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
第11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RMM)于25日閉幕。美國代表隊獲得三塊金牌,俄羅斯代表隊獲得兩塊金牌。而參加本次比賽的6名中國選手中最好成績為第15名,并獲得了銀牌。
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是我國以國家隊名義組隊參賽的3項中學生數學國際賽事(IMO、RMO、RMM)之一。之所以此次RMM的成績在國內引起關注,也是因為中國代表隊近年在國際比賽上成績不突出,尤其是已經連續4年沒有拿到號稱“數學世界杯”的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自1985年首次參賽以來,中國從未經歷如此長時間的冠軍空窗期,再加上這4年當中,有3年的IMO冠軍由美國獲得,此次RMM又是美國總金牌數第一。在中美科技競爭的大背景下,這自然刺激了國人的神經。
客觀地說,只要IMO成績沒掉出前三,中國隊依然是強隊。但筆者擔心的是社會對奧數學習的高壓態勢,可能會導致數學人才培養熱度降低。
奧數對教育的負面影響,各方面的論述不少。在曾經的加分與保送的誘惑下,很多學生學奧數可能不是因為對數學感興趣,而是把奧數當作名校敲門磚,不少曾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后來沒有走上學術路,而是走入華爾街,讓學奧數喪失了其初衷。
一種觀點認為,奧數與一個國家的數學水平沒有必然聯系。而據筆者觀察,以數學界的最高獎——四年一屆的菲爾茲獎為例,近20年幾乎每屆都有一兩位獲獎者有IMO經歷,呈現正相關關系。很多對數學感興趣的人,會以奧數為試金石,選擇數學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而國內的奧數成績之所以沒有體現在菲爾茲獎上,可能與中國數學整體底子較薄有關。
數學是自然科學之母,數學的發展與培養不僅在學科內部影響巨大,任何一項科技的運用和實踐都與數學有關。國家建設初期,大學和社會中需要的是能馬上轉化并應用的成果。到了當下這個階段,當所有可以轉化的資源慢慢轉化殆盡的時候,薄弱的基礎科學就可能成為創新的瓶頸。中國要發展,就必須培養一批甘坐基礎科學冷板凳的人,而奧數應當成為培養孩子對基礎科學興趣的陣地。
對“減負”和奧數的關系,社會上以往有很多討論,但并沒有討論出一個很好的結果。而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首先,奧數之所以在過去呈現出一些功利性,是因為很多家庭有通過某種競爭關系實現階層流動的需求,而普通學習和競賽等途徑對他們來說性價比最高。隨著社會分層加劇,一些“天價輔導班”影響了教育公平,但奧數不應背“黑鍋”。其次,在取消了奧數加分后,很多學生依然在學奧數。這是因為奧數中有很多實實在在的數學技能。反映在學校學習當中,可能高考中難度高一點的題目,或者高校自主招生中的題目,就有奧數的影子。況且學校也不傻,奧數較好的學生,學習能力一般也比較突出。只要選拔制度在,對奧數的需求就永遠在。
以往學奧數有很強的功利性,這種功利性應該被擠掉,但調整并不意味著,從“全民奧數”那個極端,走向全民把奧數當“洪水猛獸”這個極端。
國際頂尖奧數比賽是國際交流活動,也是頂尖人才切磋試金的機會,是選拔培養優秀人才的途徑。現在將傳統奧數競賽叫停或整改。從小學直到高中的一整套比賽體制慢慢被瓦解,只保留幾個最核心的賽事。這樣“一刀切”,對數學人才的培養并不是好事。▲(作者是哆嗒數學網數學科普平臺主持人)
環球時報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