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詠梅
廣東省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廣東中山 528400
“非洲豬瘟”防控形勢非常嚴峻,從國外防控經驗來看,很難在短時間內根除,勢必對中國養豬業產生深遠影響。為此,豬場必須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體系,并嚴格執行生物安全措施,這是豬場防疫的關鍵,也是保障豬場生產安全、提高養豬效益的主要手段。這一點已在國內外養豬行業中達成廣泛共識。
生物安全措施是豬場的管理策略,是圍繞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等防控傳染病3要素制訂的,是阻斷場外病原體(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感染豬群、維護豬群健康安全、保障豬場正常生產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綜合防范措施的集合[1]。它涵蓋豬場建設、飼養管理和衛生防疫等方面,是豬場從一把手到所有員工在思想上、行動上必須共同維護的一系列綜合管理措施。
豬場建設十分重要,它涉及環保、生物安全以及豬群生活環境等,需考慮周全。
1)符合法規。應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符合地方政府的土地發展規劃,避開旅游區、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和環境污染嚴重等地區,不屬于基本農田和林地。
2)生物安全。選擇有樹林為天然防疫屏障的山區或丘陵地區;周圍距離公路、鄉鎮居民區、工廠、學校、醫院、屠宰場和其他畜牧場1 000 m以上,距離村莊至少500 m以上。
3)符合環保。應位于居民區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側風向,選擇地形開闊、地勢高燥、平坦或有緩坡、向陽避風、地質堅實的地段,最好周邊有大片農田、果蔬基地,可以消納豬場產生的糞肥。
4)優選條件。有水源,水量充足,便于取用和進行衛生防護;有電力供應,備用柴油發電機;交通便利。
1)嚴格分區。根據生物安全等級不同,將豬場分為4個區域:場外、外部工作區、內部生活區和生產區,安全等級從低到高,干凈程度從相對的污區到相對的凈區。入場路線順序為:場外→外部工作區→內部生活區→生產區浴室 →豬舍,不可跨區,各區之間要有圍墻、林帶、隔離溝等分隔。
2)豬舍布局。在豬場的生物安全金字塔中,公豬舍、分娩舍、配懷舍、保育舍、育肥舍、隔離舍和出豬臺的生物安全等級依次降低,豬舍也依次從上風口往下風向分布,豬只和人員只能從生物安全高級別向低級別單向流動。環保區(解剖室、糞污處理設施和垃圾點)則建在生產區的下風向的邊緣地帶。場區設置凈道和污道,不可交叉。生產區可采取種豬區、保育區和育肥區一點式或多點式飼養。豬場四周設圍墻,圍墻外可種植防護林,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氣源性疾病的傳播。
3)豬舍建筑。朝向兼顧采光與通風,通常坐北向南。舍間距應大于8 m[2],加大舍間距離可降低氣溶膠感染的風險[3]。豬舍設備選擇與飼養規模和工藝相適應。豬欄設計應易于清潔、沖洗和消毒。有專門的防鳥、防鼠設計。豬舍建設材料環保、保溫隔熱性能良好、耐腐蝕、防火。
在養豬生產中,樹立“養防為主、治療為輔”理念,良好的免疫力必須建立在良好的飼養管理基礎上[4]。
根據豬只在不同生長繁殖階段飼喂適合的全價飼料,飼料新鮮無霉變,確保豬只健康成長繁殖;定期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中藥提取物或微生態制劑等,提高豬群的非特異性免疫力。豬只發生疾病時,要準確診斷,及時隔離治療,沒有治療價值的豬只果斷淘汰。
保持舍內清潔干凈,通風良好(空氣過濾系統)、環境舒適;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溫;合理分群,密度適宜;定期清理飲水器、料盆;定時、定量、定質飼喂;注意觀察豬群,發現異常及時解決;定時驅趕種豬運動;堅持“自繁自養、批次化生產、全進全出”的管理模式;定期殺滅蚊蠅、老鼠,防止傳播疫病。場內禁止飼養其它動物和攜帶偶蹄動物及其制品入場。
