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玲 陳飛飛
1.江蘇省灌南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江蘇灌南 222500;2.江蘇省灌南縣畜牧獸醫站,江蘇灌南 222500
豬痘病是豬場的一種常見疾病,其發生和一些體外寄生蟲虱以及蚊蠅等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發病后主要是出現皮膚癥狀,但在臨床診斷中容易和其他疾病相混淆,導致診斷不清,治療不當,耽誤病情。
豬痘病毒屬于痘病毒科,病毒粒子大小在300 nm×250 nm×200 nm左右,呈卵圓形,具有囊膜[1]。感染病豬的病毒主要存在于痘疹液中,在發病早期的病豬血液中,甚至是上呼吸道中也能夠檢測出病毒存在。病毒在體外培養需要豬的肺、腎、腦部位的細胞,能夠引起細胞的病變,并在其內部形成包涵體。豬痘病毒對環境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在低溫干燥的環境中可以長期存活。但其對紫外線和消毒藥物敏感,通常暴露在陽光下會很快失活,常用的消毒劑也能將其殺死,常用的消毒劑有0.1%碘酒和0.5%福爾馬林。其對高溫較為敏感,在37℃下能存活24 h,在58℃環境中存活不足5 min。
本病毒流行分布廣泛,發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主要是在夏秋等天氣炎熱的時間發病率較高,但其在一年的任何季節都可以感染發病。其傳染源主要是發病豬和帶毒豬。病豬口鼻分泌物以及排出的糞便會污染環境、飲水、飼料等,并經由寄生蟲、老鼠、蚊蠅等媒介導致大量易感豬發生感染,使帶毒豬數量增加,并變成主要的傳染源[2]。皮膚痘疹里的膿液和滲出液甚至是脫落的痂皮也含有大量的病毒,能污染周圍環境。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染,如果豬的皮膚有損傷,則會增加易感性。本病的易感動物為豬,各種年齡的豬都具有易感性,但仔豬的易感性會更高,尤其是處于4~6周齡斷奶前后的豬易感性最高,而且感染后發病急,死亡率高。成年豬在感染后多不出現臨床癥狀,呈隱性帶毒情況。病豬在發病恢復后,能夠形成對本病的免疫力,不會再次感染發病。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與體外寄生蟲的存在以及飼養管理情況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病毒在虱子體內可以存留數月,而且豬舍的環境潮濕陰暗,豬舍過于擁擠,甚至是飼料營養不均,都可能誘發本病。本病的發病率較高,最高可以達到甚至超過50%,但其病死率極低,不會超過5%。
本病的發病豬主要表現為皮膚的丘疹、水皰以及膿皰等,逐漸形成痂皮后會痊愈。在本病的發病初期,病豬體溫升高,一般可達39.5~40.0℃,采食量減少,且頭部、腹部等少毛處會出現清晰的紅色丘疹,直徑為1~3 cm,用手觸摸可感到發熱,局部出現瘙癢[3]。這些丘疹突出皮膚表面,外觀似半球形,在眼睛和鼻孔中會有漿液性的鼻液流出來。病豬精神不振,而后進入發病中期,這段時期皮膚的丘疹逐漸形成水皰,水皰周圍為紅色、中間為褐色,逐漸發展變為膿皰。自然感染的豬水皰的時間很短,基本上觀察到的為膿皰。病豬的體溫繼續升高,可達42℃左右。采食下降停止,伴有氣喘表現。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病豬會逐漸進入結痂期,這個時期的病豬體溫會有所下降,降低到40℃左右。丘疹變成褐色或灰黑色,痘疹內的分泌物已經非常少,逐漸干燥形成痂皮,痂皮脫落后會形成白色或紅色的瘢痕,而后疾病痊愈。由于在發病時,產生痘疹的部位會瘙癢,如果豬在墻壁、墊草和土地上蹭皮,就會導致一些墊草、泥土等粘附于痘疹外表面,從而使得痂皮變厚,不利于疾病的恢復,病程延長。如果在發病期間,豬沒有感染其他病原,病死率非常低。
本病發病后較容易進行診斷,但在診斷過程中容易和其他一些類似疾病混淆,所以需要通過鑒別診斷對其進行確診。在臨床上與本病較為相似的疾病有豬水皰病、豬口蹄疫、豬丹毒。
本病的診斷主要是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可以做出初步診斷,還可以通過接種家兔試驗,觀察家兔的發病情況,可以對本病進行診斷。
