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柳柳 馮曉萌
摘 要: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是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近年來,黨的報告不斷推出"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對我國農業發展提出了生態上的要求。本文以湖北省黃岡市為例,采用案例研究、實地訪談等研究方法開展農村生態環境與經濟耦合發展機制研究。通過對黃岡農業現狀及問題的研究,認為黃岡市有待轉變發展方式,即通過政府政策和市場作用走向生態環境與經濟耦合發展的道路。最后,分別對相關行為主體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農業經濟;耦合發展機制;黃岡市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為“千年大計”,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轉變,生態文明建設顯得愈發重要。然而,在現實農業生產實踐中,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2013年農業生態環境相關指標,如化肥利用率(33%)、農藥利用率(35%)、禽畜糞污有效處理率(42%)都遠遠不及發達國家。 [1] [2]以黃岡市為例,2017年全市全年農藥使用量達到了16163噸,農用化肥施用量高達432425噸,使用農膜7179噸。 [3]綜合以上背景,在農業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應積極探索生態環境與經濟耦合發展機制,為農業生產實踐提供相關理論指導。本研究以黃岡市為例,聚焦于農村生態環境與經濟之間的耦合關系,并針對相關行為主體提出具體建議,以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黃岡農村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現狀分析
1.1 黃岡市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黃岡市位于湖北省大別山腹地,農業產量較為豐富,是農業大市、全國重要糧油基地。黃岡市也是貧困大市,建檔立卡貧困區有892個,貧困人口高達101.34萬人,是國家扶貧開發的重點片區。[4]
就黃岡市的經濟發展態勢來說,近十年來,黃岡市經濟總量及農業產量都有明顯上升,農業生產更注重農產品結構和質量問題。至2017年,黃岡市農產品加工產值高達914.72億元,共建成高標準農田73萬畝。總體來說,黃岡市在經濟上仍處于欠發達狀態。盡管農業產量較高且不斷上升,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但農業發展水平總體上不高,農業經濟相對落后。
1.2 黃岡市農村生態環境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由于黃岡市湖泊眾多,適宜耕地面積較廣,農業資源浪費成本較小,農業技術支持率低,農民多以傳統的耕耘形式延續,可循環利用的農業廢棄物普遍被遺棄或擱置。這些粗放經營造成的代價在短期內往往難以顯現,但長此以往,其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則是巨大的、不可逆的。
另一方面,黃岡市農業污染問題也較為嚴重。生產勞動者對農膜、農藥和化肥往往過度使用,給當地帶來嚴重的土地污染、大氣污染和水污染[5] ;農民為減少生產周期,在治理土地過程中過度使用化肥,使土地肥力下降,污染問題也愈加嚴重,對農村居民造成嚴重的健康威脅。[6]在傳統農業粗放式經營模式下,黃岡市農村自然生態環境存在較大隱患。
2 典型案例的研究
2.1 黃岡市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問題
近年來,為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促進農村生態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鄉村生態旅游成為黃岡市政府大力扶持的產業對象。2012年,黃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紅色大別山、綠色大別山、發展大別山、富裕大別山”的發展理念,正式邁出大別山區鄉村生態旅游的第一步。
當前,大別山區鄉村農業園旅游發展存在起步晚、規格小、發展較緩的特點。其主要形式主要為農家樂和農園觀光兩種形式,發展之初都是由農戶自家經營,憑借其區位優勢和田園風光吸引游客,獲得農業附屬收入。然而,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并非易事,由于缺乏發展經驗和管理團隊,僅僅依靠政府政策和財政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大別山鄉村生態旅游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鄉村生態旅游資源未能充分挖掘。筆者在當地可發現多處田園采摘景點,但據調研結果來看,其他自然生態旅游項目缺乏,有的鄉村旅游甚至為了發展旅游業而破壞原有自然資源,違背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初衷。另一個問題是鄉村農業園旅游項目單一,缺少生態特色。盡管存在如英山吳家山村依托大別山主峰開展徒步和蔬菜采摘項目,但仍然缺乏讓游客“不得不來”的特色項目,使得大別山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止步不前。
3 黃岡市農村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耦合發展途徑
3.1 建立行為主體統一戰線
農村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耦合發展機制的關鍵是構建政府及農戶的利益和意識一體化,形成統一戰線。對于黃岡等欠發達農村地區,真正從事農業生產多為留守中老年人,對生態與經濟耦合發展缺乏理解,導致相關政策很難真正產生效果。因此,村委會可組織一系列宣傳活動,讓農業生產者能充分認識到生態與經濟耦合發展的重要意義;使用通俗語言進行政策普及,使農戶與政府信息實現互通;組織農民科技培訓,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等,為地方農村生態與經濟耦合發展機制提供良好的輿論與社會環境。
3.2 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政府可通過法律、制度等手段對農業生產行為進行強制性的約束,也可通過告示、意見等對相關農業活動進行指導建議作用,規范農戶意識和行為。由于農村生態環境是公共物品,故必須由政府進行干預,約束農戶行為。另外,政府可通過財政作用引進先進科技,提高農業生產力;吸引資金和科技人才,提高農業科技投入規模和投入效率,以實現農村生態環境與經濟的耦合發展。
3.3 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中的信息化與科技化程度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生產實踐中,運用科技手段提高農業生產力是改善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有效方法。相關地區要改變發展方式,積極探索能促進當地農業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科技之路;政府可外請一批科技人員對當地農戶進行農業科技生產的指導,如科學使用種子、農藥,積極推廣綠色無公害栽培技術等;引進和推廣農產品加工技術,實現較低的資源消耗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要從根本上轉變發展觀念,加強創新,提高農業生產中的科技因素,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耦合發展的效率。
3.4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農村生態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導致了一系列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出現,包括過度消耗、濫用生態資源,大量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這實際上是市場機制的不健全、市場監管的不到位造成的。因此,要完善相關市場機制,運用政策手段及激勵措施提高市場運作效率和相關行為主體的市場參與度,明確產權歸屬,明晰相關主體賞罰措施,通過市場的力量為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機制提供保障和動力,促進耦合機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慧.誰來挽救“超負荷”的土地?[N].光明日報,2014-12-22(10).
[2] 陳鋒正,劉新平,劉向暉.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城鎮化與糧食生產問題分析[J].農業經濟,2015,341(10):15-17.
[3] 黃岡市統計局.黃岡市財政局.黃岡統計年鑒(201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
[4] 吳曉文.黃岡:聚財脫貧[J].新理財(政府理財),2017(11):77-78.
[5] 杜江,羅珺.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經濟成因透析.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34(4):22-27.
[6] 張韻.陜西農村居住地生態環境影響因素分析[A].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4):103-104.