消毒是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的主要手段。消毒要徹底,不留死角,記錄在案,有據可查。消毒劑選用燒堿、過氧乙酸、苯酚、醛、季銨鹽、氯化物和碘制劑等,定期更換。
1)消毒設施、設備。為保證消毒效果和提高勞動效率,場區要配備性能良好的消毒設施、設備:門崗設有人員(智能霧化)消毒通道、車輛自動噴霧消毒通道和消毒池;生產區入口設置淋浴室和消毒間(人員、衣物等消毒);物資庫房安裝有定時臭氧發生器;獸醫室等安裝有紫外線燈;場區大環境消毒配有噴灑消毒機動車;豬舍內裝有高壓沖洗機或中央清洗系統和噴霧消毒系統;每個單元門口各放一個洗手盆、一個腳踏消毒盆等等。消毒設備各區專用。
2)消毒制度。①環境消毒。生產區大環境根據疫情調整消毒頻次,每周至少 1~2次,消毒前先清潔干凈;空舍消毒按步驟進行:清潔、浸泡、沖洗、消毒、風干,必要時可增加消毒次數。②帶豬消毒。夏季3~5 d、冬季7~10 d消毒1次,周圍有疫情時應增加消毒次數。如場內個別豬只發生一般性疫病或突然死亡時,應立即對所在圈舍進行局部強化消毒,對病豬隔離治療,對死亡豬作無害化處理。③人員消毒。進入生產區的人員需經隔離、消毒、淋浴、更換衣帽和鞋、腳踏消毒池(墊)等步驟。外出生產人員則需在隔離宿舍隔離 3 d(72 h),再經消毒后進入內部生活區宿舍,淋浴后穿內部生活區工作服和鞋。外來人員等需由專人陪同,按指定的路線參觀,不得隨意走動。④車輛消毒。場內車輛實行分區、分類管理,主要措施就是洗車、干燥、消毒等。飼料車輛需要經過360°全方位消毒后,才能進入場內;普通車輛嚴禁進入場內生產區。外來運豬車,需經洗車、消毒、檢查合格后才在場外出豬臺接運,否則,拒不接待。⑤物資消毒。要把好飼料原料關,禁止使用肉骨粉、血漿蛋白粉等高風險的動物源性原料,成品料由專車運輸,避免污染。飲水系統也是疾病傳播的一個源頭,須納入日常管理中[5],定期檢測、定期消毒,保證水質。需進入內部生活區及生產區的所有物品均需在后勤大庫臭氧熏蒸消毒 12 h。不能熏蒸的物品,可用酒精等擦洗或噴霧消毒。食堂及員工外購物品等均需明確生物安全要求,餐余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
免疫是預防動物疫病最有效手段。
1)制定免疫程序。根據國家強制免疫病種、本地疫病流行情況、豬種來源和豬場防疫狀況等,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并嚴格按程序實施,建立免疫檔案,佩戴免疫耳標等。同時通過定期免疫效果監測或病原篩查,根據檢測結果,調整免疫程序。
2)免疫注意事項。疫苗要選擇正規疫苗廠家生產的,按說明進行保存與使用;注射器械、注射部位嚴格消毒,保證1豬1個針頭,防止交叉感染;用過的疫苗瓶、藥棉等應統一收集進行無害化處理。對體弱、有病、發育較差等不宜免疫,對新生、補欄的應在病愈康復和到免疫日齡后及時進行補針,對有副反應的予以登記,嚴重的應及時搶救和治療。
豬場因生產需要,確需引進種豬(精液)時,要對供種場生產成績、健康狀況及生物安全風險進行詳細考察和綜合評估,同時對口蹄疫、豬瘟、非洲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偽狂犬、豬流行性腹瀉及豬傳染性胃腸炎等病原學和血清學進行檢測,不合格絕不引進。
種豬引進后,需在隔離舍飼養觀察45 d以上,再次檢測合格后方可混群。隔離期間要做到人、豬、物的完全隔離。
病死豬、死胎和胎盤等禁止出售、食用或隨意丟棄,應由生產人員送到各區指定區域,再由后勤人員統一收集并送到無害化處理設施處理,做好個人防護和加強消毒,防止疫病擴散。糞污及養殖廢棄物排放,處理模式可選用生物、化學、物理等方法,應達到國家和當地政府的環保要求。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十分成熟的處理模式,有采用零排放、無污染的發酵床養豬,大多采用厭氧發酵、干濕分離生產有機肥及沼液還田的模式,但效果不盡相同。
豬場生物安全措施中豬場建設是基礎,飼養管理是關鍵,衛生防疫是保障。加強豬場生物安全,就要建好場、規范化與標準化生產管理、嚴格執行衛生防疫制度,是豬場所有人員應必備的“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無病先防,環境、飼養、管理都是防疫”的理念,并將生物安全措施制度化、常態化和做到位,最終實現豬場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