豬水皰病是由豬水皰病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發病后表現為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流行速度很快。豬水皰病病毒屬于腸道病毒屬,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強,通常需要60℃、30 min將其殺死,也可以在80℃、1 min進行殺滅,在低溫中可以長期保存。豬水皰病僅發生在豬,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破損的皮膚感染。發病豬具有2~7 d的潛伏期,發病后病豬精神和食欲均正常,體溫升高到42℃,水皰多出現在蹄冠部、蹄叉部以及底部,有時候還可見于口腔黏膜。發病豬跛行嚴重,恢復需要3周。這些都可以為鑒別診斷作參考,還可以通過實驗室技術診斷,將2種病毒接種小鼠后,觀察小鼠死亡情況加以區別。
豬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是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對偶蹄類動物易感,人也可以感染。病毒具有7個血清型和65個亞型,而且不斷發現有新的型。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強,但對紫外線和酸、堿等敏感,對乙醚和氯仿等消毒劑不敏感。病毒傳播快,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在天氣寒冷的季節發病嚴重,豬發病后主要是在蹄部出現水皰,在鼻鏡和乳房也可以發現有水皰。發病豬不能站立,仔豬發病可導致胃腸炎和心肌炎,導致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死亡率可高達80%,根據豬口蹄疫的發病癥狀可以同豬痘病相區別。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感染后引起的傳染病,主要感染豬,尤其是3月齡以內的仔豬。發病豬表現為皮膚出現紅斑,表面隆起,突出皮膚約2~3 cm,直徑大小約1 cm,還可能更大,俗稱“打火印”。紅斑主要出現在胸部、背部和頸部,用指壓紅斑會出現褪色情況;病豬精神沉郁,體溫升高。不同的型病死率不同,急性型可以達到80%左右,亞急性型和慢性型病死率較低。本病可根據發病后皮膚病變的表現同豬痘病加以區分。
本病的預防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豬場應將場舍周圍的雜草清除,并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定期對圈舍內外環境進行消毒處理。消毒可以使用百毒殺和氫氧化鈉等,在消毒時應進行輪換更替,防止病原對消毒液產生耐藥性。由于本病可由寄生蟲感染傳播,因此消滅養豬場的寄生蟲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環境中的寄生蟲可以通過消毒殺滅,豬體表的寄生蟲可以口服伊維菌素來預防。使用劑量是45 mg/kg,連續使用1周后會起到良好的預防效果。如果發現豬場內有豬疑似發病,應及時對其進行隔離診斷,確診后進行治療。
本病可使用西藥或中藥進行治療,由于疾病本身多呈現良性經過,所以不需要使用太多的藥物進行治療,但如果出現繼發感染表現出化膿或壞死灶時應盡快采取措施。癥狀較輕的病豬可外用1%龍膽紫或5%碘甘油涂抹患處,每天涂抹2次,同時需要使用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如果已經出現繼發感染,則需要根據發病情況使用藥物治療。如果出現肺炎可用120萬IU青霉素肌注,中藥治療采用除斑敗毒散進行治療,配方為板藍根、連翹、川辣子、牛蒡子、丹皮、神曲、白芍、梔子、豆豉等均取30 g,萹蓄、金銀花、菊花各取20 g,柏仁、棗仁等各取10 g。將這些藥物混合煎熬,用薄荷為藥引,給病豬灌服,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