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尊杰
山東省濟寧市魚臺縣畜牧獸醫局,山東濟寧 272300
牛肉是一種兼具美味可口、營養豐富的優良肉種,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優質牛肉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育肥牛養殖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為了滿足市場對優質牛肉的需求,本文擬從品種的選擇、飼料的選配、飲食的控制、溫度的把握、疫病的防治等方面簡述育肥牛養殖的技術要點,以期為養殖戶提供參考。
品種選取是育肥牛養殖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優良的肥牛品種有助于養殖戶提升肉牛養殖質量和經濟效益。山東地區是育肥牛的高產區,當地有西門塔爾牛、利木贊等外來優良品種與當地牛雜交而成的育肥牛品種,被當地人稱為西雜牛,西雜牛出生體重、日均增重、成牛體重都較母本更加優秀,飼料利用率高,牛肉質量高,適合育肥養殖。調查可知,一頭200 kg的牛犢需要11.4個月出欄,整個育肥期的飼料成本約為4 104元/頭,出欄后成牛價格約為15 600元/頭,刨去水電費、藥費等費用后的純利潤約為3 500元/頭,這是無重大疫情、意外死亡情況下的計算所得。
在育肥牛具體養殖過程中,養殖飼料的選取和配用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營養豐富的飼料,能夠有效促進育肥牛的健康生長,有效提升育肥牛的身體健康狀態。玉米秸青貯、成母牛精飼料、育成牛精飼料、犢牛料等都是育肥牛過程中常用的飼料。玉米秸青貯中粗纖維含量高,在農村地區的采集和加工比較方便,成本很低;精飼料的體積較小,粗纖維含量低,養分含量高,吸收消化率高。育肥過程中應當按照牛的生長規律進行精粗飼料搭配喂養,精3粗7或精4粗6;此外,還需要添加一些微量元素、維生素,占比為精飼料量的1%~2%。
首先,育肥牛飼喂需要按照每頭牛所需的飼料量和配比來進行,不可隨意增加或減少,飼喂過程中要注意先粗后精,先喂玉米秸青貯,后喂精飼料,然后給飲水,每天固定時間喂2~3次,每次時長1.5~2.0 h,每月最好稱重1次,以便及時調整飼喂比例。其次,在養殖過程中,養殖戶要合理控制每天的飲水供應量,適當在水中添加微量元素,冬春季節除每天飼喂后飲水外,中午還需要飲水1次,夏秋季節的夜間也需要增加1次飲水。
在冬季,養殖戶要做好牛舍的保溫和定時通風工作,保證冬季舍內溫度在7℃以上,避免出現牛舍環境實際溫度持續較低的現象,避免降低育肥牛的肥肉量;在夏季,養殖戶要做好牛舍的降溫、通風工作,保證夏季舍內溫度在27℃以下,必要時可安裝電風扇增加通風,或灑水降溫,借助每天2次的刷牛進行體表降溫,避免因牛舍內溫度、濕度過高而滋生病菌。每天定時清掃牛舍,每周進行消毒,保證育肥牛的正常生長和發育。
牛常見的疾病有炭疽病、口蹄疫、牛呼吸疾病綜合征等,這些病是威脅育肥牛養殖的重要因素,經常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必須得到養殖戶及衛生防疫部門的重視。養殖戶要定期對牛舍進行消毒清潔,及時清理牛舍中的牛糞,保持牛舍的清爽干燥,不給病原體、細菌寄生的環境;定期對牛群進行驅蟲工作,養殖戶要根據疾病特征進行免疫,減小牛生病的可能性。目前,針對牛呼吸疾病綜合征主要有BRD五聯病毒疫苗、芽孢梭菌七聯疫苗等;口蹄疫疫苗主要為弱毒苗、滅活苗,及時發現患病牛并進行隔離處理,進行口腔、蹄部、乳房等部位的治療;針對炭疽病需要接種炭疽芽孢疫苗,確定是炭疽病后需要對牛群進行隔離,施用抗炭疽血清、青霉素、磺胺等藥物,對牛群、牛舍、工具、飼養人員、來往車輛、道路進行嚴格消毒。
養殖戶要盡量全面掌握育肥牛養殖的技術要點,提高育肥牛的產肉量和產出的肉質,在保證養殖質量和效率的基礎上控制肥牛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