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王翠蘭 劉平春 嚴云兵 楊國榮
1.云南省易門縣畜禽改良站,云南易門 651100;2.云南省易門縣十街鄉畜牧獸醫站,云南易門 651100;3.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院,昆明 650212
青貯玉米具有氣味芳香、柔軟多汁、適口性好、可長期保存、原料存貯過程中營養成分損失少等特點,為探索適合云南省易門縣種植的高產、高抗、優質的青貯玉米品種,以解決草食動物冬春季節因水冷草枯導致掉膘嚴重而影響養殖效益的問題,2018年引進紅單10號和雅玉04889玉米新品種進行試驗種植,通過試驗篩選出適合易門縣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的高產、優質青貯玉米品種及種植密度,以滿足大面積生產和易門縣畜牧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試驗地點選擇在易門縣十街鄉福澤云嶺牛場及該場附近十街鄉腳家店村委會大臘主村的12戶建檔立卡戶承包地種植,該區域四季溫差小,旱、雨季分明,雨熱同季,屬典型的亞熱帶干熱河谷氣候。地處東經 102°2′43",北緯 24°32′1",海拔 1 400~1 450 m,年平均氣溫18.2℃,最低氣溫5℃,最高氣溫39℃,年平均降雨量800 mm,雨季集中在6-9月,年平均日照2 160 h,無霜期350 d。
糧改飼2個試驗品種均為云南省現代農業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營養與飼料研究室試驗的高產青貯玉米品種紅單10號(滇特審玉米2012023號),由易門縣植保站提供種子,試種面積2.28 hm2;雅玉04889(四川雅玉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選育,國審玉2008019)由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院/云南省現代農業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楊國榮研究員免費提供,試種面積0.05 hm2。
糧改飼的目的是增加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即提高單位面積內新鮮青貯玉米秸稈的生物產量,不同于以收獲籽實為目的的常規玉米種植。因此,適當加大播種量和留苗密度。對地面處理要求盡量在播種前耙地時施予農家肥30 t/hm2,并將地面土壤耙細耙平。地面處理好后進行播種,播種量60 kg/hm2,紅單10號于5月15日至6月10日擇機播種,雅玉04889由福澤云嶺牛場于6月8日播種,行距40 cm,株距20 cm,穴播,每穴1~2粒。植株留苗密度為105 000株/hm2以上。示范面積為紅單10號2.28 hm2,種植地屬于各建檔立卡戶的承包地,上茬種植豌豆和小麥;雅玉04889種植用地為福澤云嶺牛養殖場新改造出來的生地0.05 hm2。
田間管理要求與當地生產籽粒的水平相近,紅單10號在苗期和拔節期由農戶分2次施予尿素共1 200 kg/hm2;雅玉04889在出苗后鑒于新開墾土地太貧瘠施予羊糞7.5 t/hm2,在苗期和拔節期追施2次玉米專用氮磷鉀復合肥,共1.8 t/hm2,未施用除草劑或人工除草。
紅單10號于2018年8月24日-31日集中收獲,統一交售到易門縣十街鄉福澤云嶺牛場實際過磅稱重,并隨機選擇7戶農戶(示范區)實地測量種植地面積,每個示范區取樣2個,同時按每個樣測20 m內株距和10行內的行距,然后計算種植密度;雅玉04889于8月31日隨機選取2個樣,每個樣20 m2,實際測量每個樣植株重量、總株數,并在每個樣本內隨機連片測量20株玉米的單株重、其中玉米苞重、株高、葉片總數、其中枯葉數指標,然后計算種植密度和產量。
紅單10號平均密度為106 470株/hm2,平均每666.67 m2產量為63.71 t/hm2;雅玉04889密度為113 805株/hm2,平均產量為85.04 t/hm2(表1~表2)。

表1 紅單10號的測產結果

表2 雅玉04889測產結果(20 m2)
經調查,該地區農戶種植常規收籽實玉米平均每666.67 m2產量為430~450 kg,按2017年當地收購價0.2萬元/t計算產值合1.35萬元/hm2。從表1可以看出,種植紅單10號全株玉米平均產量為63.71 t/hm2,按照收貯企業十街鄉福澤云嶺牛場到場收購價0.35元/kg計算,666.67 m2產值為2.23萬元/hm2,比種植常規玉米高約0.88萬元/hm2;牛場自己種植的全株玉米產量達到85 t/hm2,按照0.35元/kg的收購價折算,產值合2.97萬元/hm2,比常規籽實玉米增收1.62萬元/hm2。如果考慮按照當地常規玉米收獲后還有剝衣、編掛、脫粒和晾曬4道工序,每公頃至少還需60個人工,種植青貯玉米的成本是比較高的(表3)。實際收獲情況:平均每666.67 m2單產 4 247.45 kg,按 0.35元 /kg計,666.67 m2產值1 486.61元,扣除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成本及工時費1 092.5元,666.67 m2純收入為394.11元。

表3 十街鄉大臘主村農戶種植青貯玉米成本調查
1)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農戶種植常規玉米的成本均在1.95萬元/hm2以上,但產值僅為1.35萬元/hm2預處理上的應用情況進行分析,確定其中的核心技術,以期為壓縮肉牛養殖成本提供幫助。左右,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屬于虧本經營,實施“糧改飼”項目是實現常規玉米種植“扭虧為盈”、增加農民收益的有效途徑,并且收獲時間可提前1~1.5個月,為秋冬農業開發或小春種植留出充足的準備時間。
2)易門縣的氣候不適合籽實玉米種植,易門縣玉米收獲季節正值雨水集中之季,玉米苞尖端3~4 cm常出現霉變而影響籽實產量和品質,且在籽實玉米收獲后焚燒秸稈還會污染環境,而實施糧改飼完全解決了上述實際問題。
3)糧改飼的最終落腳點是草食牲畜的規模養殖發展和舍飼,糧改飼最終目的是要通過飼喂草食牲畜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益,鑒于草食牲畜產品市場價格穩定,發展前景看好,農戶發展意愿強烈,建議各級政府尤其是縣鄉政府高度重視規模養殖用地的規劃和審批,只有草食牲畜規模養殖的發展才能帶動糧改飼項目的發展。
4)全株玉米種植中人工成本占比過大,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在1.64萬元/hm2的生產成本中(含收割送貨)人工成本占0.96萬元/hm2(120個人工),如能結合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落實,由收貯企業購買青貯聯合收割機在田間直接收割鍘好運回青貯,可同時降低種植和收購成本,提高雙方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