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凱/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正榮凱人民調解委員會

李榮凱(中)帶出了一批優秀調解員
調解現場中“不蒸饅頭爭口氣”的當事人十分普遍,常常出現現場失控,達不到預期調解效果的情況。如何才能把控調解現場,使調解按照調解員設定的方向按部就班順利進行?調解實踐中,有三種常用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剛開始宰牛時,看見的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后宰牛時,是根據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即使看不到整頭牛,但只要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用刀,就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這對我們人民調解工作非常具有啟發意義。在調解前要把糾紛的來龍去脈、法律框架了解透徹,把當事人的性格、情緒、想法、期待、過去和現狀等掌握到位,同時要時刻保持理性、清醒的頭腦,從紛繁復雜的事件中分清主次虛實,理清輪廓脈絡,發現矛盾點,找到切入點。否則,僅僅停留在當事人的故事和情緒里,在一團亂麻的糾紛里理不清頭緒,調解工作就會受阻甚至停滯。
對此我感受深切。2001年剛開始做電臺直播時,當事人把熱線打進直播間,一起糾紛我至少需要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的溝通才能了解透徹。幾年后,半個小時逐步縮短到了二十分鐘、一刻鐘,再到現在五分鐘之內就能基本了解案情,弄清糾紛癥結,解決辦法也就了然于胸。這正是得益于庖丁解牛法。比如調解一起繼承糾紛,我們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法律框架:哪些是遺產,是否有遺囑,法定繼承人是誰?只有了解法律框架,才能清楚地分清主次,厘清糾紛的脈絡。如果任由當事人哭訴,宣泄情緒,糾纏于當事人的家庭瑣事、恩怨紛爭,只會讓當事人的情緒左右調解員的判斷力,使調解員無所適從。
調解,不同于其它解決問題的方式,它是從矛盾主體的特點出發,抓住矛盾糾紛產生的內生根源——心結,在化解心結上下工夫,因勢利導做工作。曾經有位老調解員跟我講,調解員要借勢拽著當事人的思維去談,而不要讓當事人拽著你的思維去談,就好比有一根線牽在你和當事人之間,要讓當事人的情緒變化通過你的語言來引導。在調解中注重從思想情感上打開癥結,是化解矛盾的一項治本之策。
有一次我在電臺直播,接到一位當事人的電話。電話中他向我講述,他常年在外打工,一直收聽我的節目,對我十分信任,現在他走投無路,可能要家破人亡,十分痛苦,他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找我幫助解決問題。我答應了他的請求,約好直播結束后在電臺門口見面。見面后他坦誠地告訴我,他其實是一名殺人在逃犯,四年前因看不慣弟媳的不孝行為與其發生沖突,失手用刀刺死了弟媳,然后潛逃他鄉。后來與一名女子相識并育有一女,但因無法辦理結婚證備受煎熬,他還常常在夢中因被執行死刑而哭醒。幾番掙扎后決定結束夢魘。說實話,第一次面對殺人犯我也莫名地慌張,但想到他對我如此的信任便馬上鎮靜下來。我根據他想做了斷的心理波動,一方面從情緒上疏導他,緩解他的壓力,另一方面幫助他意識到壓力是源于事件未了的折磨,調整他對當前狀況的一些偏差性理解和看法,嘗試勸他投案自首,并向他講解《刑法》中投案自首寬大處理的有關規定,循循善誘,一步步驅走他封閉已久的心魔。最終他選擇了投案自首,我決定陪他一同前往。當晚他回家與老婆孩子告別,第二天按照約好的時間地點與我見面。我沒想到他會如期而至,但途中他對自首歸案又開始猶豫。我能感受得到他的逃避思想與內心良知的沖撞,便立即對他不合理的認知和逃避的不現實性進行細致分析,使他改變了不切實際的想法,并愿意在我的陪同下投案自首。最終他被判了死刑緩期執行,在法律制裁下獲得新生。
調解過程中有不少當事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受害者情結”,他們期望自己的委屈、痛苦、憤怒等壓抑情緒能夠被看到、被聽到、被理解到。特別是對性格偏激、情緒化嚴重的當事人,一定要講究策略,可以適當示弱,給當事人情緒發泄的空間。調解現場中往往會有當事人不停地哭泣,容不得調解員發表與他不一致的觀點,只一味地替調解員下定義、做決定,諸如“你不同意我馬上就走”“你一定是偏向對方”“這個房子必須是我的,這個錢必須是我的”......這時調解員先不發言,要處于退守狀態,先耐心傾聽當事人訴說。就像裝滿水的杯子一樣,只有倒空了才能加入新的東西,等當事人傾訴完再針對其訴求發表意見,當事人才容易接受。這種情況在調解拆遷、離婚糾紛中表現得特別突出。當事人情緒激動時調解員無法提出任何反駁的意見,處于被動的情況,這時我們應該先順著當事人讓他把內心訴求表達出來,再針對當事人訴求對癥下藥,以退為進、以逸待勞,把話說到點子上,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找準當事人“執迷不悟”的“迷”,達到“一語點破夢中人”的效果。這樣我們才能不經意間獲得話語上的主動權和局勢上的掌控權。
前不久有位女性聯系到我,說她的父親就像電視劇《都挺好》里的父親一樣,不僅天天和自己鬧,還去單位、派出所、居委會告她偷錢,請求我們為她調解。老先生年齡70 有余,一邊嚷著身體有病,一邊又情緒激動地堅持讓所有人都知道女兒偷他錢。
原來老人拆遷得了100 多萬,去銀行取錢后發現少了20多萬,就一口咬定是女兒偷了這20 余萬,根本就不聽女兒辯解。調解中我們先聽老先生的傾訴,他傾訴了40 多分鐘后情緒才略微平靜。我們順勢問老先生錢是怎么被偷走的,老先生表示他把錢存到銀行,女兒偷偷拿著自己的銀行卡把錢取走了。于是我們立即查看了老先生的銀行流水和對賬單等相關材料,發現原來他的錢并不是女兒偷偷取走的,而是他自己買了大量的理財產品。因為購買的這些產品賠了20 多萬,銀行工作人員擔心老先生知情后接受不了,所以沒敢告訴他,這才導致老先生四處控訴自己的女兒。當我們把這個情況告訴老先生,耐心細致地給他講解理財和存款的區別后,老先生才頓然大悟,最終父女二人握手言和。
作為一名基層人民調解員,要熟練把握方式方法,掌握技能技巧,要不斷探索、精益求精,對調解環節一絲不茍,如此一來,化解矛盾糾紛也就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