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艷
廣西龍州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龍州 532400
小反芻獸疫是一種以機體發熱,并伴有腹瀉和呼吸道癥狀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1]。本病呈全世界分布,因傳染性強,對養羊業產生非常嚴重的危害,國際獸醫局將其列為A類動物傳染病進行防控。
小反芻獸疫病毒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的成員,電鏡下觀察為多種形狀,以球形和橢球形居多,主要由蛋白外殼和核酸組成,蛋白外殼為螺旋中空的桿狀,表面覆蓋有囊膜,對乙醚、氯仿等脂溶性溶劑敏感[2]。本病毒與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學及免疫學特性,可在胎綿羊的腎細胞、新生羔羊的睪丸細胞以及Vero細胞上進行增殖,臨床也常用這些組織進行病毒的培養和傳代。病毒在自然環境中的抵抗力并不強,50℃的液體環境中約1 h即可失去毒力;對酸堿敏感,當pH值大于11.0或低于4.0時,其蛋白質外殼可發生變性而失活。低溫環境中存活的時間較長,疫苗需要在冷藏條件下進行保存,并通過冷鏈運輸?;饓A、75%酒精、碘伏、苯酚以及甲醛等都對病毒有較強的敏感性,可用于臨床消毒。
小反芻獸疫呈世界范圍流行,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是本病的主要流行地區。病毒對牛羊等反芻動物都具有感染作用,但牛感染后不表現臨床癥狀,豬也能感染,但表現一過性。羊感染后主要表現全身發熱、腹瀉和肺炎,民間俗稱“羊瘟”。綿羊、山羊、羚羊、鹿等動物都能發生感染,以山羊的感染發病最為嚴重。密切接觸傳播和空氣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隱性感染羊和病羊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羊群的羊只數量越多,飼養密度越大,本病就越易發生。羊感染后其淚液、唾液、尿液、糞便、生殖道分泌物、鼻黏膜分泌物等都含有病毒,對環境造成污染,從而對其它健康羊形成感染威脅。
羊感染后潛伏期一般不超過1周,少部分羊能達20 d左右。自然情況下,山羊的發病表現要比綿羊更為嚴重。發病初期感染羊表現體溫升高,采食量下降或廢絕,毛色干燥無光澤,常離群獨臥,反芻次數減少,前胃蠕動能力下降。發病過程可持續4~6 d,期間口腔黏膜廣泛充血和出血,流涎嚴重。黏膜表面出現壞死灶,分布于唇部、牙齦、齒墊和舌頭等部位。母羊乳頭部位也能感染,可造成局部出現壞死灶。隨著疾病的發展,病羊體重下降,消瘦,開始表現咳嗽、氣喘和呼吸障礙等呼吸道癥狀,呼出的氣體惡臭,肺部感染嚴重,大部分羊伴發腹瀉等腸炎表現。疾病后期病羊體溫下降,最終死亡。本病一旦暴發,傳染極快,發病率接近100%,病死率也在50%以上,羊日齡越小,發病越嚴重,死亡率就越高。
小反芻獸疫一旦發生,不但給羊場帶來巨大損失,還會給地區周邊的飼養場帶來影響,甚至影響我國動物食品的進出口貿易。小反芻獸疫感染率和死亡率非常高,一旦發生,整個羊群死亡率50%以上,存活下來的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也必須全部撲殺,經濟損失巨大。疫情發生后,政府必須劃出疫點和疫區,疫區內的所有羊及其制品禁止進入市場進行銷售,從而影響其他養殖場。
本病為國際獸醫局規定的A類動物傳染病,有本病報道的國家和地區,一定禁止進口其種羊和羊肉食品。各地動物疫控中心一定要加強流行病學調查和本地區羊群的檢驗檢疫,發現疫情第一時間上報,以便做好地區性的防疫措施。所有疫區內的可疑羊群必須全部撲滅,且由動物防疫部門對羊尸體進行無害化處理。焚燒和深埋都可以將病原完全殺滅或控制,發現病羊的羊場地面、墻面及周圍環境用火堿溶液徹底殺菌消毒,飼養員的衣物、鞋帽,羊舍的飼喂器具等一并徹底消毒。發生過疫病的羊場最好重新改造飼養非反芻類畜禽,以免疫情重新出現。
對于處于疫區周邊、但未發生本病的羊場,一定要做好本病的預防。疫病流行期間禁止接觸疫區內的同行人員,外來人員必須徹底消毒后再允許進入生產區,同時必須更換專用的消毒服和鞋套。引入的新羊在隔離區至少觀察20 d,未有小反芻獸疫癥狀表現,且病原學檢查呈陰性方可進入生產區。放牧羊群之間最好間隔2 km以上,并分配到不同草區放牧,避免交叉感染。健康羊群務必按照免疫程序進行預防接種[3]。發生本病的病羊一定不要治療,及時撲殺和無害化處理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