印《于都縣“打鐵佬”調解工作手冊》,在各鄉鎮巡回舉辦“打鐵佬”調解骨干培訓班。每年開展一次創評“十佳‘打鐵佬’金牌調解員”和“十大‘打鐵佬’人民調解案例”活動,并予以重獎。
2018年,于都縣“打鐵佬”調解員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3288 起,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目標,為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