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遼寧省北票市三寶營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北票 122116
哺乳犢牛的飼養管理在牛生產中非常重要,犢牛的初生護理和新生犢牛初乳/常乳的飼喂以及犢牛斷奶時間的把握均與犢牛的生長發育有密切關系,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使犢牛生長發育受到限制,以致犢牛養殖成活率不高。因此,在哺乳犢牛飼養的各個環節都要實施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以減少犢牛發病率及死亡率,從而提高養殖效益。
剛出生的犢牛抵抗力很差,如果在接生或者在護理過程中粗心大意、照顧不到位,極易使犢牛感染上病菌,造成犢牛生病甚至死亡。
提高犢牛成活率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日常飼養。處于哺乳期的母牛要保證自身和小牛的生長發育,就需要大量補充營養,而犢牛的發育需要從母牛身上吸收營養。有很多飼養員疏于這一點,對母牛未能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飲食,導致犢牛發育不良、品質不佳。
大多數犢牛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未能對疾病進行系統防御。我國目前對犢牛常見疾病預防的能力有限,因此需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養殖工作中加強對常見疾病的預防。
犢牛產出后,接產人員應在1~3 min內用干凈的毛巾擦凈犢牛口、鼻、耳中粘液,去除軟蹄;斷臍帶(5~10 cm),并用 5%~10%碘酒浸泡 5~10 s,12 h內重復消毒1次,若使用吊秤對出生犢牛稱重,則可在倒立稱重的過程中進行黏液清理與臍帶消毒,同時可倒出部分吸入消化道、呼吸道的羊水,最后對犢牛進行全身干燥處理[1]。
犢牛出生后2~3 d,檢查犢牛臍帶是否有感染并觀察有無明顯生理缺陷。正常犢牛臍部周圍柔軟,如發現犢牛精神沉郁,臍部紅腫并有觸痛感,要立即報告獸醫人員,獸醫人員要立即處理。檢查完畢后對正常犢牛進行編號打耳牌,耳號書寫要規范完整、便于識別;耳牌打于耳中部,左右各1個[2]。
1)初乳的概念。牛初乳是指母牛產后2~3 d內所分泌乳汁的統稱,與普通牛乳明顯不同。正常的初乳是濃稠的,呈奶油狀的黃色分泌物,具有很高特殊的生物學特性,是新生犢牛不可缺少的營養。
2)初乳的作用。由于母牛懷孕時抗體無法穿過胎盤進入胎兒,因此新生犢牛出生時沒有抗體,只有通過攝入足夠初乳才能提高自身免疫力,此外初乳具有保護胃腸黏膜、抑制細菌滋生、促進胎糞排出等功能。實踐證明不飼喂初乳,50%的犢牛難以存活。
3)初乳飼喂方法。初乳初次飼喂奶量控制在1.5~2 kg,4 h 內累計使其吃到 3~4 kg、12 h 內累計吃到6~8 kg。人工哺乳時,要注意對哺乳工具進行及時清洗消毒,保證飼喂工具潔凈,飼喂時禁止野蠻操作。奶溫控制在38~39℃,溫度過高容易燙傷犢牛口腔,過低則引起犢牛消化不良。初乳每天可喂3~4次,5~7 d后轉入常乳飼喂,并轉入犢牛欄[3-4]。
飼喂常乳要做到定質、定量、定溫、定時。
定質:指乳汁的質量,為保證犢牛的健康,切忌飼喂劣質或變質的乳汁。
定量:犢牛出生后5~7 d轉入犢牛欄,用常乳飼喂,日喂2~3次,量控制在體重的10%,全天最大飼喂量不得超過6 kg,建議犢牛在哺乳期內喂奶量為300 kg。
具體奶量控制:出生后第2~3天4 L,第4天5 L,第5天6 L,第6天7 L,第7天至斷奶前10天8 L。
定溫:入口奶溫在35~38℃。
定時:每日定時飼喂犢牛常乳3次。時間為:早上 4:00、中午 12:00、晚上 8:00。
1)初生1~7 d,出生后使犢牛吃到初乳,12 h內爭取達6~8 kg,第2~7天哺乳量可控制在每頭5~6 kg,第4天開始用犢牛料進行誘食,第7天開始進行正式補料。
2)8~15 d,每天哺乳 1~3 次,每頭 6 kg/d,15 d以后可誘導采食優質牧草或干草。
3)16~25 d,每天哺乳 2~3 次,每頭 5 kg/d。
4)26~35 d,每天哺乳 2~3 次,每頭 4 kg/d。
5)36~45 d,每天哺乳 2 次,每頭 3 kg/d。
喂完奶后,擦凈犢牛嘴邊乳汁,以防止相互吮吸,形成吮癖。
4~7 d開始對犢牛進行補料 (犢牛專用料)訓練,誘導其采食,犢牛采食順利后觀察記錄采食量;15 d后開始進行補草;不可將犢牛料和奶拌在一起飼喂。
1)開食料使用顆粒飼料或破碎料,放入料盤中由犢牛自由舔食。
2)少喂勤添,以保持料、草新鮮,草料分開(用犢牛專用補草架)。
3)飲水應清潔衛生,犢牛飲水同喂料一起開始,飲水溫度應控制在25℃左右,喂完奶之后0.5 h再給水,夏天應做到自由飲水,冬天避免自由飲水,防止水溫下降太多。
犢牛養殖作為當前我國畜牧產業的主體之一,在畜牧產業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只有明白犢牛養殖成活率不高的原因,并掌握犢牛的飼養管理技術,才能減少犢牛發病率及死亡率,從而提高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