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軍
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下馬渡鎮畜牧水產站,湖南永州 426100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魚類成為人們餐桌上常見的美食,市場對魚類的日常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然而,在魚類病流行的季節,魚容易感染多種細菌,導致魚死亡率上升,魚產量下降,影響成魚質量,最終影響魚類養殖業的發展。細菌性爛鰓病是魚類常見的疾病,如果不及時防治將會影響魚類的質量和產量。為此,本文擬對魚類細菌性爛鰓病的防治展開探討,以期為魚類養殖者提供參考。
魚類的細菌性爛鰓病主要是由于粘球菌侵入魚體內引發的疾病。明顯的癥狀是魚鰓鰓絲有明顯的潰爛并且有較多的白色粘液分泌。細菌感染時,魚鰓鰓蓋骨內有充血的現象出現,嚴重的會軟骨外翻,鰓絲被侵蝕成一個小小的孔洞,這就會影響魚的正常呼吸,最終導致魚類窒息死亡[1]。
這種魚類疾病在我國北方地區的夏季容易流行,在養殖的過程中應當引起飼養者的注意。一般來說在流動的水域,溫度在25~37℃時最容易發病,病魚的死亡率高達60%。夏季的發病高峰期可以持續1~2周。魚類細菌性爛鰓病的流行大多在成魚,這種疾病傳播速度很快,如果水質惡化,更加容易導致整片水域的成魚感染此類疾病。在溫度為20℃以下的水域,魚發生此疾病的概率較小,但也會發病,一般呈現出慢速擴散的趨勢。
魚類是群居動物,細菌性爛鰓病的出現會形成鏈式傳播。對于魚細菌性爛鰓病的防治應遵守“預防大于治療”的原則。具體的預防措施可以從養殖環境入手,改善養殖地的水環境。加強魚飼料的配比和質量管理,在魚飼料中添加改善魚品質的添加劑,增強魚苗的抵抗力,避免病原體感染群魚。要做到科學養殖,從而做到對養殖地的綜合管理。預防魚類細菌性爛鰓病盡量做到不用藥物預防和治療,若用藥也應當選擇中草藥制劑,如果萬不得已要使用化學藥品應當選擇復方制劑,而不是直接使用化學合成的藥品。
1)水源。細菌喜好在有污染的水源內大量繁殖,為了從源頭防治病害,應當在養殖的過程中使用優質的養殖水源,對養殖水做到定期檢測和更換。
2)密度。要合理控制養殖密度,避免出現大面積發病的現象。
3)飼料。給魚類提供優質的飼料,增強魚類的體質從而能夠提高群魚的免疫力,抵抗細菌的侵害。
4)制定科學方案。要對魚塘進行動態觀測,在發現魚塘魚群情況變化時及時反饋,并且對飼養方案進行定期更改,保證全程是用科學的飼養方法養殖。
5)消毒。對于跟養殖魚類密切相關的用具,也應當定期進行消毒處理,用50 mg/L高錳酸鉀或5%NaCl消毒處理30 min之后再用清水沖洗后使用,在高溫季節可以在陽光下曝曬后再使用。
治療魚類爛鰓病的代表性藥物為爛鰓靈,這種藥物中其主要作用的成分是煙酸諾氟沙星,藥物為淡黃色的粉末狀,煙酸諾氟沙星主要的作用機制是使細菌的DNA促旋酶解螺旋,讓細菌不能夠快速繁殖和生長,從而做到殺滅危害魚類的細菌。其投喂的方式是配合魚飼料投喂,按照每千克體重用量0.5 g的配比投喂。治療和預防的周期是3 d,1 d投喂 3 次[2]。
我國是人口大國,在現代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對于均衡營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魚類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從源頭上防治魚類病害、提高魚類的品質是養殖業從業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希望廣大魚類養殖者掌握過硬的養殖技術,高效防治魚類細菌性爛鰓病,源源不斷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魚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