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亞洲 楊劍峰
甘肅省綿羊繁育技術推廣站,甘肅張掖 734031
羊沙門氏菌是腸桿菌科的一屬,此桿菌一般以鼠傷寒沙門氏菌、羊流產沙門氏菌、柏林沙門氏菌為主引起羊的一種傳染病,屬革蘭氏陰性菌,不產生芽孢,無莢膜,在冰箱中能存活3~4個月,水土中也能存活10 d左右。臨床上多見以羊出血性腹瀉和懷孕母羊流產為主要特征,以斷奶羊以及懷孕后期的羊最易感。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消化道傳染為主,交配或其他途徑也可感染。2018年12月,在祁連山高寒牧區的肅南縣皇城鎮一牧戶家發生1例藏羊沙門氏菌病,現將診治情況報道如下,以供養殖戶做好該病的防治工作[1]。
皇城鎮一牧戶蘭某飼養了320只歐拉型藏母羊,其中有斷奶后備母羊70只,在2018年12月19日開始有部分羊陸續發病,病羊精神萎靡,體溫升高至40℃以上,食欲不佳,表現為出血性腹瀉并帶有黏膜,到23日前來求診時經詢問統計已有19只發病,6只死亡。后期病羊出現尖叫、抽搐,眼球下陷,有的突然癱瘓或臥地不起,有9只懷孕母羊正處妊娠期后期,相繼出現流產。曾用頭孢、青霉素、安乃近等治療,但效果不佳。
經臨床診斷詢診有10只斷奶后的后備母羊,約5月齡,病羊病初以腹瀉為主、并伴腹痛尖叫,排黃綠色粥樣糞便,繼而呈水樣,有的糞便中帶有腸黏膜,體溫升高至40~41℃,病羊精神萎靡,食欲減退或拒食,迅速出現脫水癥狀,眼球下陷,低頭弓背,有的癱瘓或趴地不起、流出黏液性鼻液、咳嗽等癥狀,5 d后有6只病羊相繼死亡。9只懷孕100~140 d母羊相繼流產,病羊在流產前精神萎靡,厭食,體溫升高至41℃,部分羊腹瀉,陰道流出分泌物,咳嗽,流黏液性鼻液。患羊產下的活羔出現腹瀉,比較衰弱、臥地不起,產后第2天死亡,有3只病母羊在流產當天死亡。
剖檢腹瀉羊主要可見腸道和真胃空虛,胃腸黏膜腫脹充血,內容物稀薄,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充血;結腸或回腸膨大,內積滿液體;有黏液并有小血塊,腸道內容物呈半液體狀;脾臟充血、腫大,呈櫻紅色,肝臟表面有黃白色壞死灶;腎臟皮質部有出血點;流產病死母羊呈現敗血癥病變,子宮充血腫脹,有的還有胎盤滯留在子宮內。
采集病死羊只的腸系膜淋巴結、母羊陰道分泌物、心血送有關獸醫實驗室進行沙門氏菌的分離鑒定,最后進行確診[2]。
1)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對羊只進行定期驅蟲和疫病的免疫注射,防止疫病發生。
2)加強滅鼠工作,防止用被鼠類污染的飼料和飲水飼喂羊只。要注意做到定期消毒,保持羊舍及周邊環境和飼養用具的衛生清潔。
3)讓羔羊及時吃上初乳,臍部及時用碘酊消毒,冬天做好保溫防風、春季做好防潮防濕工作,減少羊只對環境溫濕度的應激。
4)加強對病羔羊的護理工作,要及時隔離治療患病羔羊,對死亡的羊只應深埋或焚燒,做好無害化處理。
5)保證飼草料新鮮,保證懷孕母羊每天攝入足夠的營養,無發霉變質的飼料,保證飲水充足干凈。
6)做好消毒工作,對流產和產死胎的母羊應及時隔離并治療,對產出的胎衣、死胎以及被污染的墊料等污染物進行消毒深埋處理,對流產羊圈舍及產房最好能每天噴霧消毒1次,消毒藥物選擇3~4種輪流替換使用。
1)用5%乳酸環丙沙星注射液,0.2 mL/kg,加5%葡萄糖20 mL,混合靜脈注射,2次/d,連用2 d。
2)由于腸道菌群損害影響消化吸收,應補充維生素A和復合維生素B數周。
3)用畜痢靈口服液對每只發病羊灌服10~20 mL,2 次 /d,連用 2~3 d。
4)用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0.2 mL/kg進行肌肉注射,2次 /d,連用 2 d。
5)病情嚴重者采用5%葡萄糖100 mL,氨芐青霉素200萬單位,維生素C 5 mL、混合靜脈注射,1次 /d,連用 2~3 d。
羊沙門氏菌病是條件性疾病,飼料、飲水、環境衛生差,容易誘發該病。但是該菌對于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不強,因此要加強飼養管理,做好消毒工作,保持圈舍及周邊環境的清潔衛生,確保飼料、飲水不受污染。要經常對污染物和圈舍進行定期消毒,對病死羊進行無害化處理,加強飼養人員飼養管理知識和技能培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